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人類學家看足球

被vuvuzela搶註的2010世界盃

作者:

世界盃足球賽正在南非舉行,這個號稱全球最多觀眾人口的比賽吸引許多人的注意力, Leiden圖書館還開闢了「非洲足球專區」,匯集近年關於非洲足球的書籍、文章,方便讀者閱覽。台灣也照例加入四年一度的足球盛事,雖然國家隊從未擠進會內賽,今年也透過「製作環保回收材質的球衣」之類的自我安慰周邊方式「參與」其中,電視報紙少不了戰況和花邊新聞,facebook、噗浪上也常有朋友邊看球邊評論。

 

瘋足球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現象,人類學家自然不能缺席。許多研究從有點老套再清楚也不過的國族主義下手,比較細膩的則探討族群關係:例如某些國家隊由多種族裔的球員組成,呼應新型態的多元族群論述;足球國度中地方俱樂部或球隊與社區認同、族群認同的建構、足球作為貧窮孩子脫離階級的可能性等等。然而世界盃號稱是「world game」,本身也是全球化現象的一環,看世界盃來感受「與世界同步的經驗」,其中跨國資本的商業操作、球員教練的跨國流動、跨國媒體與商品的行銷,相關評論多到爆炸隨手可得。比較歷史化的研究,則分析足球的傳播和殖民主義的關係,端視評論者的立場,足球或者是歐洲文化的殖民,或者是地方行動者主動的擷取與轉化。

 

還有一個常見的分析角度是「暴力」,足球作為「文明化」的暴力、控制/轉化的暴力(歐洲各國在二次大戰後以足球代替戰爭)、以及無法控制的暴力(hooliganism),當然還有那些展現暴力的「雄性氣概」(masculinity)迷思。作為對照組的則是球員老婆、女友(政治不正確的俗稱WAGs, wives and girl friends)在場邊的美麗身影與瞎拼八卦。這類評論當然也是看作者立場而有不同結論,是演化論的男性暴力宰制和女性依附/被物化,或是翻轉派的男性被物化(被消費的帥哥球員)和女性聰明挪用換位(積極搏版面的女子們)。總之,有猛男有美女,有暴力也有性,從地方、國家到全球,金錢與情感橫流,世界盃和足球景觀(soccerscape)豈不令人瘋狂?

足球充滿了權力關係和象徵符碼,人類學家當然也常將之當做「儀式」來分析,涂爾幹和結構功能論揭櫫的儀式在社會集體情緒、社會整合面向的重要性是明顯的參考書目,嫌這個太老的話,Victor Turner的liminality、performance理論、 Geertz的Deep Play也都很好用。講到儀式就得提提宗教,有不少球員篤信基督宗教,在場上常可看到相關元素(如禱告、畫十字、巴西主將卡卡的「我信基督」T-shirt和鞋子)。主流宗教中的「他者」──巫術也摻了一腳,尤其是講到非洲,更是少不了巫術的影子。一方面,我們可以說這是刻板印象,為何開幕戰南非逼和法國,新聞會充斥著巫術的報導?我們可以批評這是「他者化」非洲的報導,其實歐美球員許多也很迷信(如偏愛的鞋子、不洗的球衣等)。不過許多實證研究指出,巫術(juju)在非洲球員和球迷的心理常有重要影響力,有些球隊曾聘用為「顧問」提昇獲勝機率,球迷因巫術指控或懷疑而暴動、教練被以巫術理由解聘都曾發生。如果刻意不提非洲巫術,也可說是貶抑非洲文化、獨尊「科學」作為因果解釋的認識論,那才是文化歧視哩。

寫到這裡,覺得我好像寫了一篇還沒有把reference穿上去(也就是「裸體學術論文」)的文獻回顧章節。(當然,聰明的讀者會發現我把學術論文不能使用的不客觀實話都畫掉了)ㄟ,這實在不是芭樂文該有的情況,所以下面趕快加入「田野」資料(就是說在MOD前還有網路上做田野),讓本文有點賣點新意。不過從上面回顧可知,話幾乎都被講完了,所以我只有碎碎念的空間,這也是為何本文刊登在芭樂人類學而非台灣人類學刊不過如果把幾個詞譯得怪炫點說不定可以投稿文化研究

世界盃第一次在非洲大陸舉行,對於奇風異俗有興趣的人類學家來說自然不能錯過。從開幕典禮就充滿了非洲的文化特殊性──那些鮮豔的色彩和鼓聲節奏當然很有fu,開幕表演排出世界地圖和移動的腳印,傳達「全世界都從非洲起源」的敘事,充分展現非洲的驕傲,也呼應足球是world game的slogan。(很可惜因為演得太快,來不及看南島語族的擴散是否有腳印代表。)不過開幕表演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裡面的諸多舞者──他們充滿個人表演性的動作,看起來參差不齊,與北京奧運裡面只是被當成棋子整齊劃一的人海道具相較,截然不同!這些自由隨音樂搖擺身體的阿嬤可愛多了。

 

 

緊接著的開幕戰,由地主南非出戰法國。每個球員牽個小孩進場,因為小孩象徵純潔(這是何地的文化概念?),而世界盃理想上也該同樣的純淨。這是幾屆前開始的「傳統」,清楚印證文化是「發明」出來的。開賽5分鐘後,我迷惑的問:「現場有什麼蝗蟲還是蜜蜂在飛嗎?」原來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不久後,全世界都認識了一個新的「樂器」──vuvuzela ,中文翻譯五花八門( 巫巫茲拉、嗚嗚祖啦、嗚嗚讚啦)都翻得很貼切,因為看了就知道這個東西很「吵」。Vuvuzela是一種塑膠製的長管喇叭,據說音貝超過120,比裁判的哨音還響,全場一群人一起吹,熱鬧可見一斑。Vuvuzela的由來有幾種版本,媒體抄來轉去,大致不是原來召集開會用,就是噪音的意思,甚至是拿來嚇走狒狒的。十幾年前因為不能攜帶金屬進場看球,開始出現塑膠製品,五顏六色成為南非的特殊足球景觀,這次世界盃一躍成為前幾天的全球焦點。

很快的,許多球員、教練、球迷和轉播員都恨透了vuvuzela,要求國際足總禁止這種「噪音」。有些球迷抗議:「都聽不到各國球迷場邊的歌聲了!」國際足總想了一陣子,決定接受南非主辦單位的說法:「這是南非文化,必需尊重。」這是「政治正確」的決定,但身為擁戴多元文化的人類學家,還是忍不住感動了一下──世界還是有在進步的!

從vuvuzela,我們看到「動態的文化」流動。源自地方的樂器在不同歷史脈絡中,重新被轉化、被賦予不同的意涵。其生產與消費模式也改變了,現在大部分的vuvuzela在中國製造,世界盃中除了南非球迷,各國球迷也忍不住買來互別苗頭,或帶幾隻回家當紀念品。賣vuvuzela的小販同時也賣anti-vuvuzela/ vuvuzela-stop耳塞,大發利市。網路購物也搭上風潮,台灣mobile o1社群網站上很快有網友討論如何進貨和團購,而iphone也迅速出現vuvuzela的app(應用軟體),挑個國家顏色,來個電子vuvuzela同歡。(為了參與觀察,我有下載喔,哈哈,這個app還有警語:「使用vuvuzela可能會上癮!」)Vuvuzela迅速在世界傳播,許多球隊嚴陣以待,洋基擺明了球場內禁止攜帶,但另一個美國大聯盟球隊馬林魚(顯然相較於洋基要南方而熱情)卻拿來促銷,早入場的觀眾可以獲贈一支改良版(就是比較小聲的)。

 

連看了幾天世界盃後,我慢慢習慣了vuvuzela,到後來根本聽而不聞,甚至沒聽到反而覺得怪怪的。這充分顯現了人類受到文化制約,身體更是騙不了人,vuvuzela特殊的聲音對不熟悉的人真是「魔音穿腦」,但是「融入」文化中後,就習以為常。就跟台灣的高音汽笛一樣,我在職棒前幾年熱愛進場看球的熱鬧,鑼鼓喇叭汽笛和隊呼,雖然很吵但是很爽。到美國念書時看棒球,發現季賽時觀眾除了聊天沒什麼噪音,聲音都是大看板的電子音(例如第七局放特別的曲子、電子琴音引導觀眾拍手之類的),感覺非常人工而且由上而下,看球看到打瞌睡,很想念高音汽笛。然而回國後發現汽笛在棒球場被禁了,只剩下選舉場還可以聽到。Vuvuzela的爭議挑戰了足球大國主宰的主流文化,為什麼足球賽球迷唱歌就可以被接受、當成球賽特色,但是吹vuvuzela就是噪音?這回讓其他球迷聽到南非的聲音、學習適應南非的文化,真是個有意思的實驗。不過話說回來,主張禁vuvuzela者可以說,vuvuzela在音量上過於暴力,掩蓋了多元的球迷聲音文化,也可以說違反了多元文化的精神。這要如何協商解決?看來還需要許多想像力。

南非世界盃組委會的發言人Rich Mkhondo:「大家都熱愛 Vuvuzela」、「這是這一屆世界盃的象徵。」 在這個被vuvuzela搶註的2010世界盃中,真正困擾我的不是聲音,而是場邊的廣告banners。球賽當然是資本主義的市場,各種比賽場邊有贊助商的廣告也已經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了。但這次世界盃的場邊廣告是電子式的,每隔幾分鐘會從麥當勞變成中國英利(那是什麼東東?),這些跳動的電子廣告干擾了我看球──有的球員腳法充滿想像力,有的球員身體推擠充滿暴力的熱血,但每回他們在邊線你來我往,我都被旁邊變換的電子廣告給岔開注意力。另一個讓我看不習慣的是球鞋,某大廠牌今年推出的鞋跟有螢光黃和螢光粉紅,跟國家隊球衣根本不搭,但是受贊助的球員穿著在非洲草原球場跑跳,怎麼看都怪。只能說,比較地方色彩的vuvuzela對了人類學家的胃口,另外還有一種姊妹品叫「酷都茲拉」(kuduzelas),造型更酷,更想入手。但另外兩種資本主義文化元素就是無法下嚥阿~

作為本文的結尾,有什麼比vuvuzela的高亢更恰當?Vu~~~~~~~~~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郭佩宜 人類學家看足球:被vuvuzela搶註的2010世界盃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46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嗚~~~(模仿Vuvuzela聲),Kaka在草稿上寫足球的幾個點被你寫去了,Kaka還是改寫別的東西好了,例如,歐洲足球強權被第三世界國家足球隊逼和之類的。

2

哈哈,我補上一個可能是過度的象徵詮釋。看著電視上球員奔跑努力將球射進對方球門,越看越像一群精子爭先恐後,看誰能先完成繁殖的任務。若是烏龍射進自己的球門,球員簡直像犯了宛如亂倫的滔天大罪一般。

3

聲音,聲音有魔力,那些把國族看做是現代性展版的人都忽略了「身體」「聲音」的魔力,「我就是愛vuvuvuvuvu,怎樣?」最好不要剝奪他們vuvuvuvuvu,免得引起外交事件。

4

巴西的Kaka還沒進球但有幾次助攻,lady kaka你不是要寫足球情緒政治嗎?這個我沒能力寫,等你接力阿。

那個亂倫比喻很有趣。那麼受聘於對手球隊的跨國教練,要算是什麼?外遇? XD

昨天被逼和的歐洲強權是義大利,不過逼和他們的不是第三世界國家──好吧,是足球界的第三世界國家紐西蘭。(嗯,台灣算是足球界的第幾世界阿?)大洋洲是我的第二認同,所以我也因為「泛南島民族主義」而看得很開心哩。

今天看葡萄牙對戰北韓,拿著iphone版vuvuzela狂按──這東西真的會上癮,難怪場邊葡萄牙球迷人手一支,還有小孩帶著耳塞吹。vu~~~~~(我來修改一下這篇文章的結尾,還是配段vuvuzela才過癮!)

5

Kaka可能會寫當代國家,經濟與足球的關係,再看看,反正小組賽還沒結束,還早。
Kaka的朋友將足球過程比喻為做愛過程。無論如何,sexuality成為足球的隱喻,也跟足球員的practice與形象相互呼應。此外,要不要對球員實施性慾的管制,成為教練如何行使權力的焦點;不管踢得好不好,性慾的管制與否常常成為歸因之一(除了戰術策略與實力之外)!咦,這好像可以加入Kaka的足球芭樂文?
巴西的Kaka拿到一張紅牌,下一場無緣見到他與C羅車拼的場景,超級扼腕!!

6

足球、國家、經濟──想到上次世界盃,經濟正在谷底的阿根廷本來希望奪冠刺激和振奮一下,可惜沒成功。本屆世界盃到目前為止希臘的戰績和經濟情況差不多。西班牙好像是下一個?愛爾蘭根本沒進會內賽。
大牌球星和教練的角力好像是每隊必定上演的戲碼,隨著近年球星身價大幅上漲,天平似乎斜角不同了。性慾被管制,但每屆也都被拿來當成誘因,總是有女星拿來搏版面(昨天好像輪到巴拉圭?)。

8

觀看youtube時,控制列右下角出現了一個足球鈕,快按按看吧!

9

文章寫得很好喔,帶給不同角度看世界盃!只有一處提點意見:「緊接著的開幕戰,由地主南非出戰法國。每個球員牽個小孩進場,因為小孩象徵純潔(這是何地的文化概念?)」作者可能不常看球賽,牽小孩出場幾乎是所有國際或重要聯賽必有的戲碼,並非特別為世界盃而作。所強調的應該是一場遊戲,要像小孩般的game。

10

謝謝香灣人指出「牽小孩」不只是世界盃如此。雖然我平常沒什麼時間看球,倒也曾看過其他比賽也有類似情形,每次都覺得很怪異,牽得很尷尬,球員大概賽前很緊張,和孩子幾乎沒什麼互動。不過世界盃開始採用的確是幾屆前開始的,這篇文章因為在寫世界盃所以就只講了這點。不論開始的原因是什麼,我的重點是這種「傳統」的「發明」還蠻可循的。

謝謝你提出有其他象徵意義的可能,與我之前所聞有些出入。因為好奇,就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是在各國「知識+」之類的地方還蠻常出現的疑問,「解答」也有很多種(一時沒看到你的說法)。有一種還說這樣可以避免球員在進場前先動手腳,呵呵。有一種「斬釘截鐵」的口氣的回答,是說這是近年UNICEF(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與運動賽事合作、提昇對兒童權益關注的作法。(因為我不是足球專家,所以就不考證了。)

象徵最powerful的地方就是有多重詮釋(和想像空間)的可能!所以到底什麼是「真實」的版本變得不太重要,球迷們的疑問,以及如何詮釋,才是人類學家有興趣的地方。

倒是在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中,有條線蠻有趣的。有人指出起源是英國球隊進場的escort,而能擔任該工作的是贊助者的小孩;也有人說近年世界盃都是麥當勞贊助、挑選那些孩子的!哇,原來這也可以和跨國資本主義連結!真是太好玩了!

11

謝謝作者仔細的回應,我的說法是沒有特別去google,所以如妳說的大概沒有看到。抱歉自己沒有先去檢驗就用上「應該是」這字句,我把自己猜測的一廂情願的說成好像就是正確的答案,真是抱歉。也十分感謝妳的用心查證,我要多學習這種態度。

12

香灣人:
你太客氣了。

今天看到這個阿根廷歌手唱世界盃的惡搞曲子,竟然提到台灣呢。我們又「間接參與」了,而且不叫CT,呵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uFFLm50scw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