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學生如何動起來?社會實踐的練習曲

楊弘任在《社區如何動起來》一書中利用很大篇幅來描繪不同單位、人群如何利用傳統與創新能量,讓社區居民動員起來時,大學進行社會責任實踐,如何提供誘因讓學生參與?學生參與課程,代表他們動起來,還是但求作業過關、拿到學分?當社會實踐是大學對地方的承諾,師生該如何信守社會承諾,而非為拿到計畫KPI、學分而做計畫?學生動起來了,教師就全動而退了嗎?在課程結構與學習動能之間,師生如何一起完成社會實踐的練習曲?今天,臺東大學的鄭肇祺老師跟讀者分享他的經驗。

金門「落番」時代下的婚姻地景

「落番」(luò fān)為閩南語詞彙,是金門人用來描述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大批島上年輕男子前往東南亞(當時所謂的「南洋」)工作賺錢的現象。對於金門島民來說,東南亞為「番地」,是文明未開的地區,亦是陌生危險的土地。金門所屬的福建省及鄰近的廣東省皆是大量男性勞力移出的地區,由於許多移工最後在海外成家定居,成為「華僑」。在清廷被推翻及中華民國建立這個劇變過程,大量男性放手一博,從鄰近的廈門上船,一路前往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成為「番客」。金門島民與番客有了新的婚姻願景,既有的婚姻習俗也被附上了新的意義,落番的高度風險與「嫁番客」的風潮交織下導致了許多終身守節的留鄉婦女,她們或許在社會壓力下並沒有什麼選擇空間,但她們不僅僅是「矢志」或「甘心」遵從社會期待,而是含有五味雜陳的情緒。新想法與舊制度交會下產生了這時金門特殊的婚姻地景。今天,邱筱喬博士帶我們認識這段有關跨國移工、現代性、僑匯、傳統漢人親屬與倫理之間的交會互動歷史。

學術媽媽的多重勞動

今天的芭樂人類學,談學術媽媽可能會涉及到的學術勞動、育兒勞動,以及其中的困境。文化地理學者蔡書瑋老師和芭樂讀者們聊聊她從小孩出生至今,她如何從一個博班學生、候選人、疫情期間畢業的失業博士、博士後研究員,到現在的助理教授,在不同階段的學術勞動與親職勞動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書瑋以冷靜的筆調書寫夾處在學術勞動和親職勞動之間的血淚,反省自己想同時做個好學者與好媽媽,卻怎麼做都不對的雙重陷阱,也邀請學術場域中的好媽媽們,一同想想這二種勞動中的偏誤。

民防作為一場公民運動:將「心防」視為備戰關鍵

2022年2月24日俄國侵略烏克蘭震驚全球,台灣當日也成為推特上熱搜的焦點。烏俄戰爭一週年後,世界見證維持日常生活生計並同時抵抗武力攻擊的事實,而當「戰時」與「和平」時刻逐漸成為無法被二元分割的時空,而是並行前進的狀態,台灣如何面對民防的「每日的準備」?又如何建立民防的社會建構框架,而非一昧地避免談論戰爭?公民社會又如何獲得發語權和動員動機?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劉文老師認為,在備戰的準備上,社會需要跳脫出單純技術性的風險計算,並逐漸帶入人民做為備戰的重要主體,而非單純等待被軍方救援的被動客體。強調整體社會動員的練習並且建立社群心理韌性的重要性,即為「心防」之術。

我和 ChatGPT 合寫了一篇 AI 警世文

當紅的 ChatGPT 來了,你跟它聊過天了嗎?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AI 大眾化的時代已經揭開序幕。但是,我們有理解過AI帶來新的產業革命之餘,對勞工、環境的剝削嗎?對網路上資料主權、被遺忘權的影響又是什麼?正是在 ChatGPT議題大發酵的這個時刻,總是要把數位文化想得複雜一點的人類學家李梅君老師,今天聯手 ChatGPT提出幾個警語,讓我們一起來面對 AI 時代的倫理政治。

在考古現場傾聽故事(上):跟上日本最夯的富雄丸山古墳限定導覽

一月底東亞考古學的新鮮事,是日本奈良地區古墳時代的遺址出土了巨劍跟盾形銅鏡。冰天雪地中限定兩日的遺址開放日,是一睹遺址樣貌的絕佳機會。正好在日本調查的考古特派員盧柔君潛入現場,看著看著,睹物生情,不禁想起家鄉的遺址開放日。究竟台日考古界的發掘現場的樣貌以及公開的風格有何不同,是否比較日式,在奈良開放的遺址又有何特色(有鹿嗎?)且看上集,由特派記者(任教於台大人類學系的盧柔君老師)為首先大家帶來第一手的遺址參訪報導。

到法國學習廚藝:異文化下的技藝學習

法國的廚藝學校在近二十年間成為有志想要從事餐飲工作的人進入產業的一種方式。然而,到底廚藝學校是如何協助他們的學生學習並獲得餐飲工作所需要的技藝呢?而到異地學習廚藝技藝的過程,除了由廚藝學校獲取必備的能力之外,這些學生又如何從不同面向深化自己對於法國飲食文化的理解呢?今天由專長飲食文化地理學的許嘉麟博士為我們介紹這些學生的經歷,一探前往法國學習廚藝的吸引人之處。

當芭樂遇上可樂(二):巴基斯坦音樂產業的縮影

去年夏天,印地狗在芭樂人類學開啟了介紹巴基斯坦流行融合音樂節目《可樂錄音室》的話匣子(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39),各位觀眾們有沒有對這群音樂製作團隊產生好奇,想進一步認識節目創立的時空脈絡呢?今天就讓我們進入「當芭樂遇上可樂」連載的第二篇,來看看《可樂錄音室》如何可以視為醞釀二十年的巴基斯坦音樂產業的集大成,並在過程中窺看巴國社會自1960年代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變遷,以及「蘇非搖滾」在此發展的獨特脈絡。另外,也可以透過幾個時代里程碑的巴國音樂影片,體驗二十世紀全球化時代的跨國懷舊!

尋找功夫的 「真正歷史」

二十世紀中後期以來,「中國功夫」(武術)隨著李小龍旋風風靡全球。很快地,武術的類別與起源地,漫溢出了中國,囊括了日本(空手道)、韓國(跆拳道)等東亞國家。漸漸地,世界各地也有武術起源的傳說。各位可能有聽過這樣的版本:「武術先在非洲被發明了,後來被帶到印度,最後一位叫菩提達摩的印度和尚將武術帶到少林寺」(Green and Svinth 2003)。但你有聽過武術起源於中東,隨著伊斯蘭教而傳至非洲;或者來源自天使的發明,由精靈教給人類,精靈還是道場武術教師的直接師承?

從「阿帕契」到「1.35倍」:饒舌美學與族群意識的碰撞與共存

如今饒舌已從一個底層的口語技藝成為高度成功的全球商業事業,其表現的情境也從非裔美國人社群內部轉移到高度流傳的串流平台和萬人矚目的舞台。因此,原本的符號使用美學現在必須面對更嚴肅的當代身份政治,以及更複雜的在地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