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不死
創新與自由文化
值此新年,談論「山寨」話題,時光彷彿倒流到四年前蒐集博士論文期間,曾在代工廠上班,利用假日到深圳羅湖去旁觀仿冒品消費買賣的日子。然後經歷過兩岸甚至各國媒體對「山寨」話題發燒、德國設計展(DMY Festival)今年甚至以Copycat為主題舉行論壇,這個話題彷彿方新未艾。
在2010年的美國人類學會年會上,由賓州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Constantine Nakassis為召集人的panel上面熱烈討論東南亞的仿冒品與名牌消費。2011年美國人類學會年會上由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電腦科學博士候選人Silivia Lindtner召集的panel上則對中國這幾年的設計與文化資產保護等進行了討論。Silivia Lindtner的田野工作在多個中國大陸的城市進行,她在文章中細膩地描述了在上海的舊工廠裡,電腦科學家、創投銀行家、作家、藝術家等熱烈討論創新開放性資源(open source)的種種可能性,軟體程式碼、硬體程式碼,分享給其他網路上使用者無償使用,彷彿重現1960年的矽谷自由文化風氣,又是一種Do It Yourself (DIY)文化。
事實上不只是在上海,在深圳、在中國大陸其他城市也有不少年輕人在公寓裡進行創新的種種嘗試,先從仿製Apple iPhone 4S,在上面裝上Android System開始,乃至於設計”apple skin”,一種可以將iPod Touch變成iPhone的手機保護套,以及各種俗稱「山寨機」,但卻俗又大碗的行動電話,例如「小米機」,拿到台灣看無線電視很好用的長江牌手機、具有防偽鈔功能等、比正牌廠商搶先upgrade內建系統的「白牌手機」、比iPad擁有更多功能的山寨平板電腦等。
這些產品,雖然不乏有管理瑕疵、道德瑕疵、魚目混珠、游走法律邊緣或違法劣質品者,但是卻悄悄地在檯面下,滿足了非洲、美洲、印度、中國大陸等地買不起正牌手機的消費者需求,使他們也享受了全球化的果實。最近,在台灣雖然有越來越多以「山寨機」為廣告的手機商店,然而,在深圳的商家卻因為媒體報導污名化了深圳手機工業,亟欲擺脫被污名的「山寨」封號,而希望能多注意到他們的創新能量和開放文化。
免費、分享、開放性資源真的是壞事嗎?時尚界的人士多不以為然,而認為正因為時尚界缺乏著作權保護,而能使各種設計的靈感自由融合發展。網際網路帶來了免費資訊分享的文化,也增加了許多便利,”WWW”發明人選擇不註冊專利,以創造大眾的福利;美國的法院曾經選擇性對出版業的盜版採取寬鬆政策,促進了美國出版的發展。在 WTO形成保護智慧財產權共識之時,其私有化傾向與眾人利益孰輕孰重,有許多有趣的當代個案可以討論,我把部分的案例研究結集在一本小書Fake Stuff ( Routledge 2011),有一些未能來得及出版的例子則會另行尋求出版,現代的網際網路、複製技術、媒體等科技並未使得靈光消逝,其對於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值得繼續觀察。
國內有學者郭良文老師在2011年也對移民與山寨之間發表了一篇研討會論文,而國外有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Winnie Wong(MIT建築博士)對於深圳的大量手工複製西方名畫做過研究,目前有一位傅爾布萊特學者Jiashan Wu在廣州進行仿冒文化的調查,加拿大的電視單位2012年將拍攝一部仿冒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布魯塞爾10月份會有一個關於「非法」的人類學研討會;瑞典和澳洲有兩位學者正籌備編輯以Piracy: Leakages from Modernity為主題的書籍,也將在2012年進行出版。Ted.com上面有一段關於時尚業的free culture的影片,很適合通識教學,在此分享:(連結中文字幕選項版)
http://youtu.be/VoyJmxh97B祝福新年各個角落的讀者擁有更創新、更自由、更幸福快樂的新年。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怡潔 靈光不死:創新與自由文化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2416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新年快樂噢~
請問下十月布魯塞爾的會議具體信息在哪裡可以查到?那段時間正好在布魯塞爾呢。謝謝噢~
謝謝回應,該會議好像還沒公開網址,我只知道是Oct 21-27舉行,如有確定地點和議程我再補充上來。
好滴,謝謝噢~
網址已經公佈了 日期為10/25-27,會議名稱為:Norms of the Margins and Margins of the Norm
http://www.africamuseum.be/museum/research/conferences/norms-programme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