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殖民

2023-07-10 吳易澄
博物館 殖民 原住民

從「打破三個碗」到「摧毀博物館」:文化解殖的異數與藝術

2022年,故宮博物館發生打破三個碗的意外事件,招致立法委員嚴厲的批評。臺灣社會對「國寶」的保存,僅存於「如何」的提問,卻少有「為何」的反思。位於墨西哥市的安帕羅博物館(Amparo Museum),展出墨西哥藝術家埃度阿多·阿巴羅亞(Eduardo Abaroa)策畫的「徹底摧毀博物館」展覽,以批判過去看似保護文物的博物館收藏,乃是墨西哥政府侵佔原住民文化的體現。曾參觀該展覽的吳易澄博士比較墨西哥和臺灣的情況後認為,臺灣在歷經不同時期的殖民與外來政權的統治之後,必須將不同族群的文化並列在適切的位置上並強調其價值,本身就需要細膩的訴說方式。博物館的「專業」並非僅止於保存文物的技術,更必須落實在如何詮釋這些文物的思辨之中。
2022-02-21 鄭玠甫
歷史考古學 殖民 公眾考古

瓶子是垃圾還是古物?臺灣山區警察駐在所的考古學研究

近年的山林開放政策,以及肺炎阻礙了海外旅行,登山活動,包括郊山、縱走、溯溪與野營等,儼然成為時下的風潮,參與的人數,以及相關的產業皆以倍數成長。有更多人願意親近山林並不是壞事,但除了將山區的地景解構成山頭、等高線與溪流;登山者更應要意識到,我們所攀爬的山林,在百年前是有人居住的。若不是殖民者的作為,這裡仍然是他們孕育後代的家園。因此,在進入山區,a.k.a.原住民傳統領域時,須帶著尊重的心態,才不會有破壞文化資產的行為,傷害舊部落後裔感情的事件發生。
2021-03-01 胡正恆
動物 生態保育 殖民 野化水牛

水牛之眼:為何陽明山百年來都有水牛,陽管處牛年卻容不下牛?

牛一直是文明史上的行動者,人類社會發展怎麼可能排除動物? 追溯86年前殖民者設置陽明山牧場,進入長期調集戰爭物資的準備,擎天崗動物生態系的變化反應了國家對待土地的關係,從圈養家畜、掌握並運用自然力;到上個世紀來,陽管管領了臺灣最大都會旁的自然保護區系統,宜以文化動物角度來審慎對待野化水牛,並尊重草食獸間的生態演替機制。請陽管不要在未公告/未討論/未有社會公議之下,恣意抓走私地上里民的野牛;也不要宣稱牛不適合草山土地,就來移除水牛。我們為了讓公家機關正視公民輿論與社區參與,牛社團臉友針對擎天崗水牛的福祉與去留設計出一份問卷,企盼調查結果可建議陽管如何管領水牛做為自然與文化雙襲產。
2018-07-29 洪廣冀
台灣 環境 日本 殖民

《末日松茸》中「聽不見」的臺灣史(上)

近日將由八旗文化翻譯出版的《末日松茸》是本奇書。不論就其涉及的空間尺度,欲對話的理論脈絡,還是作者Anna Tsing 流暢的文字,都是近年來學術研究中少見的佳作。我認為,對臺灣讀者而言,《末日松茸》的意義不只是一本人類學的名著而已。在該書多維與多重的敘事線中,我試著指出,還有條Tsing未能觸及的、隱而不顯的軸線,聯繫起當前日本的松茸消費者,以及在美國奧勒岡一帶之「廢棄的工業林地」上採集松茸的尋菇人。我稱這條軸線是「『聽不見』的臺灣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