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 https://guavanthropology.tw/ zh-hant 當芭樂遇上可樂(二):巴基斯坦音樂產業的縮影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79 <span class="field field--name-title field--type-string field--label-hidden">當芭樂遇上可樂(二):巴基斯坦音樂產業的縮影</span> <span class="field field--name-uid field--type-entity-reference field--label-hidden"><span>印地狗*</span></span> <span class="field field--name-created field--type-created field--label-hidden">週一, 02/06/2023 - 00:54</span> <span class='content-extra_title'><div class='field field-extra-field'><div class='field__item'><h1>當芭樂遇上可樂(二)</h1> <h2>巴基斯坦音樂產業的縮影</h2> </div></div></span><span class='content-extra_info'><div class='field field-extra-field'><div class='field__item'><span>2023-02-06</span> <div class="tags wg-element-wrapper"><a href="/tag/%E5%B7%B4%E5%9F%BA%E6%96%AF%E5%9D%A6"><span>巴基斯坦</span></a><a href="/tag/%E6%B5%81%E8%A1%8C%E9%9F%B3%E6%A8%82"><span>流行音樂</span></a><a href="/tag/%E8%98%87%E9%9D%9E"><span>蘇非</span></a><a href="/tag/%E8%9E%8D%E5%90%88"><span>融合</span></a></div> <span class="comment-count">回應 0</span> </div></div></span><span class='content-extra_author'><div class='field field-extra-field'><div class='field__label'>作者:</div><div class='field__item'><a href="/author/%E5%8D%B0%E5%9C%B0%E7%8B%97"><span>印地狗</span></a></div></div></span> <div class="clearfix text-formatted field field--name-field-content field--type-text-long field--label-hidden field__item"><p><a href="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39">上次</a>開啟了介紹巴基斯坦流行融合音樂節目《可樂錄音室》的話匣子,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想聊的好聽曲目太多,又想多講點這個節目背後的時空脈絡,於是越寫越長,不小心變成連載了……</p> <p>今天這篇就來講古,寫寫《可樂錄音室》所產生的歷史文化脈絡吧。</p> <p>與其說《可樂錄音室》是在地與西方音樂融合的創始者,更應該視這個節目為醞釀二十年的巴國音樂產業集大成。這個節目中的核心人物,都是在巴基斯坦90年代興起的的搖滾樂浪潮中,累積豐富的創作演出經驗,並將他們的實力,帶到這個大型的商業贊助平台發光發熱。</p> <p>首先,為什麼這個節目叫做「可樂」錄音室?</p> <p>跨國飲料公司,尤其是「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之間在巴國的廣告競爭,扮演了將此地搖滾音樂推向流行大眾的重要角色。</p> <p>&nbsp;</p> <p><strong>巴基斯坦流行音樂簡簡史</strong></p> <p>巴國早期的音樂產業,如其雙胞胎鄰國印度,是伴隨著電影產業運行的。電影中的歌曲主要是依據傳統的旋律曲式創作,直到1966年出現了第一首加入西方流行音樂元素的〈Ko Ko Korina〉。[1]電影的音樂場景中,呈現了當時在海港商業大都卡拉奇(Karachi)的旅館與夜店中翻唱西洋歌曲的吉他與爵士鼓樂團組合,當時這些樂團成員主要來自卡拉奇的基督徒社群。[2]西洋風格的電影配樂隨著1970年代電影工業的繁榮興盛一時。[3]</p> <p><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2egK7whteUA"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p> <h6><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small;">影片1:巴基斯坦第一首「西方流行電影音樂」〈Ko Ko Korina〉</span></h6> <p>&nbsp;</p> <p>好景不常,隨著巴基斯坦軍隊的齊亞將軍(General Zia-ul-Haq)於1977年發動政奪取政權,並開始以保守伊斯蘭穩固其戒嚴統治,一切被他和基本教義派信認定為「不符合伊斯蘭」的元素,都開始遭受查禁。在他把權的11年內,強化了基本教義派伊斯蘭學者在政府和政治中的地位,制定了種種歧視女性與少數宗教族群的法律,為了拉攏支持者助長了貪腐的行政文化。在其政府對影視娛樂的種種限制禁播下,電影工業與夜生活之音樂表演一蹶不振。而外界支持齊亞將軍穩固在位的,則是自譽為冷戰時期「自由世界」領袖的美國。1979年蘇聯進軍阿富汗,美國情報局暗中透過巴基斯坦的情報組織訓練扶植了阿富汗的游擊戰士,以伊斯蘭之名抵抗蘇聯的入侵。因戰爭而流入的黑錢、武器、和毒品,鞏固了軍隊與情報局的至上權力,奠定了巴基斯坦當今的處境。</p> <p>巴基斯坦的搖滾音樂先輩便是在這樣的「文化黑暗期」中自行摸索而發跡的。不同於過往的影視界音樂人,他們多半來自白領的家庭,受的是英語的菁英式教育。許多都是因為家人朋友有能力購買國外的錄音帶及VHS錄影帶,或是因為家人於海外工作,因而接觸1970-80年代英美國家如日中天的搖滾樂團(如Pink Floyd, Led Zeppelin,&nbsp; Van Halen等)。1970年代開始大量至海灣國家工作的巴藉移工匯回家的錢,協助了國內中產階級的人口成長,也帶動進入高等教育的人數。不少(男性)青年們自學吉他或爵士鼓,在高等學院生的聚會中舉辦地下音樂會(有時會遭到伊斯蘭主義的學生組織暴力踢館),逐漸累積實力。[4]</p> <p><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f-ezU7MtrF0"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p> <h6><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small;">影片2:巴基斯坦的第一支搖滾音樂影片〈Dil Dil Pakistan〉</span></h6> <p>&nbsp;</p> <p>1987年,巴基斯坦電視台的一位導演,為了參加電視台的音樂製作競賽,邀請了一組才剛確定成員的樂團Vital Signs製作出巴國的第一支搖滾音樂影片〈Dil Dil Pakistan(我的心是巴基斯坦)〉。愛國的歌詞成功地偷渡了他們差點不被審查通過的「西化穿著」,這四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小伙子,一夕成為巴基斯坦的青年偶像,這首歌則成為全國都朗朗上口的新世代「國歌」。[5]&nbsp;第二年,齊亞將軍與其部屬於神秘的墜機事件逝世,Vital Signs與流行搖滾樂躍上了全國檯面,與重啟民主的社會運動並列為時代改變的象徵。在新當選(並且為第一位伊斯蘭國家的女性)總理Benazir Bhutto的支持下,國營電視台於1989年開播了第一個流行音樂節目<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zBCtOlZwI">Music ‘89</a>。1990年之後,政府更開放了半民營的電視台,其節目中出現了由跨國企業百事可樂贊助的<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tovyl6dl28">Pepsi Top of the Pops</a>。在兩節目的競爭放送下,開啟了樂團百花齊放的「流行搖滾黃金歲月」。[6]</p>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figure class="image" style="display:inline-block"><img alt="" height="300" src="/sites/guavanthropology/files/content/f2/f/tu_pian_1_4.jpg" width="214" /> <figcaption>圖片1:1993年的廣告海報,Vital Signs為百事可樂的贊助代言樂團</figcaption> </figure> </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figure class="image" style="display:inline-block"><img alt="" height="250" src="/sites/guavanthropology/files/content/f2/f/pic_2.jpg" width="600" /> <figcaption>圖片2:近年來巴國茶類飲品贊助明星之廣告</figcaption> </figure> </div> <p>跨國的經濟活動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印度於1991年開放民營媒體,其衛星電視台在巴基斯坦大受歡迎,為「抵擋」其文化影響,巴基斯坦政府於2002年「不得不」開放民營大眾傳播與印度抗衡。而跨國飲品企業(如百事可樂、可口可樂、茶葉飲品等)更是在這波媒體自由化的時期助長了流行影星的興起,贊助歌星的演出,也資助各式的音樂節目。</p> <p>然而印度大眾文化來勢洶洶,尤其寶萊塢電影音樂在巴國盜版盛行,擠壓了本地音樂人的版權收入。此外,2001年911事件過後,巴基斯坦參與美國的「全球反恐行動」,國內開始遭受大量恐怖攻擊,演唱會等公眾音樂活動在安全限制下幾乎全數停擺。這些都危及了在地流行音樂的銷售與演出,巴國流行音樂產業開始委靡不振。</p> <p>《可樂錄音室》便是在如此的時空背景下,由Vital Signs的創團成員Rohail Hyatt建議可口可樂公司贊助製作。節目於2008年開播後,為當時低糜之音樂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替苦無演出機會的樂團樂手提供了優良的曝光平台。14年來,每年平均製作播出25首曲目,除了邀請當時熱門的歌星於錄音室展現現場實力一望,更設計邀請演唱傳統音樂之民間樂人與錄音室的西洋搖滾樂團進行融合演奏,其實驗性與創意性引發全國及海外關注,至今成為巴國史上持續最久的音樂節目。由於節目之最終目的為飲料產品之形象與行銷,因此不惜節目版權,策劃同時於多電視台、廣播電台、直後期之數位平台播出,此策略成功地促長了節目之極高收視率。</p> <p>&nbsp;</p> <p><strong>「蘇非融合流行音樂」</strong></p> <p>《可樂錄音室》各季製作的曲目,累計至今為341首,其中有約89首為包含蘇非詩歌,或是與民間「蘇非」歌手合作之跨樂風融合,大約佔整體曲目的四分之一,可以說是節目中最持續暢銷的融合產品。巴基斯坦的民間音樂多受歷史悠久的在地蘇非詩歌文化影響,因此大多數民間歌手之吟唱被主流市場歸類為「蘇非」音樂。自西元八世紀伊斯蘭逐漸傳入南亞,蘇非道團的實踐者發展出在地獨特的蘇非詩歌,以奉愛為思想基礎,透過吟唱表現人對阿拉以及蘇非聖人的愛。由於這些詩歌時常取材於民間故事與旋律,又以人間之愛隱喻對神之愛,因此受到大眾歡迎,歷代傳唱。</p>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figure class="image" style="display:inline-block"><img alt="" height="178" src="/sites/guavanthropology/files/content/f2/f/tu_pian_4_2.jpg" width="381" /> <figcaption>圖片3:《可樂錄音室》第一季2008/7/20撥出節目之宣傳海報</figcaption> </figure> </div> <p>《可樂錄音室》從第一季開始,便操弄著跨界合作的本質化對比----「東方遇上西方,傳統遇上現代」----所引發的新奇感。如上圖所示,第一季開播前的一幅大型宣傳海報上,大片紅底的布幕上,左右分別合成著歌手的照片,中間以Coke Studio的圖樣分隔。左邊的歌手以英文標上其名字(Ali Zafar)以及代表的樂種(Pop,流行),右邊的歌手則是以烏爾都語的阿拉伯字母拼寫名字(Sein Tufail)及樂種(Sufi,蘇非)。[7]</p> <p><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bpsSkUvlwiE"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p> <h6><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small;">影片3:《可樂錄音室》第一季第三集之曲目之一〈Allah Hu〉</span></h6> <p>&nbsp;</p> <p>再來看看節目的現場錄音影片。錄音室中,兩者各在舞台的左右方,流行歌手Ali Zafar穿著西式短袖衣褲站立在麥克風前,蘇非歌手Sein Tufail則穿著傳統長型kurta-pajama與修行掛戴的首飾,盤腿席地而坐。兩者由西洋搖滾樂團之樂器演奏者圍繞,輪流唱誦一首讚頌阿拉以及靈性導師的傳統旁遮普語(Punjabi)詩詞。曲名〈Allah Hu(阿拉即是)〉是蘇非道團修行者時常朗誦的短句,重複著「阿拉」之名,尊從阿拉之獨一無二。</p> <p>早在1990年代,巴基斯坦的青年搖滾樂手們便開始嘗試將自己成長過程中聆聽的蘇非詩詞、傳統樂器與旋律等元素融入他們的搖滾樂風創作中。其中以揚名國際的樂團Junoon引領風潮,被文化評論者冠上「蘇非搖滾」的創始者。這些團員面對自身背景、西式英語教育、以及國際看見巴基斯坦的眼光,試圖找尋自我,尤其對在地蘇非詩詞中向內探索的哲學共鳴。流行樂手在新自由主義下主張獨立個體的意識形態中成長,蘇非歌詞中的內在探索精神則提供了有些雷同,但似乎更為本土的「形塑自我」模式,讓他們透過音樂表達自我,展現對威權的叛逆。</p> <p>除此之外,911事件之後,西方世界掀起一波反穆斯林風浪。巴基斯坦總統因應國家在國際上被抹黑的形象,推動「enlightened moderation」,即相對於基本教義伊斯蘭較為「溫和」的伊斯蘭(moderate Islam)。在此風氣下,「蘇非主義」被巴基斯坦內部以及西方部分政策媒體人士推拱為愛好和平的「溫和伊斯蘭」代表,Junoon也藉著他們的「蘇非搖滾」在國際上為伊斯蘭宣傳。</p> <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TQa5eWkpvDo"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small;">影片4:Junoon樂團1998年現場演唱之〈Allah Hu〉</span></p> <p>&nbsp;</p> <p>這個影片即是Junoon樂團在1998年於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演出時,向卡瓦力巨星Nusrat Fateh Ali Khan致敬所唱的〈Allah Hu〉。他們所唱的版本不同於前面《可樂錄音室》第一季Sein Tufail的詩歌吟唱版本,而是將Nusrat的卡瓦力曲目改為搖滾編曲,熱力開唱。[8]</p> <p>《可樂錄音室》便是在巴國90年代所發展的「蘇非搖滾」基礎上,將「蘇非融合」的樂風帶入更多演奏上的探索。相較於過去中產階級樂手的改編演唱,其最大的創舉便是邀請了許多來自鄉間,在生活背景、飲食穿著、教育程度、語言習慣皆與以英語對話的都會中產階級樂手迥異的民間樂人,並藉由不同社群的視覺聲響,碰撞出對比的、創意的火花。</p> <p>在身分背景上,來自鄉間,吟唱蘇非詩歌的樂人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其一為在蘇非聖祠奉唱的修行者,有些是自願拋棄家世,苦行吟遊乞討,沉醉在對神的愛之中,有些則是有家世但定期到特定聖祠為愛奉唱,從事其他生技而不以吟唱為主職;其二為世襲的樂手種性家族。在接觸西方殖民前的南亞社會,職業樂師被掌權的種性視為不潔的低階種性,此觀念依然影響著當代社會。例如社會上普遍對樂手種性秉持偏見,而當中產階級青年想以音樂為職業時,也會遭受家人質疑為何要自甘成為「樂手種性」。根據我對節目和幕後花絮的觀察以及相關的報導,《可樂錄音室》中的製作單位有意圖打破這種社會觀念,強調音樂演奏中人人平等,製作人亦相當尊重邀請到錄音室的鄉間樂人,致力營造各方皆能盡情發揮的演奏氛圍。</p> <p>當然,光是從成品觀察,資訊是片面的,而且《可樂錄音室》為大型企業之製作,其宣傳與訪談自然是以正面形象為目標。對於實際參與融合錄音的民間樂人來說,從鄉間小鎮來到大城市錄音,他們是否真的受惠,與都會樂手平起平坐?《可樂錄音室》新創的融合聲響網絡中,究竟獲利誰家?</p> <p>且待下集揭曉!</p> <p>&nbsp;</p> <hr align="left" size="1" width="33%" /> <div id="edn1"> <p>[1] 據說這首歌曲名中的Ko Ko影射可樂瓶的曲線…最愛翻唱致敬的可樂錄音室當然也翻唱過:<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WMef5erS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WMef5erS8</a></p> </div> <div id="edn2"> <p>[2] 巴基斯坦的基督徒佔全國人口的1.27%,主要是英國殖民時期,受種性制度壓迫的社群改信,不過卡拉奇的基督徒中有許多於英國殖民時期來自果阿(Goa)的中產階級天主徒(果阿於16-20世紀之間受葡萄牙殖民統治,此地的本土信徒歷史更悠久),是這些樂團成員的主力。</p> </div> <div id="edn3"> <p>[3] 巴國電影及流行音樂史參考:<a href="https://thewire.in/culture/tracing-how-pakistani-film-music-has-declined-over-the-decades">https://thewire.in/culture/tracing-how-pakistani-film-music-has-declined-over-the-decades</a>及<a href="https://nayadaur.tv/2018/10/pakistani-pop-music-a-visual-history/">https://nayadaur.tv/2018/10/pakistani-pop-music-a-visual-history/</a></p> </div> <div id="edn4"> <p>[4] 巴國的教育系統為小學5年、中學3年、高中2年、高等學院2年,就讀高等學院的學生大約為17歲上下。</p> </div> <div id="edn5"> <p>[5] 別小看影片青澀的模樣,這可是BBC世界新聞在2003年線上調查中名列世界前十名受歡迎的歌曲!</p> </div> <div id="edn6"> <p>[6]&nbsp; Nadeem F. Parachi, “Street dancing years: the golden age of Pakistani pop music.” 2014. Dawn News. <a href="https://www.dawn.com/news/1093337">https://www.dawn.com/news/1093337</a></p> </div> </div> <p>[7] 另外的海報則是對比了Pop(流行)與Classical(南亞古典)。圖像取自Malik, Muhammad Kashif Omer. 2008.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of Pepsi and Coca-Cola in Pakistan.” Master Thesis, Malardalens University, p.52.</p> <p>[8] 上篇有分享過,NFAK所唱的Allah Hu版本可見此:<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7roem9NRc">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7roem9NRc</a></p> </div> <span class='content-extra_license'><div class='field field-extra-field'><div class='field__item'><div class="citeinfo wg-element-wrapper"><p>本文採用 <a class='copyright no-externalsign' href='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3.0/tw/' title='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i class='fa-brands fa-creative-commons-by'></i><i class='fa-brands fa-creative-commons-nc'></i><i class='fa-brands fa-creative-commons-nd'></i>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a>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p> <p>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br /><strong>印地狗 當芭樂遇上可樂(二):巴基斯坦音樂產業的縮影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79 )</strong></p> </div> </div></div></span><section class="field field--name-comment-node-article field--type-comment field--label-above comment-wrapper"> <p class="hint-text">*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p> <h2 class='title comment-form__title'>發表新回應</h2> <drupal-render-placeholder callback="comment.lazy_builders:renderForm" arguments="0=node&amp;1=6979&amp;2=comment_node_article&amp;3=comment_node_article" token="0ZxXg_lvY4pl333cFaxgJvtuCUtD554B-ixTdJIDRWI"></drupal-render-placeholder> </section> Sun, 05 Feb 2023 16:54:50 +0000 印地狗 6979 at https://guavanthropology.tw 當芭樂遇上可樂(一):一百種唱出愛的方式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39 <span class="field field--name-title field--type-string field--label-hidden">當芭樂遇上可樂(一):一百種唱出愛的方式</span> <span class="field field--name-uid field--type-entity-reference field--label-hidden"><span>印地狗*</span></span> <span class="field field--name-created field--type-created field--label-hidden">週一, 07/04/2022 - 13:00</span> <span class='content-extra_title'><div class='field field-extra-field'><div class='field__item'><h1>當芭樂遇上可樂(一)</h1> <h2>一百種唱出愛的方式</h2> </div></div></span><span class='content-extra_info'><div class='field field-extra-field'><div class='field__item'><span>2022-07-04</span> <div class="tags wg-element-wrapper"><a href="/tag/%E5%B7%B4%E5%9F%BA%E6%96%AF%E5%9D%A6"><span>巴基斯坦</span></a><a href="/tag/%E6%B0%91%E6%97%8F%E9%9F%B3%E6%A8%82"><span>民族音樂</span></a><a href="/tag/%E6%B5%81%E8%A1%8C%E9%9F%B3%E6%A8%82"><span>流行音樂</span></a><a href="/tag/%E6%83%85%E6%AD%8C"><span>情歌</span></a></div> <span class="comment-count">回應 0</span> </div></div></span><span class='content-extra_author'><div class='field field-extra-field'><div class='field__label'>作者:</div><div class='field__item'><a href="/author/%E5%8D%B0%E5%9C%B0%E7%8B%97"><span>印地狗</span></a></div></div></span> <div class="clearfix text-formatted field field--name-field-content field--type-text-long field--label-hidden field__item"><p>這幾年來,當朋友聽到我在巴基斯坦走跳,要我為他們推薦此地好聽的音樂時,我總是毫不猶豫地請他們打開YouTube搜尋Coke Studio Pakistan。我會告訴他們,這是巴基斯坦最厲害、最受當地廣大聽眾關注、最揚名國際、並且開播後持續最久的音樂演奏節目。由於標榜著跨界融合,這是一個就近欣賞巴基斯坦擅長演奏不同類型音樂的高手碰撞火花的平台。而此節目於2008年開播至今(2022),已累積了14季,上百首的「產品」,更是一個回顧巴基斯坦音樂產業歷史、觀察透過音樂的國族建構與跨國聯繫以及活在新自由主義中的表演、媒介、性別、情感、詩歌、身體性與人聲種種議題的,依然在進行中之「活的典藏」(living archive)。</p> <p>開了這樣大框架的頭,突然覺得要寫下去很難(汗)。</p> <p>其實我並沒有想要寫太理論的東西。知名如Coke Studio,不論是在線上論壇、報章雜誌訪談樂評、YouTube影片下方的留言區、甚至是學術文章搜尋引擎中,都看得到各界對這個節目的論述,囊擴了上方拋出的議題。我想寫能寫的,好像都已經有人說過了,那我憑什麼又要晚到派對地來湊一腳呢?</p> <p>套一句芭樂的說法:這一切都是因為愛啊。</p> <p>縱使我如何厭惡這些唯利是圖的跨國瓶裝飲料企業,在公部門不振的全球南方造成的健康、生態、與經濟傷害,縱使我對一個必須依賴跨國資金的商業贊助才得以生存的音樂產業感到隱隱不安,縱使我知道,政治經濟的考量往往優先於藝術娛樂……但是,在一個不斷於軍政獨裁、失能政府、國際武力經濟拉攏與約束之間擺盪的國度,在物價高漲而能源短缺的日常之際,《可樂錄音室》每一集因資本注入的短暫魔法,包裝出一組又一組精彩富饒的民間才華,帶給奔波的人們一點期待、一點歡樂、一點辯爭所愛的話題、一個個為自己鄉土驕傲的理由。而對於不是生長於此地的我(以及上萬的全球聽眾),《可樂錄音室》超越了耳朵的想像,如煉金術般地將不同元素加起來融變出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受。</p> <p>身為粉絲,這麼好聽的音樂,不分享給華語世界的聽眾怎麼行呢?</p> <p>然而,這麼多經典的曲目,交織著個人的回憶與偏好,要怎麼在短短的文字篇幅中,把他創意無邊、優美動聽、令人感動落淚、狂歡起舞、驚聲讚嘆、肅而起敬的種種面向,以及這麼多元優秀的藝師、巨星、新秀、製作人,全部完整再現呢?</p> <p>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與其由我來決定,不如就先從大眾指數出發好了。先來聽這首在YouTube上,Coke Studio Pakistan曲目中觀看次數最高,至今破3.8億次,有高達321萬人按讚的〈Tajdar-e-Haram(聖境之王)〉<strong>:</strong></p> <p><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a18py61_F_w"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p> <p>這首歌就算不論受大眾歡迎的程度,在演唱和編曲上都是精湛無比,在歌手與選曲上更可以追溯巴基斯坦當代音樂產業的幾個重要里程碑。怎麼說呢?曲目演唱者Atif Aslam是當今根基巴基斯坦,紅遍南亞及其離散地,並受世界各地邀約演唱的金嗓巨星。他從2003年僅17歲之際,與朋友將創作的<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Yz44FWxI">情歌</a>放上網路後一曲成名,隨即快速成為南亞的情歌王子,跨足影視界,也是印度寶萊塢爭相邀約的歌手。除了流行情歌以外,Atif 於《可樂錄音室》第二季開始跨界的嘗試,以他充滿感情又如流動般黃金的歌嗓詮釋自己本土旁遮普語(Punjabi)的民間與蘇非詩歌。Atif選的這首〈聖境之王〉原為1970年的Qawwali團體Sabri Brothers為EMI Pakistan唱片公司所錄製,是以烏爾都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詩句組成,讚頌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的卡瓦力曲目(曲名中的聖境指的便是朝聖地麥加)。</p> <p>卡瓦力(Qawwali)吟唱源自14世紀北印蘇非道團,原為一種協助修行者透過聆聽蘇非詩歌達到與神合一之體悟的儀式,由特定的演奏家族世襲負責吟唱傳承此音樂傳統。近幾世紀其擴展成為南亞地區民間最受歡迎的一種的伊斯蘭奉唱音樂,在二十世紀初唱片工業於印度拓展市場之際便可見卡瓦力的錄音,之後也常出現於電影之中。巴基斯坦獨立並與印度分裂建國後,其領導階層努力塑造一種超越地方語言文化的跨域伊斯蘭國族想像(當時的巴基斯坦還包括印度東邊的孟加拉),原本就受大眾歡迎的卡瓦力成為了國族塑造的利器。在政府的鼓勵下,卡瓦力吟唱團體被推舉為電台和電視上的常客,並在其演唱中增加阿拉伯詞彙的使用,以強化伊斯蘭味道。1970年代卡瓦力在全國的風行達到高峰,Sabri Brothers這個團體便是其中的先鋒,不但成為巴基斯坦電視台(當時只有官方一台)的頂級表演者,更是最先代表國家在國際上演出的團隊,也為隨後在1980年代「世界音樂」風潮中崛起的Nusrat Fateh Ali Khan舖下其卡瓦力世界巨星之路。[1]</p> <p>〈聖境之王〉早在80年代便因為出現在電影配樂中成為家喻戶曉的卡瓦力曲目,經過Atif Aslam這位(主要受中產階級青年喜愛之)流行界巨星的翻唱,觸發了跨世代的聽眾迴響,也囊擴了原本不會互聽彼此曲目,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群眾。這個策略也可見於《可樂錄音室》邀請的其他演唱者所選的曲目,他們進行的融合,不僅是音樂風格類型,更是慣習聆聽特定類型的聽眾。也因此有樂評指出:當《可樂錄音室》播出時間一到,從總理到嘟嘟車司機,每個人都屏息期待!</p> <p>華語世界可能對具有宗教內容之音樂有比較嚴肅,或是不同於日常生活的印象,這一方面跟我們本身常接觸的佛道儒實踐有關,一方面可能也受到西方現代性將聖俗劃分的觀念影響。在南亞各地,宗教的實踐是交織在日常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可能與神或神聖的代表互動。此外,在大眾的實踐之中,人與神的關係不一定需要透過機構化的神職人員媒介,可以經由個人「愛」的行動來感到與神、或親近神之人的親密性,而這種親密性也包含著救贖的意味。因此,當我們聆聽〈聖境之王〉時(記得把字幕的按鈕按開!),可以試著想像,對許多南亞聽眾而言,這首卡瓦力的歌詞唱出的是信眾的心聲:愛著先知,並祈求他的憐憫與協助。而這樣的衷旨與其現代樂團的編曲,或者聆聽的日常場合並沒有牴觸。我甚至認為,這首曲子的演唱編曲非常成功地「誘拐」了年輕世代的耳朵,透過情歌王子的深情,轉向對先知的景仰愛慕,以及去麥加朝聖的渴望。</p> <p>來比較聽聽Sabri Brothers原版的演唱:</p> <p><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eFMLmCs19Gk"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p> <p>兩個版本比較之下可以聽出,《可樂錄音室》的改編相當程度地縮減了原唱版本的詩詞(時間減半),也調整了一些段落的順序。翻唱版維持了傳統卡瓦力的形式,在簡短的器樂前奏之後(新版的前奏改由迴聲優美纏繞的rabab琴起頭),先從緩慢的散拍吟唱開始,再進入節奏樂器伴奏的主旋律段落。傳統卡瓦力演出的性質比較「慢燒」,吟唱者會以不同方式重複詩句,讓聽者細細「品嚐」詩詞的箇中滋味,也可以無限制地延長、重複、或擴充插入不同的詩詞,並持續由同樣聲響質地的風琴與塔不拉鼓伴奏。反觀《可樂錄音室》的編曲(雖然長達十分鐘也超過一般商業曲子的規格),很具巧思地在每一段落結束時透過聲音質地的轉變,過場(助燃?)到更上一層的情緒感受。例如:3:44起從溫柔轉輕快(此段開始加入傳統卡瓦力模式的伴唱夥伴,加強了對原曲的呼應),再自5:13拉長唱韻,累積期待(此時歌唱對象從對先知的訴求轉向招呼信眾夥伴: Mai-kasho),並在5:43起進入熱切欣喜的狀態(「讓我們一起去麥加吧!」被渲染著也好想一起去麥加朝聖啊啊啊)……</p> <p>朝聖當然是嚴肅的,是穆斯林一生中應做的大事。在南亞的大眾奉愛傳統中,這件大事也是充滿熱情的,如同遠行去與愛人相會般地令人期望。附帶一提,mai-kasho的直接翻譯是「飲酒者」,是蘇非詩詞中以酒醉的狀態隱喻人沉浸於神的愛與無限之中的常用辭彙,影片中翻譯為「虔誠的愛人們」,中規中矩,或許是為了避免不知道這個典故的聽眾產生誤會。不過這樣在直譯和隱喻之間的詮釋張力,一直都是蘇非詩詞受大眾喜愛的原因。</p> <p>情歌可以唱來愛神也可以愛人,有時候,卡瓦力巨星也會為世間的情愛譜曲。前面提到Nusrat Fateh Ali Khan這位傳奇人物,在80-90年代之際,先是在世界的舞台上唱紅了<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7roem9NRc">傳統形式的卡瓦力</a>,之後在歐美音樂人的邀請下開啟了<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nY651BupQ">跨界的錄音</a>生涯,更是活躍於<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nUcK3GMOWk">寶萊塢電影的配樂</a>界。《可樂錄音室》在YouTube上觀看人數排名第二高的曲目,便是Nusrat與印度詩人Javed Akhtar於1996年於印度合作的作品,20年後由他的侄子既藝術繼承人Rahat Fateh Ali Khan,和甫從美國大學畢業的新人Momina Mustehsan重新翻唱。[2]&nbsp;這首歌名為〈Afreen Afreen〉,字面意思包含「讚頌」與「優美」,帶著一點宗教意涵。詩人嘗試每一句用不同的方式形容一位女子的美麗:像印度佛教古蹟中的神像雕刻、像美妙的旋律、像迷人的香氣、像月光、像盛開的花園、像清晨的曙光、像….窮盡詞彙,都還嫌不足,最後,只能以讚頌創造出她的造物者總結:「讚頌祂」!</p> <p><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kw4tT7SCmaY"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p> <p>Rahat從小隨著父親與伯父的家族卡瓦力樂團演出,練就自如跨越音域的明亮歌嗓。在當代傳奇Nusrat的身影之下,以實力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尤其在寶萊塢配樂界大紅大紫。他將這首歌的優美詩句詮釋得無懈可擊,而Momina以新人之姿與天王對唱,帶點稚嫩又如仙女般的回應,兩人在演奏之間的惺惺相惜,都讓觀眾陶醉,堪稱是神組合啊。</p> <p>不過老實說,比起嬌嫩地被稱讚,我更喜歡下面這首主動宣示情感,超有氣勢的三位女歌手組合。這首曲子〈Kaatay Na Katay〉改編自60年代末期的電影歌曲,由當時的流行女星Runa Laila唱紅。《可樂錄音室》的翻唱中,Zoe Viccaji 與Aima Baig以搖滾的唱腔開場,隨即切入前輩Humera Arshad受過南亞古典唱腔訓練的無伴奏吟唱,在三人對比的音色交錯中,唱出深夜呼喚愛人回到身旁的心聲。</p> <p><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a2IK6XfdYss"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p> <p>對參與《可樂錄音室》融合計畫的音樂人而言,翻唱跨類型的老歌,尤其是民間盛行的蘇非詩歌,成為一種重新自我探索的旅程。特別是那些80年代之後成長於巴基斯坦都會,聽著搖滾流行音樂長大的新中生代,他們受著英文教育,嚮往著歐美的開放,同時,又渴望建立自己的主體性。重回在地的語言,重回本土的詩歌「文化遺產」,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媒合「東」與「西」,成為《可樂錄音室》的一個主軸,以及其最受矚目的亮點。</p> <p>除了歌星翻唱以外,《可樂錄音室》另一個大受歡迎的策略便是邀請來自民間/鄉間的原唱者,與都會的樂手同台演出:</p> <p><iframe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Ra5nTlty6CM"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560"></iframe></p> <p>這首曲子〈Aik Alif〉是由開頭這位頭繞黑色頭巾,手持多彩裝飾的彈撥樂器tumbi的吟遊修行者Saieen Zahoor口傳習得,於旁遮普鄉間的蘇非聖祠傳唱。詩詞的作者為Bulleh Shah,旁遮普著名的一位十七世紀蘇非修行者,也是《可樂錄音室》歌手們最愛改編重唱的詩人。與他同台演唱的則是大學時期讀法律與經濟的兄弟組成的流行搖滾樂團Noori。Bulleh Shah的詩詞抨擊世人只注重教育和宗教外在的形式,卻忘記了內在的反思與修行。曲名的Aik Alif指的是阿拉伯字母中排序第一的Alif(如ABC中的A),這是神(Allah)的拼音開頭,也暗示著內在修行時,反覆念頌阿拉之名的伊斯蘭儀式。蘇非歌詞中的向內探索,與新自由主義下主張獨立個體的意識形態產生了某些表面的重疊,這其中的歷史背景和議題,下次再繼續深入!</p> <p>&nbsp;</p> <div> <hr align="left" size="1" width="33%" /> <div id="ftn1"> <p>[1] 什麼?你不認識Nusrat的話,請趕快google一下!他可是舉世聞名的巴基斯坦傳奇人物,有名到有自己的名稱縮寫:NFAK</p> </div> <div id="ftn2"> <p>[2] 這裡可以看到當年Nusrat在演出中訓練小小Rahat的影像片段:<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45-Y-Pex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45-Y-PexI</a></p> </div> </div> </div> <span class='content-extra_license'><div class='field field-extra-field'><div class='field__item'><div class="citeinfo wg-element-wrapper"><p>本文採用 <a class='copyright no-externalsign' href='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3.0/tw/' title='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i class='fa-brands fa-creative-commons-by'></i><i class='fa-brands fa-creative-commons-nc'></i><i class='fa-brands fa-creative-commons-nd'></i>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a>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p> <p>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br /><strong>印地狗 當芭樂遇上可樂(一):一百種唱出愛的方式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39 )</strong></p> </div> </div></div></span><section class="field field--name-comment-node-article field--type-comment field--label-above comment-wrapper"> <p class="hint-text">*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p> <h2 class='title comment-form__title'>發表新回應</h2> <drupal-render-placeholder callback="comment.lazy_builders:renderForm" arguments="0=node&amp;1=6939&amp;2=comment_node_article&amp;3=comment_node_article" token="j_WtnB4Wky7GXu8wI4QVoBHJmSvsHiqz07qY1vef2us"></drupal-render-placeholder> </section> Mon, 04 Jul 2022 05:00:00 +0000 印地狗 6939 at https://guavanthropolog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