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Nisa
Marjorie Shostak(1981)所著的Nisa: The Life and Words of a !Kung Woman一書是以一位年約50歲!Kung女性的生命史為主軸,從她從小到大經歷過的事件,呈現出!Kung女性生活的幾個重要面向與主題。作者的研究緣起為有感於既有的!Kung研究缺乏主觀經驗的面向。1963年哈佛大學研究團隊開始接觸Botswana西北Dobe區的!Kung San人(被稱為!Kung Bushman, !Kung San, 或!Kung, 自稱Zhun/twasi),各種領域的科學家對!Kung的生活進行專業研究。Shostak和先生於1969年加入研究團隊。她想瞭解!Kung人的生活和感受,並對!Kung女人的生活特別感興趣,很好奇在和她截然不同的文化當女人是什麼樣子呢?哪些是普同的?她要認同到什麼程度?
Shostak進行第一次田野工作時,美國文化正在質疑對婚姻和性的傳統價值觀。女性主義運動方興未艾,倡導重新檢視西方女性角色的傳統假設。因此,Shostak希望在!Kung的田野工作,能幫助她釐清女性主義運動所引起的議題。由於研究興趣所在,以及和女人談話較和男人容易,她的研究重心主要都在女人。Shostak向!Kung女人介紹自己是一個年輕女人,剛結婚,掙扎於愛、婚姻、性、工作、和認同等議題,尤其是女人身份(womanhood)對她的意義。Shostak並詢問!Kung女人,身為女人對她們的意義,以及她們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Shostak分別在1969至1971年和1975年進行田野工作。田野地點為非洲Kalahari沙漠南部Botswana的!Kung村落。!Kung人本來住在灌木叢裡,過著採集狩獵生活,在國家和班圖人影響下,1960年代幾乎都已轉變成定居村落生活。Shostak第一次田野期間主要訪問了八位女性報導人,Nisa(當時49歲)是其中最具說故事天份者,選擇措辭,加入戲劇性,並包含廣泛的經驗。Shostak覺得Nisa講故事生動鮮明,時而捕捉了人類生活中最細微而深沈的經驗,時而又顯露人類普遍的困惑掙扎。
在Shostak進行田野的過程中,Nisa致力於面談,並且願意坦率地談論關於她所有的生活面向,對Shostak而言某種意義上這是友誼最珍貴的禮物。相對地,對Nisa來說,Shostak並非僅是「白人」或「有錢人」,她和自己一樣都是Zhun/twa,即「真正的人」。這些面談讓Shostak深深地察覺到,她能夠進入!Kung人的生活。
Shostak將兩次田野(共訪談21次)的錄音帶整理編輯成十五章。田野的參與觀察、其他相關研究、以及第二次田野訪問數百位女性,構成了各章的架構,再依著各章主題寫Nisa生命史,這部分並非完全依照她述說的順序,且刪除重複部分。Shostak指出,Nisa的個人史不代表!Kung其他女人的全部經驗,且早年經驗有些誇大。她認為可能是距離太遠使Nisa記憶有些模糊,長大後的記憶因可觀察其他人的行為所以較為可靠。儘管Nisa的一生中承受著比其他!Kung人更多的失去(第一任丈夫病逝,和第二任丈夫關係不睦、婚姻暴力、離婚作收,當時為第三任婚姻,有流產經驗),但Shostak認為在其他層面上她仍是典型的!Kung女人。
Shostak關注的女性主義議題包括了性別角色、分工和地位、公私領域、婚姻關係、月經對女人的影響、以及暴力等。首先,雖然!Kung女人對採集所得有分配權,男女在交換體系中地位均等,男女皆可繼承財產,使得!Kung女人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但!Kung男人享有明顯的特權(!Kung文化對男人的經濟與精神活動評價較高,男人對群體生活的決策較具影響力)。其次,!Kung社會生活並不像過去研究呈現得那麼和諧,家庭和村落均常見暴力。再者,情人與性是!Kung女人的談話主題,她們以「食物」來比喻性。此外,!Kung女人完全沒有任何預期或信仰可與西方的月經症候群相比較,她們也不認為月經週期對女人的情緒或行為有任何影響。
1989年六月,與第二次田野相隔14年,Shostak離開美國亞特蘭大的家,遠行到Botswana西北部,Kalahari沙漠北端,進行第三次田野。Return to Nisa一書(Shostak2000)記錄了作者42歲時在診斷出罹患乳癌後決心重返非洲,以及與Nisa和她的族人重聚的一段心路歷程。文本的結構是依照旅程的順序安排,章名點出旅程中主要經歷的事件。事實上,這本書是Shostak在1996年過世後,由她的兩位摯友整理她生前所寫的手稿、信件、日誌,而集結出版的。因此,這本書呈現出非典型的民族誌樣貌。書中由作者內心所思所感,和!Kung的互動、對話,書信,筆記等,環繞著同一主題交錯編織而成。
在Nisa與Return to Nisa這兩本以個人生命史為主軸的民族誌中,作者參照了村落其他報導人的觀點,加上自己的參與觀察所得,相互比對、印證,作為徵信的依據。這裡涉及了如何編輯的問題,Shostak將數百頁的錄音帶謄稿予以刪減,她按照生命史的序列,而非面談時間的先後來呈現這批資料。除了刪去重複部份外,她基本上把大部分Nisa的話鉅細靡遺地呈現在文本中,因此屬於寫實主義類型的民族誌。
結束第二次田野後,由於忙著寫書、教書、照顧稚子,Shostak雖然曾想過重回田野,但遲遲未能成行,在患病後,她思索什麼是自己不能再拖的事,內心湧現出「非洲!」,因而毅然決然地暫時揮別三個小孩和先生,獨自啟程,展開第三次田野之旅。到了千里之遙的非洲,她開始想念家人,但每天生活都配合孩子們的活動令她感到沈重,她心想:「那是當好父母的唯一方式嗎?也許我放棄太多自我來迎合他們的需求了?我必須遠行至9000哩外來學習平衡嗎?」
1964年Botswana和Zambia邊境設柵欄後,愈來愈難抵抗班圖人在傳統!Kung土地定居。在1989年Shostak到達之前,班圖人及其牲畜已深入Dobe地區。由於Dobe鄰近邊境,適逢Zambia大選,邊境氣氛緊張,Botswana士兵每天都會到Shostak帳棚來巡視,嚴加看管她的行蹤。
終於見到Nisa和她先生後,Shostak對他們表示,他們是自己在這裡的家人,並請他們幫Shostak的孩子們取!Kung名。然而,Shostak重返田野面臨最大困難在於語言能力退化,溝通程度有限。在一治療儀式裡,Nisa希望!Kung人能碰觸她,他們的眼睛能打開她心裡的黑暗,雖然很想成為他們世界的一份子,但沒人注意到她,讓她驚覺自己仍是陌生人。
對Shostak而言,這裡呼吸到的清新空氣和她生活的灰塵世界形成對比。她想參與!Kung人的狩獵,藉以感受強壯、活著和無懼,這是她不辭千里而來再次感受的原因。由於!Kung人沒有乳癌,對此病無概念,他們的語言中亦無癌症的翻譯詞彙。當Nisa答應幫Shostak治療時,前些年因病所受的痛苦和恐懼再度洶湧而至,濕潤了她的眼眶。
在Shostak離開前一天,Shostak請!Kung友人為她舉行治療儀式,他們(包括Nisa)向她索費,讓她很傷心,堅持不付費,!Kung人於是同意為她免費舉行。在道別的對話裡,Nisa說她作了Shostak要離開此地的夢,她還哭了。Nisa並告訴作者在治療儀式時神告訴她,因Shostak被政府阻撓不能回來,所以Shostak才會致病。這番話反映出!Kung人的信仰,即沒被善待或照顧的人容易生病和死亡。Nisa的夢讓Shostak很感動,尤其她因為自己即將離開而哭泣,這些反映出她對自己有深刻情感,但很少談及,似乎只有透過夢才能讓她釋放出這些情感。
Shostak在本書的後跋中回憶,自己初次遇見Nisa及!Kung人的生活方式時為24歲。儘管她對Nisa所說的事並不是每件都喜歡,對Nisa也不是每一處都喜歡,但她的心就是深深被擄獲了。而Nisa這本書出版後得到很大的迴響,正反都有,大多數讀者震撼於人類的掙扎何等相似,無論他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作者和Nisa年紀差了約25歲,互稱對方為「阿姨」和「姪女」,Nisa的語言天分、出色的表達能力、且願意分享她生命中最隱私的部份,為作者開啟了另一種生活世界的視野。原野生命力與跨國友誼一直存留在作者內心。因此,當她遭逢生命低潮,便出現原野的呼喚。作者尋求!Kung醫療方式,也是在為自己的生命增添一絲希望。在這段最後之旅中,作者省視自己的人生,不僅是作者和Nisa的對話,更深層的是一位美國白人中產階級女性與一位非洲!Kung女性的生命交談。Nisa和Return to Nisa,訴說的是一位人類學者和一位報導人之間的故事與情誼。作者在這兩本書中(尤其是Nisa一書)均表現出美國文化人類學的批判傳統,亦即透過異文化來反省美國本土文化的一些價值觀。
在寫作策略上,Shostak體現了實驗民族誌的第一股思潮,即擴展民族誌書寫的界域以盡可能逼真地捕捉及再現文化差異。Nisa和Return to Nisa,均呈現出與報導人的對話和作者自身的所思所感。Nisa是寫實主義的民族誌,嘗試以個人長篇生命史來深入掌握!Kung女人的生活與深層情感;Return to Nisa則是集結了書信和日誌而成的民族誌,記錄了作者最後巡禮,在各個事件中交織著作者對自己人生與生活的反省片段。
Shostak的作品反映出美國1960年代女性主義蓬勃發展的思潮,她關懷全世界女性所經歷的普同現象,例如月經、愛情、婚姻、生產、養兒育女、謀生等。身為一位西方白人女性,她試圖以一位非洲!Kung女性的生活體驗為例,進行文化比較,闡述儘管不同族群的體質外觀、文化信仰有所差異,但面臨同樣的困頓與人生抉擇。不過,延續著名的美國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1928)在Coming of Age in Samoa一書中所討論的主題:是否所有社會的女性到了青春期,皆會因月經來潮所造成的生理變化,而導致情緒上產生劇烈波動,以及薩摩亞少女何以能夠安然度過青春期的文化因素。因此,Shostak在書中同時論證!Kung女性並不會因為生理的變化(如月經週期),影響其心理及行為。Shostak以生命史的方式論述個體與大環境之間的互動,由Nisa這位女主角娓娓道來她一生的失落與獲得,在她情感與生活層面所累積而成點點滴滴的深刻痕跡。Nisa與Return to Nisa這兩本民族誌體現出20世紀末反省民族誌實驗思潮的特色,包括強調個人主觀的經驗,情感與情緒的細緻表現,以及研究者內心世界的自我對話;另外,也承襲了20世紀初經典民族誌所關注的議題與焦點,例如生物與文化、天性(nature)與教養(nurture)之間的辯證關係。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王美青 About Nisa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499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這本有中譯本嗎?
台灣沒有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