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陳怡萱
國立政治大學 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專案助理教授
2025-05-05 陳怡萱
親職勞動

既然邊工作邊養小孩那麼辛苦,那我們就來一起取暖吧! :2025《人類學視界》「戰鬥親職」特刊搶先看

今年的六月,《人類學視界》有一個特別刊號「戰鬥親職」即將問世,邀請到主要在(但不限於)人類學界的教授、研究員、博士後、博士生,分享在高教勞動與田野工作中與小孩幼獸同行(或戰鬥)的甘苦。在這個特刊問世之前,主編之一在此談談為什麼起心動念要寫這個刊號。
2024-10-21 陳怡萱
太平洋 農業 生態

帛琉女主人(有時與孟加拉男移工)和她的芋頭田: 發展中的研究田野雜記

帛琉的芋頭田真的是個非常迷人的研究題目,芋頭一方面在帛琉的傳統社會生活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任何的社交場合都少不了芋頭。另一方面,芋頭的種植也在當代面對著諸多挑戰,人群的移動(帛琉青年外流)又匯集(全球化下移工的移動)在這個島國上帶來了新的樣貌。殖民歷史的影響也持續銘刻在當代的芋頭田地景上。
2023-04-26 陳怡萱
原住民 文化影響評估

原住民規劃、文化影響評估與發展:紐西蘭南島移地研究紀實

台灣近年原鄉地區開發爭議屢見不鮮,雖說台灣現行的環評法中有提及環評要包含「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的評估,但是究竟要如何評估對文化的影響呢?陳怡萱老師分享她於今年二月時去紐西蘭南島進行「文化影響評估」移地研究的見聞,並且也跟讀者們分享在紐西蘭由毛利人所進行的環境規劃的經驗。
2022-11-28 陳怡萱
文化復振 土地

文化復振實踐中的族群、土地與發展想像

文化復振只是恢復傳統嗎?要理解這個更為動態的過程,我們需要更多面相的深入了解。例如,臺東縣南迴地區的文化復振如何跟外在社會脈絡相互輝映,可見於金崙地區排灣族人面對觀光業發展蠶食鯨吞族人生活空間時,積極地透過文化復振在重新凝聚部落的向心力,同時喚醒族人對土地歷史的重視。今天,政治大學的陳怡萱老師帶領我們認識,排灣族人如何共同形塑發展的想像,以及土地跟自身文化的關係。
2020-11-09 陳怡萱
田野工作 倫理 原住民

當田野地變成教室?政大泰雅族民族學田野調查課程與我

自從世稱「田野調查之父」馬凌諾斯基在因緣巧合之下來到了大洋洲上初步蘭群島進行了長期田野並豎立了民族誌田野調查(ethnographic fieldwork)典範之後,田野調查成為了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門中重要的成年禮。但是身為民族學與人類學的門徒,要怎麼開始做田野?怎麼做好田野?究竟有沒有人能教你做田野?這些問題好像都成為老師們嘴邊一抹神秘的微笑,等待學生自己去揭開田野神秘的面紗、自己去體驗田野中的酸甜苦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