紲攤
作為一位吃喝玩樂的人類學家,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田野方法是「紲攤」(台語suà-thuann)。
紲攤即是「續攤」,有在完成一個聚會後,換個地方再繼續的意義。在臺灣的一些社區,有人會把續攤,稱為「會後會」。這種團體互動方式,不止在臺灣出現,在日本、韓國等地,也有去居酒屋、KTV、各種球館等。在香港,「食糖水」(到小店吃港式甜點)也是一種不少人習以為常的集體活動。
圖片來源:https://mrs-mo.com/?tag=%E7%BA%8C%E6%94%A4
為什麼會突然想起紲攤?最近在學校午休時,不難發現學生一起用餐的人數,多在二至四人之間,更多是一人獨享。這並非什麼壞事,在各種社會裡,私人空間、時間的產生,早已是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者們研究、討論的題目。就個人經驗而言,我在大學時常常六人以上一起圍桌,香港人更愛十數人去茶樓「飲茶」,臺灣人則是在快炒店的大桌上聚餐。而在大學生集體用餐的風氣日降,一個人買便當、小七微波食品,坐在教室裡或是回到宿舍吃,成為日常時,我們該如何把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餐桌距離」及飲食文化列入田野方法的考量呢?
各種性格的人都可以進行田野研究。不管你是I人(Introvert,內向)還是E人(Extrovert,外向),都可以依照性格、田野場景、經歷,寫出引人入勝的民族誌。同一個田野場景,由不同性格的人來進行參與觀察,會成就多元的田野資料及轉譯。以往我們的田野研究,多是獨力完成,或是由主要報導人aka助理引導,這種多元的田野結果或許不會明顯地出現多元聲音。在當代人類學中,許多田野工作都是由團隊共同完成、討論結果並產生分析、計畫成果等,各種性格、生命經驗的人面對同一個田野場景,然後分享經驗,往往形成有趣的討論結果。
這樣說來,本篇文章並不是想把I人通通請回家,而是邀請大家把紲攤納入田野方法之一。
圖片來源:https://yabeline.tw/Stickers_Data.php?Number=26568156
回到紲攤的二三事。相對起報導人預留時間而成就的訪談機會,田野工作者在參與觀察時往往是跟著報導人的生活作息、事件過程而活在別人的時間、空間裡。有時候,因各種事件而產生的「田野時間」會是較為正式的場合,例如會議、晚宴、遊行集會、生意洽談等,這些場合是理想的參與觀察機會,田野工作者可親身感受各種「前台演出」及人際互動。在事件結束後,如果你認為「田野時間」結束了,可能就錯過了正在醞釀的紲攤場合。在討論氣氛濃厚,眾人意猶未盡時,「走,我們去紲攤」這句話很可能出現。在討論氣份僵硬,需要找辦法破局時,「要不要換個地方再聊聊?」這個邀請也可能會出現。作為一個觀察者,這次就有機會跟著的紲攤,繼續進行田野觀察。
紲攤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田野機會,研究者沒法估算這個田野是否會發生。就算是研究者刻意營造機會(例:在聚會尾聲號召大家去喝杯小酒),也可能換得「我有點累了,想先回家休息」的回應。如果紲攤是一種田野技藝,關鍵能力應是時間管理。在田野工作中,把平日煩瑣的公務都清空,不過度安排拜訪、訪談工作,留下各種空檔。看似沒有效率的行事曆安排方式,其實是為了紲攤的出現而作「留白」的準備。
紲攤是認識新報導人的好機會。趕不上上一攤的人,往往在第二攤出現。他們或許不是田野工作者原本預計會認識的人物,而是報導人的某種夥伴、朋友、親戚,一起「來放鬆的」。因為紲攤是較為非正式的場合,社群邊界較為模糊,往往成為打破田野想像及進行社群串連的時機。在閒聊時,各人互換位置介紹彼此,或是交換聯絡方式,讓紲攤成為「滾雪球抽樣」的有效方式。
紲攤時也能談正經事。我的田野經驗裡,這段相對輕鬆的互動時間,可以進行協商,也可以為過去的衝突道歉。作為一個具備田野敏感度的人,我們也可以跟夥伴們建立默契,把一些需要友好氣氛才能討論的問題,留待在紲攤時提出。在對的時機問對的問題,正正是田野的技藝之一。田野工作者也可在這場合提出一些建議、觀點,提供回饋,例如在桌上出現的小農小漁新產品,讓在地夥伴們談笑風生時,同時一起品嚐、提供改善意見。每次紲攤,都會看到產品2.0、3.0的版本,成為研發、市場測試階段的「焦點小組」。
紲攤是一過田野過程,是一種研究任務,但更像是一個建立信任的時空。我會收起田野紀錄工具(例:筆記、錄音筆等),好好享受輕鬆的相聚。我應該算是E人(沒有真的去做測驗),不會恐懼社交,但也是逐步掌握紲攤的節奏感。何時走動、舉杯、發言、聆聽,甚至離開,也需要學習。我視紲攤為田野的後台,得以放鬆,把「活在別人的時空」轉化為「我們共同的時空」,放下各種身份、工作壓力,就在餐桌前、樓梯邊,真心交友。然後,田野自然會跟著生命的各種「線」走(借用一下Ingold的比喻)。
網絡迷因
書寫此文時,我正在困惑比較擅於獨處的學生們,未來會否難以成為田野工作者。不過,如上文提及,I人也有其田野工作的方式,關鍵應是在於有沒有願意出現在田野場景中。回歸到田野方法101,人在現場,田野資料才算自己的。我的訓練裡,拔掉Airpods是釋放善意的舉動,放下手機是進入社交狀況,光是做到這兩點,紲攤就產生研究、社會互動及生命意義了。
走,我們去紲攤。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光合菌 紲攤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7068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