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裡的客家聲景
蔡英文為台灣第一位女總統,新總統在 2016年5月20日的就職國宴景觀,我們好像也彷彿看到文化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在1962年《野性的思維》(la pensee sauvage)裡,對國宴菜色和音樂饗宴那種同時兼具純真詩意與政治意涵的細膩品味:
豐富的抽象詞語並非為文明語言所專有。話語和句法都提供必要的手段以彌補詞彙的欠缺。使用詞的抽象程度並不反映智性的強弱, 而是由於一個民族社會中各個具體社群所強調的、和詳細表達的興趣。
那樣視覺與味覺兼具的美味菜餚、搭配舞台上西方古典音樂、原住民及客家歌謠的演奏,成為一幅「好好吃也能好好想」的台灣食物聲景,也拉出人情味的地方脈絡。
第14任總統就職國宴由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Janet(謝怡芬)和政論節目主持人彭文正(教授)主持,總計上千人參加晚會。國宴菜色有季節時間觀上的細膩得時、也有在地生態的空間呼應,菜色全部使用來自台灣各地食材(圖):前菜三小盤為雲林刺蔥帝豆、梅汁大甲芋頭、醋漬木耳蓮藕。主菜第一道迎賓盤「福爾摩沙之春」、第二道「蔥蒜蒸龍蝦」、第三道「爐烤快樂豬」、第四道「百合有機綠時蔬」、第五道「樹子蒸龍膽」、第六道「苗栗客家炒粄條」、第七道「錦繡菊花雞湯」、第八道「花園寶島繽紛盤」。筆者的最愛則是:飲品中的新竹北埔東方美人茶、以及餐會進行中的四首小衆客家新創歌曲,悠揚著淡淡馨香的台灣客家味。
圖,國宴前菜「三小福」(左上)、主餐包括:「客家炒粄條」(右上)、「爐烤快樂豬」(左下)、「福爾摩沙之春」(右下),選用三星蔥、西螺蒜頭等入菜。
在那一夜國宴裡,由苗栗三灣的歌手—米莎(溫尹嫦) —自彈自唱四首客語歌曲,以下簡列網路上流傳錄影的youtube分秒數,還請民族音樂的愛好者自行參照,一同感受味覺外的音樂饗宴:
1. 一百陣風 (國宴影片段落41’23-45’40) ,來自《在路項》
2. 柚子花 (45’05-48’24) 《河壩》
3. 腳跡 (49’29-55’11) 《在路項》
4. 介條河壩 (52’41-59’47) 《河壩》
四首樂曲來自兩張專輯,〈柚子花〉及〈介條河壩〉來自《河壩(2010)》專輯,以描寫母親們的女性堅毅形象為主軸;〈一百陣風〉與〈腳跡〉來自《在路項(2014)》專輯,著重於客家人在歷史遷移過程中落地生根的美感經驗。
開場的第1首客家歌是〈一百陣風〉,充滿歡樂氣息的山間田野及四季時序轉換風情,承接了客家傳統歌謠如〈12月古人〉、〈12月採茶〉等小調歌曲,強調了人情地景架構出山村歲時更迭的勞動:
一陣風啊 山邊來 山中的花開添香來
一陣風啊 中午來 涼涼的味道河壩來
一陣風啊 樹頂來 樹葉在跳舞歡喜來
一陣風啊 臨暗(黃昏)來 阿母的手藝灶下(廚房)來
我有一百陣風 一百陣風 一百陣風吹過我的庄頭 一百陣風
一陣風啊 春天來 爛泥的田坵蒔田來
一陣風啊 夏天來 黃黃的楊葉子(蝴蝶)來
一陣風啊 秋天來 圓圓的月光天頂來
一陣風啊 冬天來 燒燒的湯圓團圓來
我有一百陣風 一百陣風 一百陣風吹過我們的庄頭 一百陣風
第2首客家歌是〈柚子花〉,MV在一開始就說明這是「一首關於母親的歌」。米莎優雅又剛毅的聲腔徐徐地唱,描寫客家母親們猶如歌詞中的柚子樹,「安安靜靜站在屋背後」、「在古井邊」操持家務,每年春天在夢裡召喚在外的客家遊子(柚子仔)回家。另外,「屋背、圍牆、蒸籠、菜園」的傳統山村意象,在原發行專輯中以南美洲手風琴及探戈節奏為伴奏節奏,如舞曲般的活潑的韻律呈現客家女性的現代形象。
柚子樹 安安靜靜站在屋背後
柚子葉 黑亮黑亮伸出圍牆外 (x2)
媽媽摘來 一片一片清水洗淨
蒸籠旁 大火烈烈 艾葉青青柚子樹 安安靜靜站在古井邊
柚子花 雪白雪白飄落菜園角
媽媽剪來 一枝一枝 修齊插直
驚蟄無雷 就怕今年收成不好
柚子樹 安安靜靜站在下午時候
柚子籽 嗶啵嗶啵跌落枕頭上
夢裡轉醒 是雨落在地上
三月春下 柚子開花 好回家 好回家......
第3首客家曲歌是〈腳跡〉在前後A段的大調調式裡,形容客家人在山間勇敢向前,B段借用老山歌常見的歌詞:「採茶愛摘兩三片◎,三日◎三日沒摘(就)老了哩◎」,轉變原鄉茶樹生葉成為精髓的香氣。括號內為普通話翻譯客語之詞義。至於◎是指客家特有的虛字轉韻唱法,填補字詞間留下的空隙,使曲調更婉轉流暢。《在路項》專輯曾入圍2015年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獎,神來之筆是在大調調性間,倏地冒出了一個原鄉傳統「老山歌」的曲調:
行介山路 山路彎彎
行介水路 水路濛濛
水係深 船就輕
天生天養 敢去就有路
行去青青_路 開園屯地
夢中 茶香 歸山青溜
行轉紅紅 路 血牽脈連
日頭落山介邊 總係故鄉採茶愛摘兩三片◎,三日◎三日沒摘就老了哩◎ (老山歌)
最後,第4首客家歌是〈介條河壩〉,前段以明亮的E大調行板(Andante)開始描寫新婚少女,從河邊輕盈緩行的青春樣貌;嫁做他人婦後,慢慢轉變為阿婆,揹著第十個孩子(!),快步行走過河邊做飯的辛勤。〈介條河壩〉中段倏忽轉入至幽暗的E小調,米莎並將唱腔音域下移,彷彿看到河川向下傾流的景象,那真是歷來客家婦女承載歷史重量的感受啊!後段回到明亮的E大調,河流上彷彿眼見火焰蟲(螢火蟲)在黑夜裡閃爍著微弱的光芒,卻是異常堅定地。
[前段] (明亮的E大調行板)
介條河壩 從日頭(陽光)盳(未)出來就流啊流
流過山項(上)伯公腳下
流到捱介(我的)大喬(胖)阿婆屋家
大喬(胖)阿婆介當時瘦瘦靚靚(漂亮)
天光就要嫁到山腳下做新娘
佢(她)腳跡(步)輕輕行過河壩脣(邊)
河壩水清清 照到紅紅轎子搖啊搖介條河壩日頭(陽光)轉烈也流啊流
流過田頭伯公腳下
流到捱介大喬(胖)阿婆屋家
大喬(胖)阿婆背著第十個細人仔(孩子)
起泡的手解(解開)花巾 望(希望)火緊(快點)點著來
佢(她)腳跡(步)遽遽行(快快走)過河壩脣(邊)
河壩水急急照到她手項(上)飯籃搖啊搖 [長間奏,樂器獨奏][中段] (轉E小調:降低3音,以藍調音的裝飾手法出現)
介條河壩日頭落山也流啊流
流過庄項伯公腳下
流到捱介大喬阿婆屋家
大喬阿婆radio唱著山歌子
碗筷洗淨淨(乾淨)總是等冇(無)人來使(用)
佢腳跡慢慢吶(地)行過河壩脣
河壩水濃濃照到遠遠介相思仔(相思樹)搖啊搖[後段](轉回原來燦爛的E大調)
介條河壩月光照路還流啊流
流過穹埔(墳間)伯公腳下
流到捱介大喬阿婆屋家
大喬阿婆捱會快認毋出來咧
佢幾時又變做靚靚細妹仔
佢腳跡(步)惦惦(靜靜)行過河壩脣
河壩水闊闊(寬寬) 照到金金(亮亮)火焰蟲(螢火蟲)搖啊搖 搖啊搖
在〈介條河壩〉歌曲中所提到的山歌仔,是客鄉山歌比賽或是流行樂創作中鏗鏘有力的敘述曲式,輝映此曲節奏上使用3+3+2的拍子形式,以及在大調音階中降低3音的藍調音調(blue note)來描繪河水變幻的形象。台灣的民主河流也傳承著代代人的生命史詩,面對萬變的挑戰。
然而在杯觥交錯之際,這段的客家文化展演其實至少缺了一個關鍵基石:就是一個能連結菜色、東方美人茶飲、與現場客家歌手的一體美感整飾。這麼重要的國際政治展演場合,尤其客家歌曲的傳統還在致力傳達歲時與地景的連續脈絡,怎能沒有好吃、好聽、也深思的畫面?客家食材來自樸實的大自然、客族思維深根抓在土地質地,甚至客鄉音樂的聲響也源自環境變遷的擬態。典禮誠如通過儀式,如果還能介紹客家土地跟周圍人群的歷史互動、如果字幕上能稍稍提點客家聲腔與虛字轉韻之美,如果美學總監是人類學家…那我們就會擁有一個更具反思性的台灣美感體驗。
我們需要在視覺上點出土地的質感,照亮多元人群在歷史中的互動經驗,特別是客籍歌者米莎說《在路項》是她用生命史做的「公路音樂」,像是如Mike Crang的音樂地理學論述一樣。那我們的國宴設計師還要能像藝術總監那般,引領討論那彼此交響的食物與聲景,關懷個體生命史經驗是怎樣涉入周邊人群風景。好吃、好聽之外更值得沉思的是:多元文化人群在土地上遭遇彼此差異的聲音如何成為可能。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子晴 國宴裡的客家聲景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26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