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蘭薩拉下雨的時候
戴著拳擊手套的雨滴
成千上萬地
降落
捶打著我的房間
在鐵皮房頂下面
我的房間
哭了
我的床濕了
還有我的那些稿子
…..
這裡必須有一個出路
我不能哭
我的房間已經太濕了(「達蘭薩拉下雨的時候」,丹真宗智詩文集,朱瑞中譯)
在一個冷清的三月我第四次來到達蘭薩拉(Dharmsāla),應該是初春的暖陽卻遇到幾天的寒雨,甚至還下起冰雹,強大的雨勢與冷冽的空氣,所有的思緒都完全浸潤在「達蘭薩拉下雨時」的詩(濕)意中,隨著滴滴答答的雨聲,不斷地迴旋。
抵達
達蘭薩拉這個山城,位於印度北方喜瑪偕爾邦(Himachal Pardesh)西北的Kangra地區,背後襯托的是山頭終年積雪的喜瑪拉雅山脈,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這裡是英國人避暑勝地。達蘭薩拉主要分為上、下二部,「下達蘭薩拉」為海拔1250公尺的Kotwail Bazaar;而「上達蘭薩拉」地區約海拔1800公尺,稱為McLeod Ganj。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由於中共入侵而離開西藏逃亡到印度,次年在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允許之下,達賴喇嘛在達蘭薩拉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上達蘭薩拉,也就是McLeod Ganj,成為達賴喇嘛的寢宮及大乘法苑寺所在,以及數以千計的流亡藏人居住之地,而有「小拉薩」之名。
我曾在第一張印度西藏地圖介紹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Manju Ka Tila是流亡社會的New York City時,戲稱達蘭薩拉是流亡社會的Washington D.C.,以凸顯其作為流亡社會政治中心的角色,然而要來到達蘭薩拉卻完全不是首都級的路線。通常我們都是搭機到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機場,接著有公車、火車、和飛機三種大眾交通工具可以選擇,每一種我都利用過。先談搭公車好了,這應該是在印度的藏人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因為每天有固定的班次從新德里的藏人聚居點Manju Ka Tila出發,12到14小時抵達McLeod Ganj大街上的巴士站,算是方便,但別忘了,這趟旅程是在蜿蜒的山路上,爬升到海拔約2000公尺的山腰,加上很陽春的巴士座椅,沒有好體力和暈車藥(或者嘔吐袋),就不建議採取這個路線──對了,從德里機場到Manju Ka Tila還要 1到2小時的交通時間,也要算進來。至於火車則是從德里火車站坐到 Pathankot,也要12小時,如果能夠坐到臥舖的話,可以躺著休息或睡覺,就比較不辛苦。抵達Pathankot車站後,還需要約3到4小時的車程(公車較慢,計程車較快),才會到達蘭薩拉,由於德里火車站當然不是在德里機場旁邊,還要加上一個小時的交通時間,所以不管是火車或公車都從德里機場出發的話,需要至少14小時的車程。
如果預算允許的話,相信很多人會選擇搭飛機,而離達蘭薩拉最近的機場是距離18公里的Kangra機場。這是一個小型的地方機場(旅客行李是用人力車推上飛機貨艙的規模),只有一兩家印度國內航空公司有開設從德里到達蘭薩拉的航線,飛行時間約90分鐘,但因為每天一班,且是輕型的小飛機,座位不多,旺季時有錢也買不到座位。然而,當你費盡千辛萬苦買到機票,也不能高興太早,因為山區的天氣變化莫測,一旦起大風、下大雨、降大霧,機場就會關閉,班機就會取消,由於次數過於頻繁,讓人懷疑航空公司是為了要節省油費,直接將旅客較少的班次取消。因此若沒有非常彈性的行程,以及航班取消而可以使用的B計畫,就只能碰運氣了。至於B計畫,當然只有搭汽車或火車,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通常我們搭到德里的班機時間,也不見得剛好接得上往達蘭薩拉的航班時間,而必須在德里停留過夜,等待第二天搭機,和公車和火車比較起來,搭機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可能更高,風險也更大。
這次由於時間上的壓力,加上去程實在買不到往達蘭薩拉的機票,就採用陸路的進階版,請藏人朋友幫忙雇車直接從機場開夜車直達,幸運的是這一程的暈車藥發揮效果,還沒有用到嘔吐袋。對於我們這種外來的訪客,就將這種「旅程」當成是「體驗」,但規劃一次達蘭薩拉之旅,還是歷經多重的天人交戰,考慮時間與金錢條件的陸空兩棲運輸計畫,並在心理上建設,旅途不艱辛就不算是「朝聖」,而如果和許多流亡藏人只能使用雙足,冒著生命危險徒步數月,翻越數千公尺的喜瑪拉雅山而來到位於達蘭薩拉的難民接待中心的路途相比,一趟10幾個鐘頭就不足以言苦了。
「這是路嗎?」
達蘭薩拉是個山城,建築都依著山勢而建,一出門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而且還是近30到40度的陡坡,上坡會喘,下坡則要控制速度,謹步慎行才是王道。雖有環山的道路以及大街,但路面狹小,遇到兩車交會時,路邊的行人只剩側身之隙。但除了觀光客或新來者利用這些「大路」之外,在地人則習慣穿梭在建築物縫隙間的通道,這是他們慣常行走的路徑,很多路其實都是被走出來的。我在藏人朋友的帶領下,前往一家玻璃珠工作坊時,我們是先上坡再下坡,這幾天因為下雨土泥沖刷的緣故,有些用石塊堆砌的階梯,還依稀可辨,但大部分都是濕滑的土泥(加上30度的下坡),以我多年在印度各地行走的經驗,不算是沒有見過世面(我的意思是路面),但這種路況,還是讓我不禁提出質疑:「這是路嗎?」,「當然是,走就有了!」我的藏人朋友堅定地回答著。於是我跟在他後面,笨拙地時而走走停停,甚至還要抱著樹幹使力前行,直到前方立著一棟尼僧院,但我們沒有轉彎,而是從該僧院的後門穿過,經過正在上課的教室走廊,並和在前院讀經的兩位老尼師打了招呼之後,從該院的前門出來,原來這也是一條路!彷彿就像我們小時候住在傳統的三合院,穿梭在廳堂的走廊一樣,這種只有家族成員可以通行的私密通道,在這裡就成為藏人在地人與外地人的邊界。
達蘭薩拉對於從西藏越過尼泊爾、印度邊界而流亡的藏人而言,來到難民接待中心代表的是逃難的終點,卻是流亡的起點,同時也是生命座標的轉折點。尤其對於許多從西藏來到印度僧人而言,原以為可以繼續佛法修行,卻有很多不得以的情況,為了朋友,為了家人,而必須還俗,獨自奮力求生的故事。在大街上開著餐館的Dawa(化名),從小出家,從西藏來到印度時,也找到佛寺繼續接受經院教育與修行,由於流亡,家人親戚都無法接觸,而與一位住在佛寺附近的同鄉長者最親,時常到佛寺來探望他,並相互照顧。這位長者夫妻兩人分別因病逝世,留下一對未成年的子女,Dawa為了幫同鄉照顧遺孤,接下他的小餐館,十年的時間撫養這對孩子長大成人,卻也因此無法維持自己的出家身分。Dawa說,他不知道自己生日的確切時間,但他很清楚他的同鄉長者離開人世的時間,也記得他十年後完成所託關上餐館大門的日期,因為這兩個日子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他走上一條完全沒有規劃過的道路。
出路
下雨的三月,達蘭薩拉好冷,離開時雨已停,陽光露臉,被泥土覆蓋的路面,又慢慢地被踏出一條條出路…..。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九張:達蘭薩拉下雨時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431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