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分類標籤: 精神醫學

當思覺失調者做了一個夢,人類學家如何知道是夢還是幻覺?:從奇幻地出發的民族誌觀點

當思覺失調病患做了個夢,人類學家當然把它當作夢來聽,但是醫療案例可能會讓他另外以幻覺的臨床多樣性來重新理解這個故事。在這麼多拓樸式的醫療田野現場中,我們看到慢慢走老師一直在讀者身邊說故事,帶我們走入許多過去看不到的機構處境。當我們與醫療田野中的人群透過奇幻地相遇,我們也似乎聽到自己主體錄音帶的B面歌曲。也許下次在奇幻地的住民都放風離開機構之後(而我們的眼光進入護理站作為文化體系),我們會聽到更多到B面的故事。

《兩種心靈》導讀:從躺椅到藥丸:見證精神醫學的文化變遷

當我們情緒受困、睡眠困難,甚至感到精神折磨而必須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時,醫生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開那樣的藥?這些都是有其背後千絲萬縷的理由。人類因心靈受苦而求醫,在長遠的歷史中只是一個短暫的篇章,如今卻也成為某種主流;讀者也許會好奇,當代精神醫學的知識系譜與技術操作究竟是如何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兩種心靈》或許能提供一些答案。

「正常」與「不正常」之間:《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

《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透過不同學科觀點和議題來引領讀者具體看見在台灣本地的脈絡下,「人」如何在疾病、文化以及現代醫療體制的拉扯當中成為一個現代的精神病人。長久以來,異常、反常或不正常的經驗、現象與歷程總是引發各種關注、爭辯與介入的範疇,而這本書也是持續這一種知識和道德上的熱情與思辯來擴大相關的探討。

打開潘朵拉之盒:導讀《精神病大流行》

《精神病大流行》清楚指出,任何一種所謂的「精神疾病」都有疾病診斷道不盡、甚至忽略的主體經驗,而且是由精神醫學參與其中的複雜權力知識關係,和病人日常生活的綿密人際互動所形構。換句話說,「精神疾病」的實體性,其實是一種鑲嵌於特定時空、社會文化的整體部署,牽一髮而全身動。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有如打開精神醫學的潘朵拉盒子,對於台灣目前過度一面倒的精神醫學資訊,這本書的出版絕對可以產生重要的平衡效果。

DSM-5 :愛在精神疾病蔓延時

整個大學時代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電影,要算是珍˙康萍(Jane Campion)改編自紐西蘭作家珍奈˙法蘭姆(Janet Frame)自傳小說三部曲的「天使詩篇」(An Angel at My Table, 1990)。 一名出身貧苦、其貌不揚,卻文采洋溢的年輕女孩,考進師範學院後,為了吸引年輕俊美的心理學教授,在作業裡揭露自己最深層幽微的思緒。一心跟上美國精神醫學腳步的帥哥教授如獲至寶,確信自己發現了一位集文學天才與精神分裂症於一身的研究對象。一九四零年代,精神分裂症標籤宛如正夯的時尚品牌,成為孤獨女孩建立人際關係的名片,卻也讓她在介於監獄和畜欄之間的精神病院待了七年。被視為負面情緒元兇的部分生命記憶,被兩百多次的電擊「治療」炸得粉碎。最後,七年之中與珍奈談話不超過兩個小時的醫師們決定,唯有前腦葉白質切除手術,才能一勞永逸地驅除女孩滿腦袋的灰色思想。就在珍奈被推上刑台的前幾天,醫師在報上讀到她小說得獎的消息,這名後來享譽國際的女作家,才僥倖保住創作的根基:對生命之流的纖細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