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琉女主人(有時與孟加拉男移工)和她的芋頭田
發展中的研究田野雜記
帛琉位在台灣的東南方,是中華民國在太平洋上的唯三邦交國中離台灣最近的,搭飛機到帛琉不出四小時的時間。帛琉是個以其豐富海洋生態聞名的島國,因著校內政策的關係[1],我從2022年開始連續三年有幸於暑假造訪這個美麗的小島,不過到了第三年、今年(2024年)才開始慢慢發展自己的研究[2]。在思考自己要做什麼研究時,我不假思索便選了芋頭田,因為作為一位民族學家/地理學家這個議題實在是太有趣了。在帛琉傳統上管理芋頭田是女性的工作,有位在政大念書的帛琉學生Kenley Kenneth跟我說在帛琉有句俗諺:「A daob a demad, a mesei a delal telid」這句話的意思是:「海洋是我們的父親,芋頭田是我們的母親」。在帛琉傳統上飲食是以海鮮和芋頭為主,海鮮是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而芋頭是高纖澱粉,又能吃飽,又有助腸胃蠕動。但隨著美式飲食的引入,帛琉人的飲食習慣也開始產生改變,未必每天都會食用芋頭。因為過去殖民歷史的關係,在帛琉現在一天的飲食中充滿美、日文化的影響。在帛琉滿特別的是他們的雜貨店有點身兼餐廳的感覺,登記為食物製造業者的商家會在每天的一大早製作好食物,放到雜貨店寄賣,在帛琉時因為常要開車在不同地點跑訪談,所以我們也常在雜貨店買便當,在架上可以看到有義大利麵、餃子、日式燒肉飯或日式炸甜糰子等食物,還有一種特別的美、日混合的食物:午餐肉壽司,把午餐肉像是生魚片一樣放到未經醋調味的飯上面。在帛琉午餐肉是常見的食材,我猜測約莫是在二戰延續到後來被美國託管時期所帶進來的飲食習慣,我還記得當我第一年去帛琉時,看到帛琉超商貨架滿山滿谷的午餐肉(spam)時目瞪口呆。
(圖一)雜貨店中擺放便當的貨架(2024/8/13攝於帛琉雜貨店)
(圖二)日美合璧的午餐肉壽司(2022/8/28攝於帛琉地方市集)
(圖三)帛琉超市中的午餐肉貨架(2022/8/28攝於WCTC超市)
儘管帛琉在日常生活飲食中其實已經受到諸多美、日文化的影響,但是芋頭在帛琉社會生活中還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帛琉管理芋頭田在傳統上是女性的工作,傳統上只要有社交場合(例如喪禮),家中女性成員有義務要提供喪禮一籃芋頭,即便到了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種芋頭了,大家還是會去跟有在種的人買芋頭來履行自己的社會義務。在我做研究時認識一位現在還在種芋頭、而且因為照顧芋頭田照顧得很好而廣為人知的M女士,她跟我說會有婦女來跟她買芋頭,有趣的是她提到台灣在帛琉設有技術團(Taiwan Technical Mission),他們也有種芋頭,也會賣給需要芋頭的婦女,還是供應最穩定的大宗來源!M女士後來也提到現在也有一些婦女在抱怨現在大家都少吃芋頭了,可不可以改成送白米,不過多數人還是堅持要送芋頭才是傳統。
種植芋頭是個很費工的工作,在帛琉傳統上種植芋頭是以濕地為主,在政大念書的帛琉學生Masch Benjamin有天擔任我們的地陪,帶我們去看她媽媽的芋頭田,她說她小時候她媽媽的芋頭田是人踩進去會整個融(melt)在芋頭田裡,芋頭田的泥沼深到人的腰部,但是因為這樣做比較費工,現在她媽媽老了自己做不動,也捨不得讓她做,所以開始改成種旱田。這篇短文以「帛琉女主人(有時與孟加拉男移工)和她的芋頭田」為題是有原因的,在帛琉缺工的問題很嚴重,根據世界勞工組織在2024年所公告的報告,帛琉人口數為17,614,然後有2,656人在海外,帛琉的人口數更是從2010連開始連續負成長至今。帛琉因為跟美國簽訂自由聯合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以下簡稱COFA)之故,去美國居住是不需要簽證的,可以自由進出。所以很多年輕人在去美國念書之後就會留在美國定居工作。再者,帛琉現在的法定最低時薪是美金4.25元,相較於美國的7.25元少了一大截。但是帛琉因為是個島國,現在食物和各式物資的輸入高度仰賴從美國進口,因此物價也居高不下。三來因為在帛琉舉凡嬰兒初生禮(ngasech)、買屋儀式(ochelaochel)、葬禮(kemeldill)[3]皆須由所設家族的成員貢獻金錢、食物或其他物件來完成,因此我在田野中也有聽過有長輩的小孩覺得這樣的慣俗(customs)實在太花錢,讓很多小孩寧可待在國外不歸國(當然這可能只是原因之一)。
據美國政府統計,在2023年至少有4,000人以上的外籍人士在帛琉工作。另外一份2020年的統計報告則顯示帛琉住在人口數17,614人中有高達18.2%為(3,211人)菲律賓籍;另有11.2%為其他國籍(1,967人)。這邊的其他國籍以孟加拉居多,菲律賓籍多是在旅遊觀光業、教育界工作,而孟加拉人則多是農業僱工或是營造建設業。剛剛寫到在帛琉現在青壯人口外流嚴峻,照顧芋頭田的女性多以中高齡為主,所以在我2022、2023到帛琉時就很常聽到現在有許多老人家會僱用孟加拉移工來芋頭田工作,這些孟加拉移工以男性為主,我一開始心想說這不會觸犯文化上的禁忌嗎?結果後來才知道其實在帛琉男性也會參與到芋頭田的工作,例如一開始開墾燒墾的工作。不過倒是聽說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些婦女會說因為孟加拉移工是種水稻的,他們不會種芋頭田,所以還要去教他們怎麼種芋頭。
我們這次拜訪帛琉時拜訪了幾個婦女團體,有時他們是有立案的NGO,有時是自主組成的社會組織,有次當我去訪談時隨口一問能不能不看芋頭田,C女士便答應了,然後接著她跟我們約時間,說她要叫她的工人來。我一開始還不明所以,隔天中午在大太陽底下赴約,才知道原來她特地叫來了她的孟加拉工人來示範翻土給我們看,當下實在是有點不好意思,就盡可能地快速結束這個參訪。不過講到翻土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有其奧妙之處。「在帛琉我們不會浪費任何東西(In Palau nothing is wasted)。」這是在參訪另外一位K女士的芋頭田時他跟我說的一句話。帛琉的芋頭田中只能放有機的肥料,當地人會用香蕉葉一層一層的堆疊,綠的香蕉葉放在下面,乾枯黃掉的放上面,然後透過不斷地翻土變成肥料。當地人會在芋頭田邊種滿香蕉,香蕉葉不但可以當做肥料來使用,鳥也比較會顯示甜甜的香蕉,而不會吃到主要的作物芋頭。
(圖四)在示範翻土的孟加拉移工(2024/8/14攝於Airai)
當我們去前文中提及那位在政大念書的帛琉學生Masch家的芋頭田參觀時,她跟我們解釋可以透過兩種方式辨別芋頭的品種,一種是看莖的顏色,另外一種方式是看芋頭葉的葉心。在台灣講到芋頭的顏色第一個反應就是紫色,但是在帛琉有很多種顏色的芋頭,Masch特別指給我們看在葉心中間真的有一點紫色。
(圖五)透過看芋頭葉中心的顏色辨別芋頭品種(2024/8/17攝於Ibobang)
(圖六)Masch家的芋頭田(2024/8/17攝於Ibobang)
當天吃完午餐後Masch帶我們體驗採芋頭,我們採的芋頭品種叫prak,是黃色的芋頭,這種芋頭生長時間可長達四五年,在買房屋或是獨木舟的儀式(ochelaochel)時會被拿來作為禮物贈送。講到這邊我覺得實在跟達悟族大船下水的時候贈送芋頭太像,於是我跟Masch分享在台灣達悟族也有這樣的習俗,還給她看了照片,Masch驚訝不已直呼不可思議。採完芋頭之後Masch的媽媽跟我們示範怎麼切芋頭,原來帛琉人會回收芋莖繼續種,所以芋頭肉要留多少就很重要,留太少芋頭就活不了,這一切全憑經驗判斷。Masch的媽媽展示給我們看切芋頭的刀上面有白色黏液的痕跡,她說如果有這個痕跡,代表芋頭種的很好。
(圖七)要回收種植的芋頭莖(2024/8/17攝於Ibobang)
帛琉的芋頭田對我來說真的是個非常迷人的研究題目,芋頭一方面在帛琉的傳統社會生活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任何的社交場合都少不了芋頭,在今年帛琉行程的倒數第二天,我們有幸受邀參加一位朋友家族的嬰兒初生禮(ngasech)時,也在現場要給賓客吃的食物中看到芋頭(見下圖)。另一方面,芋頭的種植也在當代面對著諸多挑戰,人群的移動(帛琉青年外流)又匯集(全球化下移工的移動)在這個島國上帶來了新的樣貌。殖民歷史的影響也持續銘刻在當代的芋頭田地景上,帛琉從日據時代(1914-1945)在殖民政府的政策下開始土地的測量與登記,現在設有有土地與調查局(Bureau of Land and Survey),負責測量與登記土地,但是也常常會有土地爭議,土地權的持有人有時候會想把芋頭田收回來,不給家中的女性親戚種芋頭,因為想要把芋頭田填平蓋房子,特別是在Koror州比較常聽到這樣子的情形。
(圖八)在嬰兒初生禮上給賓客的食物,桌子的右邊是芋頭(2024/8/18攝於Koror)
(圖九)報導人M女士用腳指出芋頭田旁邊的地界碑(2024/8/13攝於Melekeok)
行文至此也差不多該告一個段落,這個芋頭田研究現在還只是在萌芽階段,未來會怎麼走我還不太確定,不過我相當享受在夏日造訪這個美麗島國的時光,也期待著未來持續這樣的連結與緣份,現在先趁著這個機會先記錄下來今年暑期熱騰騰的田野心得,是以為記。
註釋
[1] 本校於2022年設立南島研究講座,提供給國內外學生獎助學金研究南島語族。亦於同年開始以高教深耕經費發展「國際發展與志工服務計畫」,於暑假期間帶領本校師生前往帛琉進行移地教學與研究,相關活動紀錄歡迎參考南島研究講座的網站:。當中「國際發展與志工服務計畫」在2022年是由本校官大偉老師籌備並且帶隊,之後兩年因為業務整併的關係才改由我來執行。我要特別感謝以下人士對本計畫的支持與指導:郭明政前校長、李蔡彥校長、官大偉老師、陳玉苹老師、前任帛琉駐台大使Dilmei Louisa Olkeriil和帛琉駐台大使David Adams Orrukem、帛琉駐台灣教育文化專員暨大使夫人Janet Ebil Orrukem。
[2] 今年的帛琉行由本校三位老師各自帶個學生進行各自的田野調查,另外兩位老師是國際事務學院的楊文琪老師和語言所的戴智偉老師,我們三位老師各有帶兩位學生協助老師田野調查的紀錄,我這組的學生是本校的學生曾歆與林佳樹,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在政大念書的帛琉學生Kayoko Moket Ellis協助帛琉端的田野調查行程安排,我要特別感謝曾歆、佳樹和Kayoko在田野中的協助,他們的努力使得田野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陳怡萱 帛琉女主人(有時與孟加拉男移工)和她的芋頭田: 發展中的研究田野雜記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7062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