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靈、 變身的花枝、及遊戲的人類學
去年(2015)夏天,全家到日本東京旅行,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收穫是兒子(13歲國二生,以下簡稱P)拿到他渴望的電玩遊戲主機Wii U(Wii U 是Wii 的新一代產品)。P之前就是Wii 和任天堂遊戲的愛好者,國小五年級時擁有第一台Wii的主機。Wii U 即將正式發行前,P 已經在日本的官方網站上看到了這項消息,不過並沒有讓我們父母知道,只是偶爾會跟家人分享相關的資訊。東京行之前大約三個星期,妻子跟我透漏:「P覺得Wii U 在日本買會比臺灣便宜很多…」。
我和妻子先在市區的電腦商場詢價,之後再跟日本官網上的Wii U 比價,拜去年日圓貶值之賜,價差約3000塊台幣,當下我們並沒有讓P知道我們曾事先詢價。三個禮拜後,我們全家在池袋區的免稅店購買到了 Wii U 的主機,當場我問P諸如新舊主機可否相容?和如何處理舊的遊戲光碟的問題?他都從容以對,似乎胸有成竹,從表情看應該已經思考過很久。妻子在旁補充:「我已經(替P)在網站上賣出過一片遊戲光碟,很多人(玩家)想要…」 購買之後,P提著Wii U ,神情愉悅地搭上東京Metro 線回到居住的上野區。
之後Wii U就沒有離開過P,彷彿是他的寵物一般。用一個莊子的譬喻來說:兩者就像兩隻小魚一樣,相濡以沫,常常相忘於客廳的「江湖」(螢幕)之上。偶爾姊姊會跟P玩一下,然而她不太會日文,對電玩也沒那麼大興趣。目前班上同學只有P有Wii U,可能因為是語言的關係。截至目前為止:Wii U有日文、英文等多種語言的版本,但是沒有中文版 。螢幕和相關說明,全部顯示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為了要會使用遊戲,P 經常從Wii U 的日文官網蒐集遊戲相關及最新訊息。他因對於電玩(及日本文化)的興趣,從小四開始學習日語,目前已經通過日語三級(N3)的檢定。
Wii U 的發展歷史
Wii U是任天堂繼Wii 所推出的家用遊戲主機,於2012年月正式在北美開賣。截至去年(2014)止,全球已經賣出超過一千萬台。據相關網站說明(https://ja.wikipedia.org/wiki/Wii_U):Wii 是從英語的〝we〞 這個字命名的;而Wii U 則是與英語的〝you〞同音,意味著這是「獨屬與你」的意思。換言之,Wii 有提供給「你們一起遊樂」之意,而Wii U 則是「我們可以跟你一起玩樂」之意。另外,也有網友聯想到〝U〞是代表「烏托邦」(Utopia)之意 ─ 意味著Wii U 建構了某種想像的世界。
綜言之:Wii U 事實上是提供給比Wii 更進階的玩家遊戲。Wii U 的設計者宮本茂認為前一代(Wii)的連線能力及影像均有極大的改善空間;另外,研發團隊認為必須在玩家技術上分等級,因此,它與前一代最大的特色差異是下列幾個面相:支援高畫質螢幕的解析度(1080 p)、網路連線能力和搭配相關配備。 Wii U 的主要控制器是一台6.2吋螢幕大小的Wii U Game Pad:內建三軸加速感應器和三軸陀螺儀(用於感測加速及重力)、喇叭和麥克風、紅外線感應條;配備方面則採取觸控螢幕(或觸控筆)、螢幕左右上方配備兩支搖桿(控制角色行動及攝影機方向)、十字鈕(例如可向對友發出溝通訊號)等;另外,它可以跟網路連線,與在線上的各個玩家(分組)對打;也可以同時與兩台Wii U Game Pad使用。
Wii遊戲的種類排行榜與語言版本
根據Wii U官方網站公布的2015網路銷售全年排行榜,依次如下 :(一)「漆彈大作戰」 (Splatoon); (二)「超級馬力歐製作大師」 (Super Mario Maker); (三)「當個創世神」 (MINECRAFT:Wii U EDITION); (四)「異域神劍X」 (Xenoblade Chronicles X ); (五)「繪心教室:素描簿」 (Art Academy);(六)「任天堂明星大亂鬥」 (Super Smash Bros. for Nintendo Wii U );(七)「小小煉獄火」 (Littel Inferno); (八)「 馬力歐vs大金剛:大家一起小遊戲」 (Mario vs. Donkey Kong Tipping Stars ) ; (九) 「馬力歐賽車8」 (Mario Kart 8 ); (十)「馬力歐派對10」 (Mario Party 10)。語言部分,包含英文版、日文版、及若干歐洲語言版,目前只有「當個創世神」可以切換為中文版。
「漆彈大作戰」(Splatoon)
遊戲內容介紹:
P在東京已經買好「漆彈大作戰」 (Splatoon)光碟(圖1),因為當時這個遊戲軟體剛發行沒多久(2015年5月),卻已經在玩家中引起許多討論。它是一種射擊對戰遊戲,以第三人稱觀點(TPS)設計,遊戲主角稱為「墨靈」(Inklings),它可以在人形與花枝(Squad)之間自由轉換。墨靈以槍枝等三類武器在物體表現噴射彩色墨水,並可以在墨水裡潛泳。比賽規則是墨靈用色彩鮮豔的漆彈高速攻佔地盤,兩方墨靈拼戰的不是殺敵數量,而是那一方塗佔有多數的地盤。另外,玩家可以透過Game Pad 的地圖掌握局勢,適時支援同隊夥伴,戰鬥節奏非常快速。
墨靈所處的世界是一個距離現在15,000年後的世界,那時人類因為海平面上升,已經全部滅絕,天地間剩下花枝與章魚兩種主要生物(還有其他次要生物,例如水母)(圖2):花枝代表的是享樂主義者;章魚代表的是勤奮工作者。在一次大領域戰爭後,花枝取得勝利,主宰了整個世界(隱喻玩家的享樂主義最終會取得優勢)。
故事內容還提到:花枝在進行對人類的考古工作後,發現人類遺留下來許多令花枝感到驚駭的事物:例如人類的食譜(呈現人類會吃炸蝦)、人類會養貓作為寵物、人類的遺骸旁邊放置著幾台Wii U(圖3) 的遊戲機、將考古發掘的傳真機當神明一樣的膜拜(圖4)等。
一進入遊戲畫面,會有兩位女士出來介紹遊戲的戰鬥場景(圖5是廣場中某家武器店),每4小時戰鬥場景就會更換一次。右上角螢幕會呈現目前戰鬥累積金額、武器的種類(射程、攻擊力、連射力)等。噴漆武器有三大類:(一)槍枝;(二) 滾輪式武器 ;(三) 蓄力型武器。
遊戲規則及模式:
官網列出的遊戲模式共有五種:歸納起來,玩家可以依照自己競技的等級(總等級由低至高分為50級)和喜好,選擇三種遊戲模式:首先是「私人(或群組)戰鬥」( team-matching- private battle):玩家可以自己玩,或是邀請限定的朋友加入遊戲;其餘兩種分別是「普通模式」及「戰鬥排名模式」(ranked battle)- 兩者的差別在於玩家技術的等級:普通模式是線上隨機找出兩組玩家(每組4位,共8位),然後進行遊戲;後者(等級10級以上才能參加戰鬥排名模式)則是玩家線上選擇與自己競技實力相當的兩組玩家進行捉殺廝對。等級由低至高分別以代號顯示,依次為C(C-, C, C+)→B(B-, B, B+)→A(A-, A, A+) → S(S, S+)(日語稱為 「腕前ウデマエ」,等於中文「能力」之意)。
普通模式限時 3分鐘, 戰鬥排名模式則是5分鐘(但有可能延長)。比賽中對手可以攻擊你,然而若你陣亡之後也可以回復為花枝(約5秒後);螢幕右上角隨時顯示玩家塗的面積(半圓形),面積到一定比例後會在螢幕發光。發光後會花枝可用必殺技(例如以金鐘罩罩住,因此短時間被不會被敵人攻擊)保護自己。
「戰鬥排名模式」(ranked battle)有三種模式:(一)「控制塔」(Tower control):兩組玩家將一個會移動的塔移動到對方陣營,那組先到達誰就獲勝;(二)「長條區域」(Splat zone):那組先將固定區域塗滿誰就獲勝;(三)「造雨」(Rainmaker):器具是一個可噴射龍捲風的強力武器,誰先將武器放置到對方陣營前誰就獲勝。
個人技術等級:
「私人(或群組)戰鬥」(private battle)及「普通模式」不會區分等級;「戰鬥排名模式」(ranked battle)則是依照上述的CBAS技術區分,最高等級會送一等代表最高榮譽的帽子(稱為「傳說的帽子」,日語稱為 でんせつのぼうし)(圖6);另外,Wii U 的遊戲平台不定時的會送出一些額外的獎賞,這些獎賞不是虛擬寶物,而是一些諸如帽子、服飾之類的獎品,換言之,線上玩家即使彼此不認識,對方也可以從你的外表上看出你技術的大致等級。
其他:
不定時官網會推出線上卡拉OK 優惠活動 、舉辦祭典、與廠商聯合舉辦促銷活動(例如曾與午後の紅茶合作促銷) 、不定時送禮、 發行競技刊物等。
競技的實況與異文化空間生產
從八月現在,P已從一個Wii U的生手,晉升到44級(滿分50級)(圖7)。他平均兩到三天會玩一次Wii U 的遊戲,假日時投入的玩樂時間更多,平均每週約花12-15小時在這遊戲上。他在三年前購入Wii (Wii U 的前身)。比較 Wii 與Wii U 的差別是:(一)操控器材不同:Wii 是採取獨立操縱桿 ;Wii U (二)前者較著重在單向的遊戲(著重個人成績的累積);後者較有「競技」及玩家「線上互動」(on-line interaction)的性質;通常上線之後,P會隨機選擇線上玩家。他不認識這些玩家,而且這些玩家多半是日本人(日本購買的主機);螢幕上語言的呈現全部都是日文的片假名或平假名(片假名較多),P必須去熟悉這些語言的使用。圖7 是P目前的裝扮,螢幕下方是一間服飾店。P可以利用遊戲積分(金幣數目)購買他中意的服飾;除了服飾店外,還有頭飾店、鞋店及武器店,P分別利用取得積分購買相關配備。
花枝的創世神話故事,連同他們自創的文字,提供玩家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異文化空間。花枝的世界是一個15,000年後的世界,這個世界中有他們自創的文字、定時舉辦的祭典、自創的歌曲、宗教(把人類遺留的傳真機當作神明一樣的膜拜)等文化型態,這點深深吸引P。P提到:除了遊戲內容刺激外,「花枝的故事吸引我…15000年後的世界會是如何?這點吸引我,提供了另外一個世界觀。」花枝在一次大領域戰爭後取得勝利,也隱喻玩家的享樂主義最終會取得優勢,與現實的理性世界恰成一種對比,合法化了遊戲的正當性與建構反諷的互文性。
在去年11月份某次Wii U 官網所辦的免費卡拉OK體驗中(平日是需要收費的),P也跟家人對著Game Pad的麥克風高歌淚光閃閃、Let it Be等日文、英文歌曲。
小結
我不是在都市中長大的孩童,童年時我有不少玩伴,放學後我們一起騎單車、玩棒球、打籃球、到河邊戲水、灌蟋蟀、釣青蛙、捉蟬….等活動;相對地,P面對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時空環境。我發現他們同學之間較缺少面對面(face-to face)的來往,取而代之的是某種透過科技產品所產生的遠距互動(long-distance interaction),這是這個世代的特徵之一。對P及其他玩家而言,遊戲中與不認識的團隊成員合作(teamwork)是我們那個世代無法想像的技能,然而在線上遊戲中他們只透過Game Pad就輕鬆辦到了這件事。另外,雖然玩家彼此不認識,但是藉由畫面(人物的外表),也可以很清楚呈現你(在遊戲中)的專業技能,亦即你在遊戲中的社會階序地位(一如巴里島的鬥雞競爭者一樣:藉由鬥雞賽凸顯自己的社會聲望與雄性氣慨)。
其次,玩家藉由努力,一步一步(而非立即)達成某種成就感,這種外塑型的自我肯定對他們的成長過程是非常需要的。P藉由強烈的遊戲動機,努力學習使用日語,而且取得同儕的肯定(包含我及其他家人在內)。這篇文章P是我主要的報導人,大部分的細節我必須跟他不斷地確認,這個過程中他也清楚知道:父親其實在很多領域也是非常無知的。
整體而言,花枝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創造了一個遊戲玩家所嚮往的烏托邦(Utopia)世界:自創的語言、失落的食譜、考古遺跡、宗教、音樂…等實質物體「生產」並「建構」了某種異文化空間。這個空間與現實世界是相對應的 ─ 這也是所有遊戲的普同特徵。遊戲中,P(及其他遊戲玩家)藉由操作Game Pad,得以在此空間中不斷來回地展現、隱身、變身、回復…,用他們的方式回應這個「瘋狂世界」。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劉正元 墨靈、 變身的花枝、及遊戲的人類學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95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身為遊戲的愛好者,真的要對老師這篇文章表示敬意!
太專業了XD
Aloha 正元,
抱歉,并非回应你精彩吸引人的文章,而是后天我飞回台湾,要在台中客座三个月,(而且还会去台南参加Seminar),希望你E Mail 我联系,以便拜访。
Kumu (Hawaiian word for 老师)
Aloha 老師:好久不見,非常期待見到老師。你可以再給我一次你的 email 嗎?(我的是 cliu@nknu.edu.tw),一定找個時間接待老師。
簡直就是尼爾的搞笑版世界觀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