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公共人類學

2024-03-05 2022人類學年會圓桌論壇:「中文世界的人類學知識生產與公共人類學」
公共人類學 人類學的社會參與

探索公共人類學的多重道路:角色、議程、社會參與

芭樂的老朋友,你聽過「結繩誌」嗎?這是2020年誕生於新冠疫情的簡體中文、公共人類學平台。華文世界的人類學圈,在不同的氣候土壤上,結出有些相似而又不同的公共人類學果子。

2022年的台灣人類學年會,透過線上線下的圓桌對談,芭樂人類學和結繩誌的夥伴,分享彼此的困惑:公共人類學的「公共」指的是什麼?人類學者以那些方式和大眾產生連結?公共人類學在不同的領域激蕩了什麼樣的火花?

這是一篇遲來的發佈,但歷久彌新;這也是未完待續的對話,希望能點亮探索公共人類學的多重道路。
2022-01-10 芭樂合作社
公共人類學 政策

說服與否,有時候只是速度的問題:異溫層的說服(與無法說服),人類學家 vs 公共政策參與講座側記

切入田野模式、說服可能是一種暴力、同溫層的擴大與異溫層的開拓,郭佩宜、呂欣怡、邱韻芳從自身和異溫層交手的經驗出發,帶來不同「技巧上」和「心態上」的分享。人類學家的角色讓他們提醒自己注意權力關係,以及「理解異質的核心」,進而接受說服(或者說溝通)的限制。在最後的QA中,三人不約而同提到,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的節奏,有時其實是速度的問題。這個結論或許給了總是汲汲於說服的我們,一個安放焦慮的方式。
2018-07-09 江芝華
考古 公眾考古 公共人類學 教育

公園裡的考古計畫

讓考古家的田野變成大眾的田野是一個不容易的工作,考古現場有許多實際的問題需要考慮。然而在這樣的田野裡,考古家就像是田野報導人,社會大眾就像是人類學者,報導人常常得忍受人類學者一些太過基本的提問及不間斷的打擾,但也在這過程中,我們才可能看到自身文化(考古學)本身的盲點,而人類學者(社會大眾)也可以更了解這個田野地,與田野地產生理性與感性連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