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考古]凍蒜人類學
總統大選進入最後一週,此時翻出選舉芭樂再啃一次,還是充滿趣味。這次選舉也有很多芭樂梗可以續:從三隻小豬到平安符,還有電磁波,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與國家想像?
去年五都選舉時,芭樂推出三連發「人類學家看選舉」:
性不性,由你(by 有機草莓)
民主政治讓每個人手中握有一張選票,定時的投票讓政治人物汰舊換新,也讓選民感受到選擇的[愉悅]與[激情],然而這種愉悅與激情來自於何處?
過去高高在上的權貴放下身段走進日常生活的舞台,像仙女下凡,林青霞從夢中走進臥房。位能因此轉換成動能,平白增添了一種特有的[自由落體的魅力]。菁英們以一種正反修辭的特有情調鋪陳出當代的低調奢華,在下凡人間的一片炫目之中,民眾在尖叫聲中帶著感激,感激他們施捨的[平等],雖然明知這個關係脆弱地有如青花瓷,但是他們竟然願意下到凡間,這樣的恩情足以讓我們以身相許。
選舉中的社會想像:一個人類學觀察(by Lady Kaka)
在我研究的東部原住民聚落中,選舉體現了一種涉及個人生命史有關的社會關係且充滿情感的交換。很多時候,政策的內容往往不及政黨的顏色所具的支配性,而選舉動員與親屬親密關係彼此結合而成為一種新的人群結合方式。但是,他們對投票給某位候選人賦予道德性(morality):因為某候選人很照顧我們,因此以選票來支持是為了表達其從未忘記該候選人給予的恩惠與幫助。若接受候選人的幫助卻不投票給他/她,無疑是忘恩負義。換言之,選舉的「理性」是出自個人的「情感」;若無視於候選人曾經提供的「照顧」,「理性地」按照政策的優劣高下而改投他人,會被認為違反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道德美學。
投票/選舉人類學(by malaita)
選舉作為一種國家的儀式,再清楚也不過了。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簡直就是「歲時祭儀」;選舉過程彷彿行禮如儀──初選、領表、登記、民調、 政見發表會、拜票、掃街、造勢、投票、開票,此類定時轟炸已經成為台灣生活的一部分。
身為一個愛湊熱鬧的正港台灣人類學家,我去造勢晚會「感受一下」,職業病的跟著搖旗子做點參與觀察。就像去廟會一般,鞭炮、沖天炮齊發,群眾引頸企盼,在主持人的高亢引導下、在燈光與煙霧中,主神/候選人終於穿越人群登場。支持者在這樣的氛圍中越來越high,「凍蒜」的祈願聲不斷,透過身體的集體擺動與呼喊和精神上的共願,群眾在迎神的過程進入Victor Tuner說的communitas(融聚同感)的狀態。
除了台灣的選舉,來個比較研究吧~
「一個馬來西亞」與「火箭升空」:天鵝城的國會議員補選側記 (上)(下)(by 徐雨村)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芭樂小編 [芭樂考古]凍蒜人類學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2433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