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記一個頗有芭樂氣息的展覽

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 10/1~11/15

2016-09-19 回應 3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讀者們,從現在開始,(咳咳~等我清一下喉嚨….)請聆聽一下午我們的現場直播:主題是~喔哦,芭樂文寫寫也可以變展覽喔?

是的,各位看官大家好,感謝過去一直以來你們對Alik Nikar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的都蘭田野故事的支持,10月1號開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都蘭部落聯展即將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展覽,很期待能夠在現場看見各位,以下將是全球首播的預告片,是的,是全球喔~~~都蘭Kapah no ‘Tolan公共事務專區與台大人類學博物館粉絲頁也將同步聯播。

這是一個不太典型的博物館展覽,從一開始設定這是一個聯展的時候,我就嘗試從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連結部落現在可能參與的部分,例如從構思展覽題目時,原先是直接使用「我們的生命故事」(O ‘orip no niyam)這樣的直接陳述,後來蛋蛋博士提出了一個構想,他建議用住處kamaro’an這個字不錯,於是我們嘗試了改成Kamaro’an i ‘Atolan , kamaro’an直譯是 「在都蘭的居所」,也是在都蘭的家的意思,這裡也嵌入了一個文化的語彙,maro’是坐下來的意思,阿美族以前的家屋是架高的竹編或藤編地板,進房子就坐在架高的地板上,所以阿美族語言裡kamaro’an,坐下來的地方,也是住的地方的意思。我們企圖在這個主題之上乘載蘊含了都蘭的個人、家園和土地的敘事。

我們在展品徵集方式上,不同於由策展人主導,我們則是以邀請部落參與成員提出代表性物件或照片,來講述他/她對於都蘭部落土地與家園的故事,希望透過自我故事的陳述將參展者年齡與世代的社會意義,共同重現集體記憶或希望強調的個人生命故事的交集。文字部分以口述錄音再轉摘錄為展示背板或現場使用的文字,若參與者同意亦可加上錄影,在展示中可以增加影音運用空間。而搭配選出之個人的代表物件,例如服飾、個人照片與選擇搭配展示物件,再由展覽空間設計人員進行設計提案,放置在該組代表的位置上。我們在一開始討論展櫃與展版設計以移動式可拆卸組裝和回收再利用的方式進行,以利後續移展與未來可以繼續不斷地延伸運用在不同展場之中。

這是個有點困難的開始,有些參展人想不到能提供甚麼物件,但其實談起自己的故事的時候,每位參展人的生命展開都給予我在準備展覽的訪談中許多震撼和感動,像很早就確認可以參展的來幸,我最先被他在Facebook上一系列的照片吸引住,也邀請他以臉書的時間與意象脈絡來呈現他的故事。屬於2000年升級青年的拉千禧階層的他,從小有接受到青少年訓練復振的年齡組織訓練,大學畢業其實一直想留在台東發展,但是卻很難很難,他也試著考消防員,也做過一些事情卻沒甚麼累積,但後來他決定要到澳洲去打工賺錢,因為這是快速累積一份資本讓他自己可以回到都蘭定居的方式。他說,很多人去澳洲打工是為了度假旅行增加生命經驗,可是他離開都蘭去澳洲最想完成的事卻是如何回家,工作再辛苦也不怕。第一年打工時間到了,他特別在七月從澳洲回都蘭,參加不想錯過的豐年祭之外,也帶著自己青年階層的甲級服裝(含佩刀)回到澳洲,等著有一天把服裝帶到澳洲中心點Uluru,在象徵原住民神聖之地的地方著裝並向在場的許多遊客講了一段話,他想讓更多人知道發生在同樣是原住民世界的都蘭部落的事情,他也把臀鈴上的一顆鈴鐺剪下象徵性地掛在一旁的樹枝上,但願那風聲不斷輕敲的鈴聲提醒那發生在地球上另一端的都蘭抵抗不當開發和努力走自己的路的事,那是2014年的9月18日。

來幸的鈴鐺
終於回家買了一間小房子的來幸
在一起的感覺真好~尼伯特颱風後自主搶通道路的都蘭年齡組織和頭目合影

而拉中橋階層的徐一中,父親徐昇明曾經擔任過都蘭國小的老師,小時候居住在都蘭,但國小五年級後,轉學到台東市,到高中畢業後離開出外念大學然後服役,一直到在2003年考上國考後,選擇回台東任公職,18歲至30歲這一段人生,他很少在台東,也離部落很遠很遠。雖然在東部海岸服務,經常要經過自己的家鄉都蘭,卻一直不知道要怎麼回來,直到有一天,他遇到同年齡層的Cawan Angay Paotawan,朋友很直接的要他回都蘭加入年齡組kuput跟豐年祭,互留電話後道別,他卻惶恐,反覆地想要用甚麼理由回去,擔心回去後,部落的人不接受自己,怎麼辦?畢竟,他已經離開很久很久了。但因緣際會他在之後的一次聯繫,被Cawan半命令式的要求回去參加kuput的活動。那年7月13日他出現年齡組的集會地點,當時幾個人正在搭建taluan(棚架),為那年的豐年祭做準備,因為爸爸的名號,很快地跟大家連結了起來,因為念過都蘭國中的大家,幾乎都被他的爸爸打過屁股~~就是這樣,他終於找到自己回家的路了(本段文字提供為徐一中)。

徐一中父母結婚合影
徐一中快樂的童年

這次展覽的參展人有洛恩米薩克(洛恩米薩克家族)、蘇光福(父親潘清文)、沈太木夫妻、黃生發夫妻、林貴妹、蘇原立(父親蘇冠銘)、高克武、希巨‧蘇飛、徐一中、舒米恩、來幸、布告‧阿里、Sufin Paylang、鍾硯誠、鍾佩儒。

原先其實並未特別設定邀請對象的範圍,但是,奇妙的也是,當參展人的故事進入展場,脈絡與比較的概念開始讓故事自顧自地散發出意義……

沒有事先說好,也是各種機緣進入參展人的行列,高克武教練,徐一中,來幸與布告阿里和Sufin Paylang竟然都在講述自己想要回家、如何回家或終於回家的故事,洛恩阿公的故事很多人在蛋蛋博士的從新幾內亞到台北聽到過了,可是大家還不知道竟然有續集是嗎?是的,他的家族正在都蘭繼續地把他和他親愛的太太米薩克的故事說下去。而要說到土地傷感的故事竟然是這幾乎都與都蘭人的流浪脫不了關係,多數的參展人都有流浪異地的經驗,然而,這些經驗未必把他們帶離土地,也可能是讓他們最後能夠回到都蘭扎根的經歷,而要聽來自土地與生活的聲音,沈太木夫妻、潘清文(由兒子蘇光福提供)、林貴妹、舒米恩,甚至參展人中年紀最輕的鍾佩儒都在講述都蘭土地的知識和傳遞,而希巨蘇飛這位扎扎實實從都蘭土地裡長出來的雕刻家,則跟我們分享他的最新創作高砂的翅膀,還有他熱愛的土地滋養他的蘭調生活。還有很多喔,但,多說了就沒有自己看展的樂趣了啊,我們期待讓走進展廳的人自己來發現這裡蘊涵的多種層次交錯的生命故事。

林貴妹阿姨的父親,都蘭頭目林昌清於集會所前留影 
一對美麗的阿美族姑娘,右為林貴妹,左為蘇秀香,潘清文的妻子,林貴妹當時的妯娌
30年後的阿美族姑娘再合影
有品棒球高克武教練
終於回家鄉教書的高教練和拉國中年齡組好友林正春老師的調皮合照

展示空間概念的設計在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的盧建銘老師進入討論後,呈現了一個新的且具象的樣貌,個人的展架將有各自展現的空間,我們運用了尼伯特颱風過後都蘭山下多數尚待清理的外來樹種銀合歡和其他雜木,搭配中原大學和撒烏瓦知部落附近的林木經過特殊處理後,以阿美族家屋的空間示意呈現與呼應了「在都蘭的居所」這個概念,而展架之間隱然存在的文化次序是來自年齡組織的架構,關於物件和人與人關係的對照意義,在安排架位的時刻,我們討論出一個最適當的次序,是南部阿美族豐年祭舞圈的螺旋狀階序次序,將每個參展人在豐年祭舞圈中的位置作為在現場展現自己的位置,而這樣的位置也呼應了他們生活的年代,做過的事,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以及自我生命位置的選擇,也跟他們的時代與性別脫離不了關係。

所以在這個展覽中,空間不再被阻隔,我們不再去打造一個純粹密閉的制式傳統展示空間,我們迎接觀眾的是一個打開了的展場,有可以讓我們大口呼吸的陽光和空氣會進來,在展架間我們安排了座位,歡迎大家坐在參展人的故事架的旁邊或與他們面對面,平行地參與在他/她(們)的故事裡,跟我們一起想想都蘭所在的東台灣海岸和我們自己所在的台灣島過去這百年裡發生的點點滴滴……

而適度的帶入更多環境氣息與脈絡還是必要的,於是我們想到借用了拉贛駿組友家的雞籠子來放蝸牛,阿美族的牛肉--祖母綠(阿美語蝸牛叫Zumuli)雖然因為展場的限制不能直接進場逛大街,我們把殼煮過消毒整理好搬進來了,至於食物當然是順當的下了肚。跟雕刻家希季蘇飛借了漁網,對生活在都蘭的他來說漁網使用的次數不會少於雕刻刀的,那從海洋溪流帶來生活養分的八卦網就這樣直直的撒落成為視覺空間上的垂直線,當你走過時或許還會聞到一股淡淡的來自太平洋的氣息。展示的架子未來在展覽結束後,可以被回收(事實上我們也想好來個八個浪的時候可以烤肉的用途了~誰叫這些外來的銀合歡侵佔了都蘭的原生樹種生活的土地呢~~),阿姨提供我們展覽的手斧會繼續回到她的田裡耕耘野菜園,而我們複製她所使用的工具則將會回贈給讓她帶去海邊繼續mic’kiw(拿貝類),來幸的臀鈴也將繼續繫在他的腰間,而他也會為著留在都蘭部落家鄉的土地上而持續地跳著護衛舞……,但我們期待著,在這些人物來去的流動之間,這些猶如人的自傳的生活物件(biographical objects)之上乘載的生命與土地故事,也將跟著展覽的被看見,和展覽的紀錄不斷的被轉化,也把其中蘊含的力量傳遞出去,我們非常期待這是一個會不斷地繁衍且將可能會是具有自己生命力量的展覽行動。

在開幕的現場我們準備了當天來自都蘭野菜市集的整桌的菜,歡迎大家來跟我們一起交流,為都蘭的土地留下一張看展的感想卡片,拍照現場放上個人的FB跟你們的朋友分享,就可以帶回家感受來自都蘭土地的野菜氣息。都蘭的手作近年發展得很多樣化,手工編織月桃袋與毛線球,串珠與阿米斯音樂節文創商品,會在展場外一樓入口處讓大家欣賞與購買。

從這次策展的歷程來看,我想最重要的收穫是在挑戰人類學的工作方式如何作為中介,可以在不斷地連結和對話過程中設計各種開放部落聯展參與者的場域,讓參展人的聲音可以被聽到看到,也以一種概念形式與接近主題內容的方式被呈現。我也要感謝信任我們的參展人與以團體或個人進場協助參展人資料彙集的人,我們能夠共同工作的通關密語是「都蘭部落」,是因為在這片土地之上蘊涵的豐富文化情感與愛護我們的人,這些幫助也更加讓我在工作的過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人類學長期田野的參與工作方法在這裡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媒介與平台的建構,而不會只是我們所想達到的完成目的。

我想每一個博物館與部落共同進行的聯展均必須要面對,如何避免展覽專業的門檻過高,而使參與聯展的程度太低?博物館本身是一個行政體制過於強大的地方,保護展品是有其必要,但不能讓這成為博物館場域與人群接觸築起行政或冷漠高牆的理由,我們無意在一個展覽裡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們在展場進行的行動與試驗,既在面對這個課題也在嘗試另外的一種出路。

最後在展場概念構成部分要特別感謝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的盧建銘老師團隊與原專班學生組成的工班支援,與願意不斷接受新的展示製作挑戰和工作需求的台大人類學系博士班黃崇浩,展覽工作協力張乃文、顏仕宇和接下來即將進場的服務課學生,台大人類學博物館的創意行銷總監羅聿倫一直跟著我們一起努力解決每一個環節因應的問題。

這樣好像也已經說得太多了,但其實很多梗可都還沒說破呢,想要留著讓大家來到現場發現,可以期待的是,這將會是一場帶有生命節奏和土地呼吸氣息的都蘭的展覽,也歡迎大家從這裡開始用力的轉發~~10月1號即將啟動,也歡迎大家到時一起來聆聽,那來自台灣東部山海與土地的呼喊!!!

 

展覽參與單位:
(一)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都蘭部落
(二)協辦單位:臺東縣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社區發展協會、薪傳舞團、希巨蘇飛工作室、女妖藝文工作室、都蘭國小、撒烏瓦知部落、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系原住民專班、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三)媒體協力:原住民電視台、芭樂人類學部落格
(四)參展人:洛恩米薩克(洛恩米薩克家族)、蘇光福(父親潘清文)、沈太木夫妻、黃生發夫妻、林貴妹、蘇原立(父親蘇冠銘)、高克武、希巨‧蘇飛、徐一中、舒米恩、來幸、布告‧阿里、Sufin Paylang、鍾硯誠、鍾佩儒
(五)個人工作協力:黃郁芳、連浩銓、林芳誠、張至善
(六)預告片與現場音樂提供:舒米恩工作室
(七)現場影片提供:蔡政良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羅素玫 Alik Nikar 記一個頗有芭樂氣息的展覽: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 10/1~11/15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46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羅老師您好

一清晨可以看到感動人的聯展,深深覺得在都蘭山上養羊是幸福的,都蘭部落和土地上的人們,真的很幸福,也很有自信,希望阿美族部落也都可以像都蘭一樣有自信。
感謝羅老師!!!

2

謝謝sinsing的留言,相連結與相加的力量可以越來越大,自信的聲音也是,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把聲音放送出去!!!也許阿都和阿蘭那天也會來喔?!也祝福都蘭山腳下的羊群們生生不息,開心長大!

3

美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敍事,感謝精彩的心得分享!真誠開放丶共同參與的策展規劃,敬佩感動!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CAPTCHA
回答以下問題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3 + 17 =
計算出這道簡單的算術題並鍵入答案。例如、1+3,就輸入 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