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從虛心學習語言與文化開始
台灣的南向政策過去一直僅思考經濟與戰略上的利益,根本上缺乏虛心學習東南亞歷史與文化的態度。甚至,許多人預設東南亞並沒有「文化」可以學習。這是最嚴重錯誤的觀念。以下筆者以自身最熟悉的印尼為例說明。
蘇拉威西布吉斯人(Bugis)的創世史詩Sureq Galigo估計總數超過三十萬行,比起聖經或荷馬,甚至比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還長。其內容精彩,描述半神半人、偉大的航海祖先如何上天下地與神靈萬物溝通,且透過社會角色雌雄同體的薩滿bissu預示了Bugis社會有五種性別的特殊性,並在故鄉與「支那」之間的航海征服中建立自我認同。
然而,不要說是Bugis史詩,台灣人恐怕連蘇拉威西在哪裡都不知道。
語言學習是一個更根本的例子。
2012年我在日惹(Yogyakarta,發音為「久賈喀爾達」,簡稱「久賈」,向當地人說中文中心主義的「日惹」,沒人聽得懂),於一間語言學校學爪哇語。當時我已擁有高階印尼語證書,但比印尼語困難許多的爪哇語,我的掌握只停留在基礎階段。該間語言學校裡有非常多人來自日本,是日本政府以及民間機構每年固定派遣至印尼學習數月的公務人員與學生,視學習當地語言為基本訓練。相較之下,非外交或貿易相關的台灣人在當地學習語言的案例少之又少, 也難怪日本同學也誤以為我是日本人。
如果我們連當地的語言都不懂,要談什麼「新南向」?
筆者多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大學的東南亞語言夏季學校SEASSI與印尼美國雙邊合辦的COTIM課程受訓的經驗:所有想要研究東南亞的大學生與研究生,除了密集學習語言之外,課堂外也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因此我在美國與印尼兩地學習爪哇舞蹈、表演甘美朗音樂、觀賞皮影戲、吃印尼菜、穿印尼傳統服飾、看現代印尼電影、唱印尼兒歌、聽印尼流行歌、閱讀印尼著名的殖民文學與後殖民文學,甚至使用印尼語模擬印尼總統大選競選並研究其官僚語言與演講風格。
在這些訓練中, 我們是以欣賞東南亞文化之美與探究在地人所關懷的議題之角度,來了解東南亞,不是以台商的角度來思索東南亞,亦非僅透過華僑來理解當地。
近日有位台大的學生參加文化部的「青年文化園丁隊」,計畫主題是觀光發展,問我去印尼該做些什麼。我說,去看史詩舞蹈Ramayana Ballet吧!尤其是在九世紀印度教神廟Prambanan前的展演。從「發展」角度我們無法真正從初學者虛心學習讚嘆,反而從藝術開始,最能讓初學者震撼,達到文化交流目的。
幾年前,在印尼的一位外交官告訴筆者,她去欣賞了Ramayana Ballet 之後,才知道當地文化博大精深,感嘆自己過去對印尼無知。我亦曾受邀觀賞爪哇宮廷封爵儀式,當中多位舞者連跳三至六個小時無停歇,舞蹈緩慢卻力道韻味濃厚,功力不輸已觀光化但仍精彩的Ramayana Ballet。至於常民舞蹈,亦讓人大開眼界,是大叔會對著大叔、少女也對著少女大跳艷舞扭腰擺臀的dangdut,曲風類似謝金燕,但有阿拉伯馬來混合風味。
想對印尼更了解應該學習欣賞他們的文學音樂舞蹈、常民文化與其複雜歷史,但一切仍必須從學習語言開始。
新南向政策首要之務,是建立學習當地語言的制度,包含直接至當地學習以及在台灣各大學及社區廣設東南亞語言課程。進一步也栽培文學與翻譯人才,以印尼文學為例,至少應理解重要作家如Pramoedya Ananta Toer(過去遠景出版社出的《布魯島四部曲》已絕版且年代久遠)、Hamka 、Ayu Utami、Andrea Hirata、Eka Kurniawa 的作品。印尼重要導演Garin Nugroho、Hanung Bramantyo、Nia Dinata等人的電影應配上精良的繁體中文字幕,在台灣的電視台播放。
唯有拋開經貿本位的政策,深耕文化交流,南向政策才有可能「新」。政府必須了解並不是只有看似有「錢」途的計畫,才值得補助。
如果台灣跟印尼的關係永遠只是台商與印勞的關係,只是一味地去指揮與「開發」,南進只會再度難進。我們要向東南亞各個社會的歷史與文化學習,而非僅僅要求他們向我們學習。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戒除鄙夷南國之心態,更平等互惠地南向,這樣的南向也才有永續性。
(本文同步刊登於「新台灣國策智庫通訊」6月號)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趙恩潔 新南向政策從虛心學習語言與文化開始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33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唯有拋開經貿本位的政策,深耕文化交流,南向政策才有可能『新』。」
臺灣的對外政策有兩大主題:經貿合作和外交突圍,文化交流也必然著眼於之一。沒有明確利益就不會有學習動力。
「沒有明確利益就不會有學習動力」這樣的假設,未免狹隘地限縮了台灣人基於人文關懷和好奇心的可能性。
非常贊同,唯有正視自己的不足與思考框架,才能成為更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人。真的感謝老師的課讓我開始認識人類學,並打破我原本對東南亞文化,仍停留在經濟層面的想像。尤其是在紀錄片影展時所看到的片子,其中讓我感受到東南亞的導演們也以電影或紀錄片的行式,挑戰制度的不切實際,並積極地嘗試改善他們的社會。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