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分類標籤: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三張:一場以「道歉」收場的選舉

已經民主化的流亡藏人社會,在今年的3月下旬,透過全球流亡藏人的直選,完成了藏人行政中央的司政和西藏人民議會的選舉。我們慣常看到的民主選舉之後的基本公式:勝選的一方會出來呼籲團結,敗選者不管是否心甘情願,至少會為了表現風度祝賀對方,但這場選舉之後,兩位參選人:洛桑森格(Losang Sangay)和西藏人民議會議長邊巴次仁(Penpa Tsering),隨即於4月7日共同在達蘭薩拉舉行記者會,除了呼籲選後大家要團結一致之外,主要是對於選舉期間雙方陣營為了勝選所從事的負面選舉活動,使西藏社會產生分裂的傷害,向西藏社會大眾表示遺憾與道歉。

「難民」身份的意義轉變:法國藏人家庭田野紀實

在印度的藏民來到法國後要如何適應新的「難民」身份?透過在法國的田野,作者指出在那裡「難民」的意識與作為藏人的意識有了密不可分的連結:我們不只是難民,而是難民中「不一樣」的一群人,這樣的身份認知,成為他們在這個新社會找到某種存在位置、展現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據。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二張:「好吃,又好思」: 糌粑(Tsampa)、麵條(Thukpa)、也許還有豆腐

俗諺說:「民以食為天」,芭樂人類學強調要「好吃,又好思」,通過食物可以表現個人與群體的認同,並鞏固社會的連帶。而食物也是一個溝通的系統、集體的圖像,食物顯示了「你是誰」,我們也利用食物與他人對話。我到印度研究流亡藏人的田野,處在印度、西藏的兩個社會之中,每天三餐如何吃,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一張:離,而不散

流亡藏人雖然流離,但並不失根,雖然分佈在印度、尼泊爾不同的聚居點,但每個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們還有族群的歸屬,社會的連結依然存在。他們知道自己是誰,別人也知道他們是誰。人群在地理的分散與移動,並沒有使流亡社會崩解,而是凝聚。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八張:菩提伽耶(Bodhgaya)

菩提伽耶是佛佗的悟道之地,公元前三世紀時阿育王在此建立大菩提寺,但在十三世紀初時因伊斯蘭教軍團入侵印度,佛教徒們為免寺廟受損而自行將寺廟掩埋,一直到十九世紀才由英國殖民者將其發掘重見天日,而在印度式微已久的佛教卻因流亡的藏傳佛教徒而注入了新生命。本週潘美玲老師為芭樂帶來第八張地圖,訴說這長遠的故事.... 「雖然印度本土佛教已經消失,但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卻因為藏人的流亡而成為世界各地佛教徒朝聖的景點。因此,來自於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來此朝聖,繞塔的人群形成層層的人流漩渦,依著順時鐘的方向,絡繹不絕。……於是在朝聖的旺季或法會期間,菩提伽耶被轉換成西藏的佛教城鎮,來朝聖的藏人兌換一大把的印度一盧比的零錢,布施給聚集乞討的印度人,他們此時的身分不是在印度寄人籬下的流亡者,而是回到佛陀世尊覺悟之處的佛教徒。」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六張:苦難的數字與敘事

上星期我參加了台北街頭接連兩場遊行,三月九日在「核電歸零」的號召下,據說全台高達20萬的民眾走上街頭,這是一場歷史性的運動,但到底總共有多少人參加,大概永遠沒有人知道。三月十日則是西藏抗暴日第54週年,也是〈西藏獨立宣言〉100週年,該遊行在台北街頭已經舉行數年,由在台藏人與台灣民間社團共同發起,是聲援西藏人權的年度活動,然而這個只有數百人的遊行規模, 與前一天的活動相比,實有天壤之別。反核運動訴求的是預防全面性災難的發生,西藏抗暴遊行則是苦難的發聲,雖然規模差距極大,因為都是人性良知的展現,兩者同樣撼動人心。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五張:Ludhiana, Punjab (盧迪安納,旁遮普省)

Ludhiana位於北印度西部的Punjab省境內,這是一個以工業發達著稱的城市,有著印度曼徹斯特(紡織之都)的名聲,不是觀光地圖會標示的景點,有熱絡的工商活動,由於地處內陸,沒有港口之便,幾乎看不到來此旅遊或從事商旅貿易活動的外國旅客,唯一例外的是,每年一到七、八月,便湧入成群結隊的流亡藏人,向當地的Lala(印度話,指的是企業老闆) 採購他們將在冬季販售的毛衣或織品,構成了當地特有的季節性族裔地景,交織的是底層人民超越族群和宗教相互扶助的故事。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四張:時間之輪

這幾年在印度進行流亡藏人研究時,到哪裡找哪些人是我們下田野的例行前置作業,要能夠順利達成任務,就得避免和達賴喇嘛的講經或灌頂法會行程撞期,因為這些活動都吸引成千上萬印度境內流亡藏人或國外信眾匯聚,找旅館搶訂車票還算小事,麻煩的是,我們要訪談的對象都不會有空,雖然他們也會很看重我的到訪,但是很抱歉,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三張:拉達克(Ladakh)

若要在西藏境外,找到最能代表西藏傳統的地方,達蘭薩拉可能是大家心目中的答案,因為是達賴喇嘛在印度安頓所在,也是當前西藏流亡政府的行政中心,但對藏人而言,這是一個和印度人混居、氣候景觀都需要重新適應的新故鄉。然而在當前印度國土最北方的拉達克,不論在氣候景觀、風土民情、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都屬於傳統西藏文明的範圍,而有「小西藏」之稱,也因為高山、峽谷、河流、沙漠等奇景,高海拔與世隔絕而有香格里拉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