移至主內容
iGuava主題專號

[2017民族誌影展] 如何研究手機鈴聲及洗衣機操作?

影像形式的田野筆記與調查報告

2017-10-05
回應 0
作者:

本屆民族誌影展主題「超越人類」(Beyond the Human)是近年人類學非常夯的題目,挑戰人類中心主義,思考形塑「人」的邊界的關係為何,及其跨越、鬆動的可能性,包括動物、靈的世界,以及物質生活。其中「物質生活」篇有兩部探討科技如何與人互動的影片:《鈴聲》(Ringtone)以及《洗衣機人生》(Laundry Lives)。

Caption

我平常很不喜歡的一種紀錄片類型是’talking heads’(雖然我是Talking Heads樂團的粉絲),也就是全片高度仰賴訪談,一幕一幕都是受訪者對著鏡頭講話而已。雖然這可說是讓在地人自己發聲的形式,不過總是有點沈悶單調,缺乏立體感。我參與影展審片時,通常都不會推薦這種片子──故事說得更好的影片比比皆是,talking heads連我這個外行人都可以拍耶,要怎麼脫穎而出?

因此我一開始有點驚訝本屆影展挑了這部澳洲片《鈴聲》。澳洲原住民如何使用手機、他們喜歡怎樣的手機鈴聲?主題的確讓人非常好奇,但影片形式如此初階出乎意外。

不過人類學魂讓我看片時收穫豐碩,腦袋不斷轉動,也趕快動手寫筆記。片子不長,因此即使全部都是talking heads的形式,還不致於疲倦。我有一隻眼睛專門看不同受訪者所在場所的佈置,看看不同人家的臥室,門口、甚至帳棚,透漏了怎樣的社經地位、品味。簡單說,就是把這片當成(別人的)田野影像筆記,觀影者就有非常多發揮空間了。

聽了Arnhem Land澳洲原住民(尤其是老人家)的手機鈴聲後,無法不覺得自己的手機鈴聲一整個遜掉了!例如有個阿嬤提到她們晚上在火邊講故事,大家以為聽到烏鴉叫,其實是她的手機響了。「大家以為是真的烏鴉哩」,她很開心;另一個阿公的鈴聲則是某種青蛙叫。更重要的是,這可不只是「自然系鈴聲」而已,他們選擇特定生物的聲音,與mari(母親的母親的氏族)的圖騰動物有關,每次鈴聲響,都喚起、也展演了他們的歸屬情感。

有些人的手機鈴聲則是歌唱,年輕世代有些會下載購買自己喜歡的流行歌,但老人家則錄下傳統儀式的歌唱,每次鈴聲響,就想到自己的mari與親人,情感的連結透過手機超越了地理空間,在這樣的日常實踐中保持不間斷,跟手機一樣不離身──有個阿公描述他無法沒有手機,壞了立刻買來補時,看到他的手與手機的親密關係,忍不住想更大膽地使用embodiment來形容。

手機帶來的空間跨越的魅惑力(enchantment),可以連結傳統氏族認同與親屬情感,也可以是(我們很陌生的)巫術的施展,與(我們也很熟悉的)電話詐騙。當你聽到一個阿公說,接到打錯的電話會產生錯誤的「連結」,得要去換sim卡時,難道不會想要好好深究一下嗎?這部片根本充滿了一堆論文潛力題目阿!我就不要繼續劇透了。

RINGTONE TRAILER, MIYARRKA MEDIA from jennifer deger on Vimeo.

 

如果《鈴聲》是田野影像筆記,那麼《洗衣機人生》就是一篇整理過的訪談報告了。這部片子的主角是洗衣機(誤?),以五個印尼中產階級家庭為案例,討論人們如何做洗衣服這件看似再日常也不過的事情。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在所羅門群島出田野時,村民基於過往對「白人」行為的印象,以為我也需要聘house girl幫忙洗衣服,我自己手洗衣服時還引來村民圍觀,因此一看到這個題材就大感興趣。

老實說,剛看這部片子並沒有很喜歡,覺得太結構了,有點乾;而且我有很嚴重的職業病,彷彿自己是論文口試委員或審查人一樣,一直問「怎麼沒有講XXYY呢?」、「為何選的是這些樣本(研究者有限的人脈嗎)?」,或一直會想要重組順序看看(喂)。我還甚至想像自己是研討會的評論人,面對這樣的文本,打算來個語驚四座的開場白:「我認為這部片最大敗筆就是花太多力氣訪談人,卻沒有好好介紹其中最主要的行動者──那五台洗衣機!我連他們是什麼牌子、多少錢都不知道。」

這樣提問有「超越人類」了吧。XD

這部影片前半段都在洗衣服(以及講怎麼運用洗衣機洗衣服),就不囉嗦介紹了,我比較有興趣的反而是趁機窺看印尼中產階級的家裡長怎樣(難道你不好奇嗎)。影片後段進一步探問,從永續的觀點來看,是否可以在洗衣設計上有一些改良,更加省水省電?這部份蠻適合對使用者研究、UI、UX有興趣的人參考──雖然被問到「這樣不是花很多水嗎」的時候,受訪者都頓了一下,然後努力擠出想像中「正確」的答案,好像太刻意了一點。不過這樣的影像整理比起無聊的書面報告要好入口得多,大學課堂與政府、企業單位都可以考慮朝此形式發展。

 

如果前面的芭樂介紹讓你誤以為影片是學生作品,那就被唬了,其實這兩片都各有來頭。《鈴聲》是長期於澳洲北領地Arnhem Land培育原住民影像創作的Miyarrka Media出品,導演之一Jennifer Deger與澳洲Yolngu人合作超過20年,致力於原住民影像、實驗影像民族誌計畫,另一位導演Paul Gurrumuruwuy則是經驗豐富的原住民表演藝術工作者。《洗衣機人生》則是澳洲 RMIT University大學數位民族誌研究中心與英國Unilever大學的合作計畫,導演之一Sarah Pink教授是數位、設計、影像實驗與民族誌方法的資深學者,著作數量驚人。這兩片看似簡單,背後其實都有嚴肅的設計理念以及探討的課題,影片只是討論的起點。兩片將同場放映,特別適合幾個人約好一起去看,看完之後大家邊喝咖啡邊討論,每一組討論都會因參與者的經驗興趣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火花,這樣搭配體驗,才完成這兩部片設計的目標吧。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郭佩宜 [2017民族誌影展] 如何研究手機鈴聲及洗衣機操作?:影像形式的田野筆記與調查報告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20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CAPTCHA
回答以下問題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10 + 2 =
計算出這道簡單的算術題並鍵入答案。例如、1+3,就輸入 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