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歷史

2024-09-18 鄭紹鈺
歷史 演化 考古 書評

人類文明的演進是一座歧路花園,而非單行道:評介麥田出版社的《萬事揭曉》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是已故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和考古學家David Wengrow兩位學者頂尖對談之鉅作,裡面人類考古歷史、社會文化材料琳瑯滿目,箭頭直指所謂大歷史的進步史觀。本篇書評作者、目前在哈佛經濟系擔任博前研究員的鄭紹鈺指出,進步史觀雖然錯誤多,但有一個優勢,就是刻版、簡單、粗暴,所以容易形成一個頭頭是道的線性敘事,但《萬事揭曉》這本書,意在否定這種線性史觀,自然讓故事變得複雜許多。換句話說,作者整本書的敘述相對龐雜,一般讀者並不容易整理出頭緒。本篇書評將整理出啟蒙的多元性、社會發展的時間性、農業的優越性、國家的起源幾條軸線為讀者指引出閱讀的方向。
2020-05-25 洪廣冀、張家綸
歷史 環境 治理

羽化成蝶的寄生蟲:「臺灣山林王」的一頁傳奇

在「 卓蘭鎮:不一樣的卓蘭,給你不一樣的旅程 」的臉書粉專中,收錄三張照片 。 這些照片顯示,在卓蘭象山的山林某處,坐落著一處名為雪廬山的清修場地,專供求佛之人前往修行。有趣的是,在這園地裡竟也矗立著一座於1928年設立的「思源碑」。細讀碑文後才知,此處原為一位名為賴雲祥的臺灣人(日本時代稱之為「本島人」)開闢的造林地。
2019-08-26 趙恩潔
歷史 非洲

《跳舞骷髏》讀後:關於成長、死亡,母親和孩子們背後,被遺忘的非洲史

非洲作為「黑暗大陸」的觀念,是由殖民早期歐洲探索者與士兵的死傷經驗中投射而成,打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觀念。在台灣,除了早期歷史課本仍為上述這種觀念背書,「飢餓三十」的種種宣傳也是我們這一代非洲印象的主要來源。今日,非洲飢餓的單一印象沒有離我們遠去,只是被疾病(或戰爭與世界工廠)所取代。非洲為什麼如此貧病交集?非洲一直都是如此嗎?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非洲中世紀曾有過的輝煌文明?醫療在昔日西非帝國與今日後殖民國家中,又分別是甚麼樣貌?這篇充滿了註解的讀後記,是個微小而誠懇的序曲。
2019-08-12 褚縈瑩
秘魯 飲食 歷史

以食療癒內戰傷痕?從祕魯近年的餐飲業榮景(Food Boom)談起

本篇芭樂文就要從祕魯歷史的角度,來解讀祕魯最負盛名的主廚加斯頓‧阿庫里歐(Gastón Acurio)帶動的餐飲業榮景,為什麼能敲進祕魯普羅大眾的心坎裡?他又如何試圖回應秘魯在光明之路(El Sendero Luminoso)游擊隊所引發的內戰後,社會嚴重分裂的情形?


2019-06-24 納豆青木瓜沙拉
泰國 東南亞 歷史 書評

《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書評

過去總認為在西方殖民下,泰國因為英明王室以及竹子外交,成為歷史中唯一獨立的東南亞國家,但這本書帶給我們許多暹羅/泰國的別樣風貌。一來歷史中泰國並非只是抵抗英法殖民,可能與西方國家同樣扮演侵略角色。另外失土國恥論所造成的排外論述,呈現泰國歷史中另一揮散不去的幽靈。這也讓我們反省自身情境,許多當代面對的歷史解讀與論述,很可能都是服膺於特定政治脈絡而出現的詮釋,因而我們需要更抽絲剝繭批判性地來理解。
2019-06-17 謝艾倫
考古 陶瓷 歷史

那些年,我遇見的陶瓷還有人

陶瓷之所以是海洋考古最重要的遺物之一,除了保存度遠勝其他遺物之外,隨著技術的演進、風格的轉移,每一個時段都有代表性的器物跟窯口。藉由探究近代陶瓷器的生產、流通、與消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全球各地在捲入全球化經濟的過程中在貿易網絡的角色甚或各地文化轉變的微言大意。
2018-12-31 林浩立
太平洋 歷史 電影

太平洋未來主義:翻動歷史洪流的《追尋金星[感染]》

毛利藝術家Lisa Reihana的作品《追尋金星[感染]》是在重新思索太平洋的過去。這個「過去」早已不再只屬於島民,而是長久以來西方藝術再現、歷史記憶、殖民統治的一環。唯有透過未來主義式的超現實手法,才能將這個結構徹底翻動,讓島民的聲音身影從細縫角落中浮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