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她那閃閃發亮的背影

紀念胡台麗老師(1950.3.11-2022.5.7)

2022-06-13 回應 4
作者:

胡台麗老師(1950.3.11-2022.5.7)

~人類學者、影展策展人、作家、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積極的社會實踐參與者

 

 

胡台麗老師是影響我很深的老師,但我從來沒修過她的課。我在清大人類所從碩士讀到博士,常跟胡老師在各種場合相遇,就是沒有機會修她那門叫好又叫座的視覺人類學。熟悉人類學的人都知道,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課堂教室裡。我修課的時候胡老師沒開課,她開課的時候我剛好人在距離幾千公里的田野裡,或是正掙扎於各種階段的論文寫作中。總而言之,我跟她是那種類似野生的師生關係。

胡老師剛到韓國濟州島第一天,我們跑去喝咖啡的照片 (攝於2019年4月)

然而,這不代表她對我沒有重大影響,我對她也一直亦步亦趨。2001年在台北真善美戲院舉辦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時,我是眾多觀眾之一,蜷縮在戲院椅子上,著迷又貪婪地看著一部又一部的民族誌電影。本來我只是單純的觀影者,既沒拍片也非以民族誌影像作為研究主題。後來不知甚麼原因,她把我找去參加影展巡演,跟著那些影片旅行到台灣不同角落,在大螢幕上不停的重看一遍又一遍,也在映後座談時跟隨著導演與觀眾們的對話,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動與共鳴。

胡老師對人有著莫名奇妙的信任,我不知道到底是誰給她這樣的勇氣,我就是受到她莫名其妙信任的人,而我也從中得到許多鼓勵、成長並受益。她先是把我找去參加影像民族誌學會與影展相關工作,我從韓國回到台灣之後,她甚至很有勇氣地找我主持韓語相關的活動。即使曾在韓國住過幾年,我的韓語能力其實很有限。2015年第八屆影展時,韓國導演朴贊京的影片「萬神」在影展中放映。胡老師要我協助主持映後座談兼韓語翻譯,我焦慮到不行,拒絕了好幾次,最後還是勉為其難的答應。跟胡老師接觸過的人都知道,要拒絕她真的很不容易,因為她會很真誠地、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試圖說服妳。當天幾近滿座的映後座談一開始以中韓語來進行,我緊張到雙腿顫抖,但因為在座還有許多國際導演,最終還是改為中英語來進行,這個任務我因此如釋重負地順利完成。

2019年,研究韓國巫師的西江大學金成禮老師來台灣訪問一年,中研院民族所巫師研究群邀請金成禮老師及她所熟識的巫師、也是韓國文化財廳指定之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第82-2號持有者李海京前往演講。胡老師與劉璧榛再次邀請我協助翻譯工作,我也再次因為無法拒絕而擔下任務。在場的都是溫暖和善的研究群成員,她們用溫柔的眼神不斷地鼓勵我,我順利的完成人生初次、也是目前唯一的韓語口譯工作。結束之後,胡老師很開心的來跟我說,比起上次,我這次表現得更自信、更成熟。我以為聽不懂韓語的她不會知道我到底做得好不好,但其實她都看在眼裡,而且為我們這些後輩的成長真心感到高興。

2019年3月巫師研究群邀請金成禮老師(中立者)、與韓國巫師李海京(右一)演講分享

 

胡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不吝於提供機會、鼓勵並提攜後輩的人,許多人都是在她的鼓勵與協助之下展開了新的旅程。多年之後,我跟參加2001年第一屆影展的「面對惡靈」張淑蘭導演重逢見面,在場的還有同為影像工作者的馬躍·比吼。我們三個人邊喝著酒、邊聊著影展的事情。接任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長的我,當時對於學會與影展的發展與定位感到困惑。淑蘭說,她覺得民族誌影展最棒的,就是讓像她那樣的新人/素人能有站在台上的機會。她從來沒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能入選影展,得到肯定與尊重。同樣是民族誌影片導演的蔡政良也說過類似的話,剛開始拍片時,他也是受到胡老師的肯定與支持,才會繼續走上拍攝民族誌影像的這條路。我相信,受到胡老師溫暖鼓勵與肯定的,一定不會只有我們。

2021年影展時,焦點導演蔡政良在進行映後座談,影展的好夥伴 DJ 阿德協助翻譯。
胡老師穿梭全場飛來飛去,帶著盈盈笑意。

胡老師影響我最深的,就是這樣對人一視同仁的信任與尊重。我被胡老師邀請,參與影像學會與影展前幾年的運作與發展,從旁學習成長。中間有很多年因為我去美國求學、到韓國研究任教而中斷,當我回到台灣之後,胡老師又很開心地再度邀請我參加學會與影展的工作。在那些連自己都對自己沒有自信、不覺得自己會是個甚麼「咖」的漫長歲月,胡老師給我許多機會,把我當作她寶貴的同事一般對待。我因此在過程中慢慢地生出越來越強大的自信,慢慢地學會肯定自己,因為她看妳的眼神總是如此溫暖與鼓勵。跟胡老師共事過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她對於做事細節非常嚴謹細膩。每次學會或影展開會時,最怕的就是她開口的那一刻,因為她會從頭到尾認真地追問每個細節,覺得我們辦事不妥的時候也不會客氣。但只要在公開場合,她永遠不會忘記把功勞歸給所有工作人員,總是一一點名,感謝大家的努力。胡老師對工作人員與後輩的尊重態度,是我最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學起來的功課。我們太常看到別人工作上的疏失與不足,胡老師卻時常溫暖慷慨地不吝惜給予機會與肯定。

我常想到2019年,我跟著胡老師、金成禮老師一起到韓國濟州島參加濟州四三事件與其他巫師儀式的記憶。胡老師對於許多事情都是興致勃勃又充滿好奇,活力十足甚於我們這些後輩。我記得那時她積極鼓吹我們組團前往,她想親眼看看濟州的巫師與祭儀。金成禮老師對於研究相關的事情也是一樣勇往直前,留下我這個晚輩奄奄一息的跟在後面。胡老師雖然在濟州島當地語言不通,但她穿梭在各種場合神色自如,甚至很快結交到好朋友。我們有幾天參加某村莊海女們舉辦的巫師祭儀,胡老師的妹妹頭造型得到在場所有女性巫師、巫師助手們、以及海女奶奶們的稱讚與好評,說她看起來年輕又有活力。她很快交到幾個好朋友,也老少通吃加了不少臉書好友。她這麼迅速進入田野讓我好生嫉妒,畢竟她是初次到當地,語言又不通,卻能這麼快的得到當地人們的信任與接納,我想她真的是個天生的人類學家,沒有走錯路。

2019年4月,濟州金海村,海女祈福儀式進行中。
2019年4月,濟州都寧山瘠,巫師進行慰靈儀式中。

 

那趟旅程,二位前輩都分別慷慨允許我睡在她們各自預定好的房間,讓我省點旅費。二位都一樣是我景仰的資深前輩,想到要跟她們同房共眠我壓力山大,但因為能省錢我還是決定鼓起勇氣。若跟金成禮老師同房,必須不分日夜繼續說著讓人疲累的英語或韓語,我想想還是選擇能說母語的胡老師房間。雖然胡老師是資深前輩,但濟州之旅幾天朝夕相處下來,讓我深感她的活力太驚人。出發前胡老師的助理已經警告過我,胡老師好像都不需要睡眠,濟州之旅讓我確認這是事實不是謠言。每天從早到晚跑活動與參加各種儀式,我回到房間後已經累到不行迅速躺平,但胡老師繼續坐在書桌前整理當天的各種田野資料、照片或筆記,在我迷迷糊糊之際問我一些細節問題。隔天早上睡醒,胡老師也已經起床整裝好坐在書桌前,吃著各種不知如何到手的食物,繼續看資料或研究當天行程。見我醒來,隨手遞來一根香蕉、一顆濟州當地盛產的橘子、或是一包從轉角便利商店買到的好吃零食。幾天下來,我好像沒看過她真正睡著的樣子。

2019年4月,參加濟州四三事件紀念儀式,與受難者家屬們一起共餐。
(右二、三、四分別為金成禮老師、筆者、胡台麗老師)
2019年4月胡老師與金成禮老師(中)、濟州當地巫師(左)用餐後合影

 

 

我看著她不用睡覺的背影,感嘆自己在追逐著一個永遠跟不上的腳步。胡老師做了很多事情,每項都可能是普通人一輩子無法達到的成就,對她來說卻好像輕而易舉。她說自己寫學術論文時覺得很無趣,決定把田野經驗寫成小說,就得到文學獎。想拍民族誌影片,1984年拍的第一部片《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就入選瑪格麗特‧米德紀錄片影展,還上了American Anthropologist學刊影評,她笑著說評審們可能是被那時拍片設備的簡陋程度給震撼到。她一手寫書寫文章,一手拍影片,各種作品獲獎無數,還創辦了亞洲第一個國際民族誌影展,領先日韓很多年,更是第一個讓紀錄片進院線放映的人。她深刻體會到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危機,就開始嘗試將研究與現代舞台結合的新形式,帶領「原舞者」團體成員,上山下海進行田野學習。在很多台灣關鍵的時刻,她也在那裡。我常在課堂上放映湯英伸當年被槍決後的紀錄片段,年輕的胡老師也在裡面。我哽咽並驕傲地向我的學生介紹,這是老師的老師,她的榜樣讓我們知道人類學可以入世到甚麼樣的程度。

胡老師始終帶著對人世間無比的好奇與關懷,總是不吝給人機會與肯定,從來不怕做出挑戰面對艱難。我看著她那閃閃發光的背影,感嘆自己跟她極大的能力差距,但也期許自己,要繼續追隨下去。

2019年4月,濟州,金成禮老師(前)與胡台麗老師(後)的背影

 

 

【敬悼】台灣民族誌影像先驅者 胡台麗老師(1950.3.11-2022.5.7)

台灣民族誌影像先驅者、我們敬重的胡台麗老師於2022年5月7日病逝,享壽72歲。

胡台麗老師是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與所長,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教授,並擔任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主席與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第一、二任理事長。

胡老師是台灣視覺人類學領域的先行者,在影像還普遍不受學界重視之時,開始在民族誌紀錄片領域長期耕耘,從1984年起,共編導攝製了9部民族誌紀錄片,透過部落、電影院和國內外廣泛的放映與座談,與被攝者與觀眾作最直接的交流,從實踐中產生文化反思的功效。胡老師也是參與開創傳統家庭觀念與婦女地位變遷、族群關係與認同、原住民文化展演、以及巫師祭儀文化等研究領域的領頭者。

胡台麗老師的紀錄片作品曾獲得法國巴黎Jean Rouch國際民族誌紀錄片影展「非物質文化傳承推薦獎」、芝加哥國際影展紀錄片類銀牌獎、休斯頓國際影展金牌評審獎、金馬獎紀錄片首獎與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評審特別推薦獎,以及入圍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入選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等。

胡台麗老師是人類學者、影展策展人、作家、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積極的社會實踐參與者。長期透過民族誌影像的呈現,讓不同族群的聲音及觀點進行多元對話、相互理解。親身參與女性、原住民、榮民、土地等重要的文化與社會議題,為我們紀錄下台灣社會重要的發展歷程。畢生以其自身有限的力量和時間,帶著呈現台灣社群、族群、社會、人文的影像作品,促成台灣與國際間更有深度的交流與對話。

 

主要民族誌影像作品

 

2012《讓靈魂回家》

*2012法國巴黎Jean Rouch國際民族誌紀錄片影展「非物質文化傳承推薦獎」

*2013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影視製作族群與文化類」金牌獎

 

2004《石頭夢》 ​

*入選200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入圍2004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獲年度最佳電影工作者獎;獲2004金穗獎優等影片獎

 

2000《愛戀排灣笛》

*獲2000年臺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影片類評審特別推薦獎;入選2001年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

 

1997《穿過婆家村》

*入選1998年德國哥丁根國際民族誌影展;入選愛沙尼亞國際紀錄片與人類學影片展;入選1998年紐約瑪格麗特•米德紀錄影片展;入選1999荷蘭國際民族誌影展

 

1993《蘭嶼觀點》

*本片獲得1993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獲美國芝加哥國際影展紀錄片藝術與人文類「銀牌獎」

 

1988《矮人祭之歌》

*本片獲1990年美國休斯頓國際影展族群文化紀錄片「金牌特別評審獎」

 

1984《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

*入選1985年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主辦的瑪格麗特‧米德紀錄片影展。American Anthropologist學刊影評(1987, Vol. 89, No.1: 263-264)。

 

專書

 

2011《排灣文化的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3《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1《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胡台麗、錢善華、賴朝財合著)。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獲九十一年「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

1991《燃燒憂鬱》。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1986《性與死》。臺北:時報出版公司初版。1993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新版。

1984 My Mother-in law's Villag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Change in Taiwa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 Series B, No.13.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82《媳婦入門:田野心影錄》。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7增訂新版。

     全書下載網址 http://www.ethno.sinica.edu.tw/page2-8.php

 

參與主編的專書

 

2019《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7《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5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60年發展特輯。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0《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2《情感、情緒與文化:臺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資料

 

中研院民族所胡台麗前所長紀念專頁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何撒娜 她那閃閃發亮的背影:紀念胡台麗老師(1950.3.11-2022.5.7)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36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My sincere condolences. I still appreciate for Dr Hu Tai-li's invitation of my talk at Institute of Ethnology in March 2019. In April she visited Jeju Island together with Dr Ho Sana at Soochow University in order to attend at the 71th memorial ceremony of Jeju April 3 Incident. For a week after this ceremony, we together researched Jeju shamanic commemoration ritual for the victims of the April 3 Incident in 1948, which is similar event of state violence to Taiwan February 28 Incident in 1948. We also attended at shamanic ritual for sea good harvest in Woljung village. The main shaman was Seo Sun-shil, who is now appointed as the chief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human cultural treasure of Jeju Grand Shamanic Ritual.

2

謝謝撒娜溫暖又動人的文章。一邊讀胡老師的身影也活起來了。從來不是胡

3

不知為何上個訊息尚未完成就跳掉了。真的感謝胡老師對後輩的提携與協助。在《芭樂人類學》寫了兩次民族誌影展的觀影心得,胡老師都不厭其煩幫我校稿,也提供正確訊息給我,又給我「非常個人」敍述的書寫風格,很大的肯定。也感謝胡老師來幫我們系所評鑑時給的鼓勵與協助。這樣「入世」的人類學家,我們永遠會跟她的「光」前進,藉由不同的田野與感官經驗,成為一位更投身的學者。謝謝撒娜的暖文!學界需要更多這樣溫暖的力量!

4

胡老師給人的感覺就是「事必躬親」,遇到需要改正的也絕不輕鬆放過。因為這樣,大家都知道胡老師隨時都記得細節,雖然誠惶誠恐,但也感到她必然在身邊的安心。謝謝胡老師精彩的一生!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