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林益仁
生態人文研究者。生態學(ecology)的字根eco-,其希臘文的原文為「家」的意思。我的學術生涯從研究動物生態學開始,曾在阿里山研究高山鼠類的棲地(家)、屏東霧台鄉的魯凱族聖地小鬼湖研究山羌的活動範圍(家)。後來,因遇到魯凱族的獵人,而對原住民文化視野中的「家」產生興趣,並由此延伸出二十世紀末馬告國家公園爭議中對泰雅族傳統領域(家)的探索。此外,我的博士論文從社會文化的脈絡探討宗教徒在自然中的價值與態度建構,試圖在深層生態學與政治生態學的不同路數中,找到一條可以多元陳「家」的道路。目前,在台北醫學大學的醫學人文研究所任教,嘗試開拓生態醫學的研究新課題。
2023-11-21 林益仁
書介 生態

《神聖生態學》推薦序

對我而言,《神聖生態學》這本書中文版的產出,真的並非只是一本書帶來的知識價值而已。回顧來看,這本書的內容連結到台灣這二、三十年來關於自然資源管理背後的價值與理念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關鍵緊緊地與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知識建構相連。更進一步說,這樣的轉變引導著台灣社會從專家主導的管理模式逐步地朝向原民參與或是更尊重以原民為主體的共管方向,這本書從理論到實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促進了這個關鍵的轉變。
2022-11-21 林益仁
影評 泰雅 原住民

非影評:《哈勇家GAGA》中的和解內涵

泰雅族人有和解sbalay的儀式,是因為常常衝突,和解完了,隔天就又衝突,然後又需要和解。其實,這就是人性,其中有生物為了生存爭奪資源的天性,也有超越其他生物的地方,像是彼此的包容,忍耐與慈愛。我想《哈勇家》真的不僅是泰雅族人,也是我們其他人群的真實寫照。說真的,泰雅族的Gaga與Sbalay真的教了我很多。
2021-08-24 林益仁
環保運動 書介

先知?或是巫師:從曼恩看台灣環保先驅林俊義老師

在閱讀曼恩《巫師與先知》這本帶有強烈傳記性的生態反思作品時,不知什麼原因,我的腦海中不時出現我的恩師林俊義教授所寫的自傳《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在自傳中林老師活脫地展現出在臺灣民主轉型中,生態先知與巫師對壘的諸多情節。曼恩不僅是個優秀的記者,他更像是一個經驗老道的民族誌寫手,在他的筆下不僅有文獻回顧的詮釋功力,更驚人的是他的文字中有太多他自己設身處地,跟人類學者一樣去到異地探詢與求知的親身經驗。以下,我也來效法曼恩,試著寫寫一些在台灣的脈絡下生態與人文思維如何互動的個人故事。
2021-01-11 林益仁
原住民 環境 學術

一篇「走動」了七年的學術文章背後

這些敘事,套用生態哲學家Holmes Rolston III的話,即是「故事居所」(storied residence)。更重要的是,這些多元與豐富的敘事必須傳講下去,而我們的論文僅是受到這個口述傳統的啟發下,所產生與做出的微薄貢獻。就像是年輪、年記、食譜、以及河流,這些物都將許多自然與人類社會中的事物連結在一起。我們總是像Haraway所說的,用這個物來講其他物的事,用這個故事來講其他的故事一樣,在一種比較深層的反省中我們之間是彼此連結的。
2019-12-02 林益仁
身體 環境 原住民

走動式的學術交流

生命本身是一段遠程的走動(walking),也是冗長的對話。我們走動的路途,正是我們生活的經歷。走動是一種深刻的社會活動,在時序、節奏與曲折的變化中,腳與聲音一般,對它者的出現與活動做出反應。我們所維持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原來的位置中構造,也在行走於地之間進行。
2018-11-26 林益仁

關於「老家」的一些民族誌片段

我十九歲全家就已搬離基隆,一直到去年我開始協助老爸整理位於基隆正濱漁港旁的老家。「回」到老家,不僅讓我有機會更深地認識我與家族以及基隆這個地方在個人生命中的連結網絡。更讓我重新深思一個基本的問題,即是「何謂家?」這個作為一個生態學家無法迴避的議題,因為Eco-logy(生態學)的Eco-它的希臘字根原意即為家的意思。
2017-07-31 林益仁
原住民 傳統領域 生態

找尋原住民的「里山」:2017年Fikret Berkes教授台灣行的回顧

2017年四月至五月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探討傳統生態知識、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以及韌性研究(resilience studies)的加拿大學者Fikret Berkes訪台,受邀走一趟魯凱族的傳統領域,與部落族人、林務局官員、學者針對傳統領域與生態管理議題進行意見的交換。透過這種實際行動的走動式工作坊(walking workshop),三方是否能達成更多的互信與瞭解?以下就是整趟行腳的回顧。
2016-10-17 林益仁

國慶大典的「阿撒布魯」= 大尾鱸鰻的 #@$%^$^*(#@

為何主流社會總是相當一致地把低級的幽默當有趣,並以此來理解原住民呢?年初的俗民賀歲電影「大尾鱸鰻」如此,如今的國慶大典也如此,不禁讓人沈思這次的「阿撒布魯哥」事件,決非偶然,如果說這是一種歧視,那麼絕非個人或個別團體的過失而已,它恐怕是一種更為系統性的無知與結構性的問題。
2016-06-27 林益仁
原住民 歷史 生態

「先來後到」:誰是「台灣的主人」?

原住民朋友對於蔡總統在就職演說講的「先來後到」說法頗不以為然。主要的理由大致有兩點:一、這種說法似乎要證成一種「都一樣」的印象,只不過是「先來後到」而已,這種說法容易放過以前不正義的殖民惡行,阻礙轉型正義的推動;二、原住民名稱上所指稱的「原」,就是起源,就是開始,原住民本就是台灣的主人,不容「有先後到」之說。這兩點論證雖彼此不牴觸,但卻有相當的差異。
2016-03-04 林益仁

「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背後的生態政治

太多人注意李奧納多在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演技以及為地球與弱勢發聲的應時得獎演說,而忽略了其實「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正是在殖民時代的帝國、商人、與北美洲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在土地與自然資源的爭奪上,慘烈的生態政治關係。
2016-02-27 林益仁

#@$%^$^*(#@:大尾鱸鰻2 中反映的他者化

為了真正了解大尾鱸鰻2的爭議,我甘冒中了電影行銷手法的陷阱,買票去看了這部電影。票房歸票房,就算是賀歲片也是一份文化文本,從中可以看到導演惹怒原住民的端倪。但,如果這真的是一種真實的豬哥亮式的眼光,那其實就不只代表導演的粗心或刻意歧視的態度,而是整個主流社會的一種眼光。這樣的推測說明了為何陸續有許多人跳出來支持這位導演。
2015-11-30 林益仁

一本書的行動:Frederik的食物實踐

在許多傳統的社會中,食物備置的知識與週遭的人、事、時、地、物之間的牽連,往往有如生態系統中所強調的物物相關(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的道理一般,有著令人著迷的完整性。我的荷蘭好友Frederik Van Oudenhoven 在他的新書「用我們自己的手:歡慶塔吉克與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地區的食物與生命」試圖用「食物地景」(Foodscape)的概念來描述這種具有生態性對食物理解的方式。
2015-03-02 林益仁

舉目望山: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的二、三事

舊曆年前,去了一趟司馬庫斯。見到了部落長老Masay、Yuraw、Amin、Batu與Ikwang,還有在靜宜指導的研究生Lahwy,在咖啡屋後院的爐火旁烤肉敘舊,部落族人們的溫暖熱情與堅定信仰依舊。所不同的是,司馬庫斯的發展與建設不斷推陳出新,像是當天烤火的旁邊就有NCC官員一行人,煞有介事地上山洽談架設光纖的事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