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你「研究生」了沒?

2010-07-19 回應 4
作者:

1999年剛進入博士班就讀時,陪我渡過研究書寫種種的困境是Phillips 和 Pugh的第一版 “How to Get a PhD”。每每在閱讀深奥難懂的文化社會理論,或是論文寫作遇到瓶頸時,拿起“How to Get a PhD”,簡單直述的英文,一目瞭然,像是一股清流,有種安定我焦慮困頓的力量。“How to Get a PhD”,這本手冊不僅對學生有用,對教授如何指導研究生,也提供實用的建議,目前已更新到第五版,可見這樣的「How to」工具書,除了引導如何鍛鍊正向的學術技藝外,更證明知識經濟和教育文化產業市場需求的商機。

2005年畢恆達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一書的發行,讓許多迷惘的研究生,對論文寫作有了較清楚的指南,有學生捧著書,覺得「相見恨晚」,也有學生說:『老畢真是佛心來着,引渡眾「生」』。甚至也有人將此書稱之為台灣研究生的寫作「聖經」。我在大學部教授「研究報告寫作」的課程,也把此書和郭佩宜、王宏仁(2006)主編的「田野的技藝」及謝國雄和其子弟兵一齊合着(2007)的「以身為度 如是我做」並列為建議參考用書,大學生的反應也都覺得十分受用。

2010年老畢的書出了第二版,內容也隨時代的變遷,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如口頭報告PowerPoint的如何運用得當,才會有point又有power,而不只是特技運用的動畫展演。文中也談到論文口試時,應該準備什麼樣的餐點,既能爽口又不會增加胃的負擔,讓口試能更順利完成。這些看似細瑣的「須知」,都是在知識建構上,沒有搬上講台的「默會知識」,透過學術過來人的觀點與經驗,藉由文字的出版,成了實用的治學寶典與論文寫作的教戰手冊。

6/25期末與中研院合作的田野培訓發表會後,在所上,接著辦了一場名為「對話」的研究所師生關係的座談會。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東華族群所三對師生的對話與分享,讓不同的指導風格與論文書寫的經驗,帶給大家在學術知識與治學之外的師生「技藝」。更希望「教授沒告訴你的」,「老畢沒有寫的」,統統在「對話」中一次講清楚,說明白。我在行銷「經驗」,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師生參與。我的email內容,成了宣傳此座談會的文案。活動文宣海報寫著:「研究生帶著「對話」的小撇步(tips)上路,保你減少研究旅程的風險與困惑。本座談更歡迎身為指導教授的你,共同參與,聆聽學生的心聲血汗,讓指導過程付出的智識勞動,更能事半功倍,不再搖頭歎息,傷元氣!有「對話」,有保佑!」。當天場次,系所有13位老師,一共來了10位,除了系所會議,非學術研討會的活動,有如此的高出席,在本系真的是難得一見的共襄盛舉。

最怕跟指導教授會談嗎?

身為主持與座談人,我的開場白即是:「指導老師,是老板?是朋友?還是論文的守門人(gatekeeper)?師生如何玩「權力」,搞「關係」,博「感情」,共同完成論文?」這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大哉問,我企圖用兩個問題來聚焦討論,(1) 請寫下5個你認為是好指導老師或研究生的特質;(2) 指導論文的「高潮」時刻。6位座談人同時將答案寫下來,再一一說明原因理由,我們像是焦點團體,更像綜藝化的『你「研究生」了沒?』,有智慧、真情、更有歡樂,全場師生互動熱絡,絕無冷場。

以下我將運用當天座談活動,主要報導人的論述,提供大家思考如何做個「好」的研究生和指導老師。首先,從老師的觀點來談好的研究生特質:「虛心、勤奮、敏銳、文筆佳、EQ高」,這是學佛老師的清單,另一位即將到哈佛進修休假的老師,寫的是「1.聽得懂人話、2.不怕被駡、3.教一遍就會、4.人要長得美麗(娜美) 、5.善良、不會瞪老師」,比一比文字,馬上看出兩位老師不同的人格特質。我原來寫下的是「專注、毅力、熱忱、豁達、相挺」,(也可用在擇偶條件啦!) ,不過在分享中,我順著對話,談「不道歉、不逃避」。「不道歉」不是死不認錯,而是不自我貶低,一直在說「資質駑鈍、腦殘、智缺、自目」或「對不起辜負老師的期待與用心」。每回收到這樣的email,不會讓我具同理心,只會對這種沒有建設性的鬼話,火冒三丈。我的心情,似乎得到在場許多老師的共鳴。所以親愛的研究生們,請記得指導老師是用來幫助你完成治學訓練,不是用來「道歉」、「對不起」用的。

至於「逃避」,不回email,不接電話,避不見面,「裝死人」的行徑,似乎是許多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這裡要特別強調,請各位同學,趕快「起死回生」,不要再犯「大忌」,逃避只會讓自己孤立、更心虛、惶恐,對做研究、寫論文,毫無幫助。寫個email讓你的老師明白你的現況,除了是應對進退的禮貌外,這展現你積極面對問題,企圖解決問題的決心,好的研究生,絕對要有如此的擔當和負責任的態度。我更相信如果有人陪著一起面對瓶頸,即使研究的路程走得慢,最後也一定會到達終點。我的一位指導生,當年是榜首,中間「失踪」,遶了一圈後,再回來,終於在年限前拿到碩士學位,這也是我在幾年指導研究生,難忘的「高潮」。我的感動,來自他勇於面對挑戰的勇氣。

殭屍 vs. 研究生

從上述的特質,可以歸納至少對三位老師來說,學生腦袋聰不聰明,絕不是做好的研究生的首要條件,可是要有好的情緒控管和不怕「磨」的決心。「聽得懂人話」和「聽話」的學生,當然又有層次的差別,常常「聽話」的學生,就像機器人,一個動作,一個指令,缺乏「聽得懂人話」的慧黠、貼心和創意。我們訓練研究生,著重批判思考的能力,能想,能寫的,真的是「英才」,如果「天生」沒有這樣的能力,禁得起老師的長期操練,能夠有毅力的持續下來,最後也都可以成材/才。還是那句老話:「勤能補拙」!鐵杵才能磨成繡花針。古人的智慧,在後現代的台灣,還是管用的。

那好的指導老師又應具備什麼條件?根據本所三位已得到碩士學位的校友指出的特質有:「文字能力超好、關心學生生活、幫學生找錢找吃、能夠給予通樂、不要讓學生熬夜」;「1. 慷慨大方、2.很有耐心、3. 可以談心、4. 有上進心、5.主動關心學生」,還有「1. 會讀心術、2.直言、3.易溝通、4.$ 、5. 不會情緒化/客觀」。

三位研究生,很明顯的都是從自身「參與觀察」的實際經驗所歸納出的結論。有意思的是,三位研究生不約而同都列出的人格特質以及是否能夠提供研究經費的事實,都遠超過學術專業的考量。同時,指導老師的親近性,可以和學生溝通、像朋友一樣的談心,也相當重要。換句話說,指導老師要扮演多元的角色,改論文是基本功,當父母噓寒問暖是必需,一定要能提供朋友般的支撑情誼,重要的還要努力從事學術生產,申請研究計畫,成為麵包生產者(bread maker) ,不讓學生餓著了!

老畢的書,可以從校園象牙塔的用書,進入到年度Top Ten排行榜的暢銷書,閱讀人口和影響力可能遠超過其它的學術論文,但是,在升等著作的研究指標上,因為它不具有兩位以上匿名審查的學術研究成果,這樣的出版品成了「不學無術」的成果,對升等也就沒什麼積效 (至少在我任教的學校,連列入參考著作資料的資格都沒有),這樣的象牙塔遊戲規則,沒什麼道理,可是已成令人氣結的常規。現在所有的學術活動,也需要行銷廣告,才能吸睛有人氣,我們教師的,還能照本宣科,一陳不變嗎?那些只會抄寫、背答案的同學,也該從恐龍時代走向前,你「研究生」了沒?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葉秀燕 你「研究生」了沒?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702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是不是要在版面上開放type in,讓同學、老師說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呢(也許是1/4或1/8)?

2

胖虎已經有另一半了,所以...心目中的研究生不一定不能是 soul mate...PLUS 像hh這樣那麼聰明的一定老闆要找很多錢來養,對我們這些窮老師而言一定不能高攀...
小弟一位高中同窗,有一「教授級」FB blog以理工生態討論為主,叫做:Impact Factor是什麼, 可以吃嗎?
http://www.facebook.com/pages/Impact-Factor-shi-shen-me-ke-yi-chi-ma/23…
(這個問題對人文工作者有點傷感,但答案是IF 真的可以吃得到)
其中蠻多此類對老師、對學生、對助理...另一半的討論,例如2010/7/22版主大大:

我想說一句話: 唸博士不能是為了是要找一個求職不順或個人情緒的避風港, 對學術研究沒興趣或沒有那個基礎的人唸博士真的會是一個災難. 唸PhD是一個很大的人生投資, 但如果真的只是因為誤以為唸一個PhD就會得到比較好的工作, 那麼就太把PhD當成職訓證書了. 但真的不是這樣, 一直都不是這樣.

胖虎對這句話真是感同身受啊

3

這時看到這篇訊息 讓出上研一的人 深深有支持力 謝過

4

謝謝小蜜蜂挖出4年前的這顆芭樂。讀者的鼓勵讓芭樂小編和作者更有動力。這顆芭樂是長賣型,趕快來芭樂FB粉絲頁重新上市一下。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