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第12顆行星」

星際人類學

2015-02-02
回應 0
作者:

當C君遞給我Zecharia Sitchin的《第12顆行星》(The 12th Planet: Book I of the Earth Chronicles)這本書時,我對這個在美國以及全球各地曾經且仍然風行的地球起源理論(或傳說)一無所知。雖然大部分的介紹都稱Sitchin的這套介紹我們的外星祖先的書為「偽科學」,但Sitchin的理論仍然吸引了眾多的忠實讀者與跟隨者,當Sitchin在2010過世後,他的官方網站仍然持續運作,就在2014年底,七冊的地球編年史 (The Earth Chronicles)以套書方式結集再版。從2009年起,中國的重慶出版社也陸續發行這套書各冊的簡體中文版,算是Sitchin學說首次和華語讀者見面。

工程師出身且生活於美國西岸的C君會著迷於這套書讓我驚訝,但細讀了地球編年史的首冊《第12顆行星》,卻激起我的好奇。人類學家向來對被稱為「偽科學」的事物有翻案的衝動,上個世紀初期,人類學之父Malinowski帶領我們進入巫術 (magic)的異想世界,當時的人類學界也認為巫術,只不過是「原始」部落錯誤認知下的「偽科學」,歷經Evans-Pritchard的相對主義的詮釋角度,如今巫術則已被視為普遍性人類心智力量的一個展現 (Greenwood 2009, The Anthropology of Magic)。雖然許多批評者認為Sitchin錯誤翻譯經典、錯誤使用天文知識、也誤解了巴比倫神話意義,但《地球編年史》持續在大眾文化領域裡展現吸引力,《第12顆行星》已經46刷,販售了百萬冊以上,並被譯成20國以上的語言。根據Zecharia Sitchin的官方網站,新近出品的科幻巨片 Star Trek: Into Darkness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2013)提到了Sitchin的第12顆行星 Nibiru;Sitchin過世後,他的小說體遺作The King Who Refused to Die,仍在2013年盛大出版。

不像一般幽浮理論的荒誕不經或故弄玄虛,Sitchin的論證複雜但明確,主要根據他對考古出土的資料與天文學知識的解釋,他的理論揉合了進化論、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讓不同立場的人各取所需。Sitchin認為地球的形成來自於億萬年前Nibiru星(在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遺物稱Marduk)經過太陽系軌道時的一次撞擊。根據Sitchin,Nibiru星的Nefilim人(蘇美神話稱作Anunnaki)在44萬5千年來到地球,落腳於近東地區,大約在30萬年前從地球的生物中創造了早期的智人。《第12顆行星》分析這些外太空訪客的火箭技術與生物科技,以及他們如何和直立人 (Homo erectus)遭遇,並基因改造他們成為智人的原型,以服務Nefilim人。

先不管Sitchin的理論是否可信,類似的外星因素的人類起源說會持續吸引這麼多的關注和討論,可能來自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Sitchin的《第12顆行星》出版於1976年,至今已經接近40年。這40多年的地球社會經歷了如今被我們稱為新自由主義化的超級資本積累過程,導致了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巨大變動,許多研究者都已指出這些變動帶來全星球災難性的現在與毀滅性的未來。Henry Lefebvre的《都市革命》(The Urban Revolution)最近被重新拿回閱讀,地理學家David Harvey、 Andy Merrifeld和Neil Brenner從Lefebvre的完全城市化預言(寓言?)中警告全球資本積累的破壞性,同時尋找星球的另類出路。以《全球城市》一書成名的Saskia Sassen最近更出版《驅逐》 (2014)一書,警告全球經濟複雜系統的殘酷性,創造了許多被驅離者的黑暗空間。但相對於這些批判社會研究者的尋尋覓覓,Sitchin的書則代表千年交替時代的新船貨運動,透過Nibiru星預期的重返太陽星系(每3600年),並接近地球,即將和我們的久違的創造者重逢的期待,讓人對地球的未來充滿了相互矛盾的希望與焦慮。

C君的移民經驗或許讓他更切身地感受這個星球共同命運,1970年代其實也是台灣年輕知識份子留學或移居美國的移民熱潮年代,C君因此剛好有幸在留學地親身經歷美國民權運動以及同時間的法國學生運動與中國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各種思潮與人事,以對照國府當時在台灣的高壓閉鎖的統治。就像半個世紀前在日本的台灣人一樣,這個流離經驗同樣是發現之旅,1960-1970年代或許是人類社會面對幾百年來的資本-國家霸權改造計畫的最後一搏的年代,20世紀的台灣人因此每每在異地見證了島嶼命運的全球因素,並因此體認到被塑造者的無奈與無力。

Sitchin的書提到人類祖先和這些外星創造者的相處並不盡如人(或神)意,Nefilim人還曾任由惡劣氣候以及暴雨毀滅大部分的人類生命,雖然Nefilim人還是協助倖存的人類重建家園,並且讓後來的文明獲取先進技術。《第12顆行星》的結尾暗示了許多宗教都有的淨土想法,事實上來自於Nefilim人在大洪水之後建造的生人勿近且可以和他的母星連結的神聖區域,只是Sitchin也無法確定它的位置,更好奇人類和他的創造者Nefilim人下次的遭遇會是甚麼景況。以目前地球的狀況來說,這個遭遇就算不是相互指責的大戲,彼此大概也不會有甚麼好話。也許雙方的確到了該坐下來好好談談的時候。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莊雅仲 「第12顆行星」:星際人類學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382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