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看2012美國大選
2012的美國大選,我剛好躬逢其盛,作為一個人類學愛好者(本人是amateur的層次),又是一個對美國文化陌生的人,正好做了具有文化驚訝(直翻)的觀察。美國大選最受矚目的重頭戲當屬三次辯論,而恰巧今年這三次辯論,都不只讓美國人「更了解?」他們的候選人,更重要的都順便捧紅了其他明星,從芝麻街的「大鳥」到新出現的集合詞明星「文件夾」,一直到最後一回合的「馬和刺刀」。
說來有點話長,第一次辯論會,主要談內政,共和黨的候選人Romney為了表達他改善預算赤字的決心,直接點名當天辯論會主持人Jim Lehrer所屬的「公共電視台」(PBS)。 Romney對著主持人Jim Lehrer說 「抱歉歐,Jim, 我要砍PBS的補助,其實我喜歡PBS, 我喜歡大鳥,我也蠻喜歡你的。」(“I’m sorry Jim. I’m gonna stop the subsidy to PBS. I’m gonna stop other things. I like PBS, I like Big Bird, I actually like you too.”) 這時候我覺得米國的右派其實還蠻直接的,不像敝國的威權遺續,還蠻會裝假仙的。
本來歐巴馬這次辯論表現平平,不,應該說出奇的差。平常看起來老態龍鍾的Romney突然紅光滿面起來,而且還出現各種辯論手勢(從來不知道他還可以這麼生動!)。第二天各大媒體突然稱讚起Romney辯論生動,甚至連哈佛甘迺迪學院的辯論專家都在分析Romney的辯論技巧如何贏過Obama,他如何用手勢和觀眾連結………。民主黨員開始罵總統,怎麼像個木頭人一樣?不會反擊嗎?怎麼不提47%來讓他難堪?[i] Denver大學(辯論所在地)海拔太高嗎?(缺氧?)總統以為他在大學上課聽學生問問題嗎?不贊成還點頭幹嘛!歐巴馬這次大負所望。(歐巴馬後來在一慈善募款餐會上挖苦Romney說,第一場辯論是因為他(無聊到)差點睡著了。)
但是另一波浪潮卻在網路上翻湧,那就是芝麻街Big Bird的個人秀:Big Bird命運何去何從?Big Bird 要失業了嗎?如果Romney當選,Big Bird會被烤來吃掉! Big Bird得另找工作了,Big Bird要排隊領失業救濟金了(新聞連結)。
Big Bird雖然有被Romney做掉之餘,卻拯救了歐巴馬。歐巴馬第二天出現在支持者前面時,好像睡得比較飽了,把Big Bird搬出來救援:「某人終於要對付Big Bird了。我不知道Big Bird需要為國家的赤字負責」,「Elmo也要小心了」。
民主黨的策士們只好自我安慰說,放心好了,雖然第一回合算他贏,但是Big Bird不會放過他的,會繼續糾纏他到……(怎樣?啄得滿身傷嗎?還是把他打趴在地?)。歐巴馬陣營把Big Bird搬上選舉廣告,大打Wall Street vs. Sesame Street的對比,結果被芝麻街抗議。最後芝麻街的執行副總出來講話了,不管砍不砍PBS,芝麻街都不受影響。因為芝麻街拿到的國家補助其實非常少,他們可以靠自己募款和賣周邊產品賺錢。言下之意,兩邊都表錯情。長年以來共和黨都揚言要砍PBS,但是民主黨都找芝麻街的布偶們出來擋。Romney先提Big Bird本來是要先封民主黨的嘴的,但是適得其反,給民主黨又再做一次文章。
「總統,加油阿!」好不容易熬到第二次辯論來了。這次在紐約州的Hempstead市政廳,由蓋洛普民調選出紐約地區尚未決定選票的八十二位選民(就是所謂的中間選民)來對候選人提問。這次歐巴馬倒好像活過來了,整場言詞犀利, 連坐不敢坐穩,隨時要起身辯護的模樣,而且「總統發威了」,幾次毫不客氣主動攻擊Romney。有趣的是,這次辯論又造就了另一個明星,還是個集合名詞“binders full of women”。一位女性選民問了候選人如何改善婦女收入不平等的問題(只有男性的72%)。歐巴馬的回答很棒,他回憶了他的母親和祖母的就業經驗,他自己簽了一個薪資平等的法案,而且最重要的是,現在很多女性其實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此這不只是女性的議題「也是家庭的議題,也是中產階級的議題」Bravo!
但是輪到這位共和黨前麻州州長時,大家猶如坐了時光機,回到了「從前從前….」。他說了一個「故事」。大意是說,他剛當麻州州長時,州政府要找人,結果應徵的都是一些男性,「我就對我的夥伴們說,怎麼都是男性,他們回我『就是這些了』。」「我們不能找到同樣條件的女性嗎?」「我們就很努力地出去找合適的女性」(好像出去找白雪公主?)「我去了一些婦女團體那裡請他們幫忙找,他們就bring us whole binders full of women.」Romney這段「古怪」的故事,不但後來幫他在古怪的The New Yorker贏得1912年度人物(和2012的年度人物歐巴馬較勁),而binders full of women也立刻在網路爆紅。怎麼了?也許他要說binders full of women’s résumé 但是說溜嘴通常也顯露內心的真實想法,「裝滿婦女的文件夾」,女性的物化意象立刻激怒了不少婦女選民,網路上的Kuso版狂飆,最有趣的莫過於和兩位Clintons相關的binders。後來甚至證明這段根本是他編的「傳說」(沒這回事)。
好不容易歐巴馬扳回一城,民主黨人歡呼著「總統回來了」 。「對!他就是越挫越勇」。奇怪的是,自從歐巴馬醒了之後,Romney就突然回復到以前那個走路生硬、表情刻板的政治人物的模樣。不是同一個人嗎?讓我不得不大嘆我們對人的印象完全是現場場景互動的產物,政治表演有如一場雙人舞!
過了兩天我去聽了哈佛有名的運動健將Timothy Patrick McCarthy談選舉,由於他是歐巴馬的LGBT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community) Leadership Council的發起者,和民主黨過從甚密,大家其實是來聽內幕的。講者侃侃而談,「為什麼Romney不斷地要提中國,因為他只懂賺錢」, 「越戰以前的戰爭,共和黨都能將他轉為黨的政治資產,但是後面幾場戰爭的失敗和深陷泥悼,都讓共和黨很難從戰爭獲利。」「美國人理解到美國不再能以霸主的地位面對世界,所以歐巴馬代表的是這種協商者的角色 。」最後這位仁兄提了一個在檯面上聽不到的說法。有聽眾問到為什麼總統在第一次辯論時,如此被動。這位老兄說,因為他是非裔總統,他必須在第一次表現出不具有攻擊性,這是大眾的期待,一直到同黨希望他更具有攻擊性,他才能這麼做。聽眾似乎也接受了這個說法,這個只有他們本國人才能理解的「默契」。他又說,他們兩個的政治表演就像「雙人舞」一樣。換言之,他們都理解到另一層次的默契:我可以怎麼說,你又怎麼說,然後我可以再進一城,然後你今天灰頭土臉……..。
我在看辯論會時也想到「雙人舞」,但是他看到的卻比我還多,因為他是「米國人」。這讓我想到,每個矛盾組在某一種文化裡,都有一個更大層面的默契在主導他們的互動,同樣都是衝突、張力、競爭,但是每個文化有他的雙人舞code,就算你要「革命」,你要「改變」,也得向某些code協商,在一種可接受的符碼氛圍裡攻城掠地。而這個文化符碼只有當地人才拿捏得出來。
我們的媒體在每次美國大選後都要重複講解一遍美國選制的特殊性,說真的,我從來沒有仔細聽,一直到身臨其境才瞭。講白點就是以州為單位計票,每州的代表人再以每州投票結果去投出總統。但是因為每一州的人口數不同,因此代表的點數不同。像佛州、加州這些大州當然點數就比 麻州這種小州多很多點。因此弔詭的是只要在大州贏一票就可在聯邦的層次多出好多點。也會有小布希在2000年其實總票數沒贏,卻在最後得到較多electoral votes而選贏的情況。這次歐巴馬在總票數popular votes贏得不多,但是electoral votes贏很多。台灣有不少網站也在討論這個投票制度,各種優缺點都有被提出來討論。最重要的是:「維持聯邦精神」,因為是州自治,所以你在這州你就得聽這州的結果,而不是所謂的「間接」選舉。這個基本憲法精神的維持當然很令人敬畏,尤其是以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誰不想「眾望所歸」囊闊多數選票的總統呢,氣勢上也可以嚇一下人,但是回歸憲法才是王道。
作為一個長期沉浸在地方的研究者,這個制度倒是引起了我一些興趣,我查了各家媒體,幾乎沒有被討論的「選民的主觀感受」倒是我很有興趣知道的。作為一個投票者、一位州民,他的主觀感受是什麼呢?一位麻州當地居民說,他第一次有投票權時,想到自己這一票是神聖的一票,興高采烈地去投票,但是當他獲知麻州在總統選舉長期以來都是傾民主黨,所以他這一票似乎沒有什麼特別重要時,他就沒有這麼興奮了,這位選民還說麻州幾乎一面倒。我後來查了一下麻州60.7%還好阿,可是長久以來的穩定傾向讓他有這樣的錯覺。當然也有可能不少「安心」的傾民主黨選民,或是沒有雄心扭轉頹勢的傾共和黨選民沒有出來投,所以有時候總票數並非那麼值得信任。換言之,如果你住在長期顏色鮮明的州,確實沒有什麼熱情去投票。
這讓我想到和台灣稍做比較,而景象幾乎截然不同。在台灣,選舉一到,每個周圍的鄰居、同事、親戚朋友都成了你的targets。投票前3週(有人是4週,視病情而定),全身細胞開始動員。台灣的政黨也深知這個最後衝刺效應,各種造勢場合,催動的就是你的動員力、感情、臉皮增厚術,讓你在最後一刻豁出去了,平常看到不怎麼打招呼的同事,你也厚著臉皮寫信給他。那段時間,你就像個獵人,旁邊都是潛在獵物,如果你一發動攻擊,發現對方也是獵頭族,立刻棄械而逃,不是怕他,是在這個節骨眼時間寶貴,不要浪費時間,繼續搜尋下一個 「中間選民」。造勢場合,主持人哀號地催票,「各位鄉親,今天回家以後,答應我,答應我,一人催10票,打電話或請鄰居喝茶,好不好?」「好!」我也是常常站在造勢場子的傻子,上次一位剛從美國回來站在我旁邊的另一位「傻子」說,哇,台灣的造勢這麼「棒」,米國應該來學。但是仔細想想,這種動員方式在米國無用武之地啦。因此作為一個米國人,他的「選舉政治的情感結構」(加重畫線)是很不一樣的。
首先,一位選民如果不是住在戰況激烈,兩黨不相上下的swing州(大概有10個州左右),他對於總統選舉結果,基本上已經提前在州的層次被「謀和」了一次(其實每個人在最後也都接受了州的投票結果的謀和)。不管你多麼喜歡Romney,你如果住在麻州,或是不管你多麼喜歡Obama,如果住在德州,你就認命吧,除非你搬家。然而事實又不竟然如此「絕望」,他還是可以影響其他swing州的選民,在聯邦的層次再來拼一次。問題來了,在網路不發達的時代,他們如何影響其他州的選民。我問了一位當地居民。「歐!你可以寫報紙專欄文,投書,或是開車到鄰近的New Hampshire,去找朋友,或參加助選團,或是最簡單的──捐錢。」 讓我們想像一下,在網路不發達的時代,大部分的人對選舉的影響力得跨越一個「距離」來完成。這就大大減低了隨時在生活空間裡發動戰況的可能性,其中「耳語」經常是致命關鍵。
年初台灣大選時,我就在小朋友回報的教室耳語裡聽到不少離譜的小道消息(我有小學生線民!!哈哈),「宋楚瑜是在那邊生的,所以…….」有些人打擊過去的同志毫不手軟。同樣的,我也在菜市場聽到(那天為了刺探軍情買了一堆很少煮的菜),大家在喊「日子不好過阿,怎麼投得下去阿」,有人還偷偷塞給我一包某候選人的紅包袋,空的,放心,讓你過年用的啦。那趟菜市場之旅,我都使用眼神和菜攤老闆眉來眼去,過足了日常政治的癮(其實是心驚膽跳)。眉來眼去的步驟是,首先要用言語試探,二、看著他的眼神表達是pro or con,台灣經歷過的歷史經驗,讓他的「表態」充滿著各種隱藏的表情。通常pro我這邊的比較會用眼神傳情,我的對邊的比較直接(當然,這個視時間和空間而有改變),有些較冷的,就會把眼神不經意離開示意你別談。三、如果是pro我的,我就用言語把他隱藏的意願曝光,讓他感受到曝光沒有危險,間接鼓勵他在他的空間裡繼續談這個話題,我們要的不就是這個「安全感」嗎?這些微細的歷史性的國家文化的傳情,大概只有這一國人才會瞭, 簡單的選舉結果其實隱藏太多這些「內情」阿。
不過這些招數,在米國大概全派不上用場。沒有人和你眉目傳情啦(歐巴馬第一次選總統時,非裔之間或許會有這類傳情)。在Cambrige草坪上的掛牌大部分都是Obama, Biden,反正是贏家,不怕你來砸。(當然這只是我所見,也許有更挑釁的草坪掛牌我沒有看到)。你要發動攻擊,到別州去,或是寫報紙投書。這個尺度和距離的躍升,立刻把你的熱情降溫三分。我們寫報紙總不能散撥謠言、發動耳語吧,理性論述一番,裝一下總是要的。到別州去,也是人家的貴寶地不能太囂張,也同樣是要借重說理,人家和你沒有熟到可以講「悄悄話」。因此米國選制已經決定了他的「冷」調相對於我們的「熱」氣喧囂(台語叫「燒」,喊燒的由來!),耳語和熱場子效應以及相應的情感催票術在米國沒有用武之地。
但是這個空間路徑決定的溫度效應被網際網路打破了,回到前面的Big Bird 和Binders full of women,以e速度在網路上狂飆,在這個空間裡,雖然不具名,但是耳語謠言較少,倒是挖苦諷刺葷素不拘。於是歐巴馬和Romney的大戰,在網路上拼得更起勁。除了大鳥和文件夾被逮到大作文章(應該是大作圖片)之外,歐巴馬陣營大量使用了網路工具來縮短空間差造成的「冷」。在swing州的選民享受了VIP,客製化的待遇。透過你的網路使用習慣或電話聊天,得知你的嗜好、你在意什麼,然後客製化對你的「待遇」。據說外州的助選團功效不大,本州鄰居說服性較高,你的FB立刻有同州鄰居來和你情理法攻勢。這一套其實已經被商業團體用過,先偵測你的偏好,再推主打「你」的廣告(你如果搜尋過「育嬰須知」,立刻就來賣尿片了)。用在選戰上正好彌補了這個空間感決定的冷,然而這個小空間的攻勢由於是由選戰成員操盤,無論如何比不上我們的菜市場那麼生動。
外州人,能夠做什麼呢?好好把握辯論會上的花邊和語料,在網路上盡情發揮吧!這也是為什麼,第三次辯論還沒開打,大家已經在等待新的做菜材料了。利用網路跨越州的層次,好好伺候對方候選人。由於他的匿名性,創作起來的溫度和當年的報紙,當然不可同日可語。但是他的創作材料和做菜方式,基本上是以聯邦的層次在進行讀者想像的,不管是大鳥或文件夾或後來的馬和刺刀,是以聯邦層次的語氣和語彙來創作的, 裡面蘊含了只有他們懂的歷史與空間的知識,以致於我這個外國人看得有些屋颯颯。每個社會有他特殊的結構,每個結構銜接處所提供的空間都是文化的創生之地,經歷時間的發酵和沈澱,創造出每個地方不同的文化特質,而且是他們自己人才懂的文化符碼。
米國聯邦制所決定的選制,造就了他們特殊的選舉文化、溫度和情感與認知結構,就像台灣的選制和歷史造就了我們自己的。這讓我想起歐盟近日的危機,由於事涉希臘,早年在希臘從事研究的人類學家Herzfeld教授當然很有話說。他或許代表在這個看起來只有政治經濟學家置喙的場合裏,人類學家的意見。他大抵是說歐盟行政組織的人員並非由選舉產生(怎麼選?大麻煩),因此貪汙嚴重。更重要的是這個組織(幾乎要邁向準聯邦組織了)起因於經濟動力,根本沒有考慮文化因素,因此一有事情,大家在互不認識的情況下,盡情發揮文化刻板印象找替罪羔羊,就像德國總理怪希臘人懶這種修辭。選舉制度長期磨塑的文化和歷史造就的情感結構,在一個群體的維繫裏佔有這麼重要的角色,並非單一的經濟動因的「整合」可以概括解決。歐盟如此,台灣和香港、中國的關係也值得我們深思。
後記:本文作者是歐巴馬粉,所以論述語氣上有偏頗之處,敬請包涵。本文的編輯和諸多爆笑料由Malaita提供,多謝。
[i]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什麼是47%的梗:Romney在一個募款會上說,美國有47%的人都不繳稅,而這些人都等著選歐巴馬,後來被仔細分析,那些不繳稅的受益者多的是有錢人,包括他自己。(新聞連結)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秀幸 人類學家看2012美國大選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3858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挖,女兒和我一起欣賞Malaita阿姨的超級編輯功力,連我都好期待看到最後編輯後的成品。多謝啦!Oh, you may forget to put my name on it as author. Thanks.
好奇怪,連續兩週我編輯時都有選作者名,預覽也看到,浮出水面時卻跑掉了
已經修訂,有機草莓拍謝啦
昧啦!這樣我可以自己回應,衝第一個人氣啦。
顯然有機草莓是芭樂選舉專家,寫過3篇選舉文
什麼時候寫韓國大選阿?
(要不要申請一個國科會計畫好了,呵呵)
算了,我每寫必槓孤,有史以來只上過一次「榜」,和「加薪」或「補助金」(端看你內心真正的想法而定)無緣啦。
我也要加入各國大選國科會計畫!我可以提供印尼的與美國的!這篇政治選圖都選得很讚!讓我來補充一下:
http://bindersfullofwomen.com/ 這網頁是做的很不錯的project,第一個超好笑!
我日前自己也有三篇記載美國大選初選一連串的共和黨瘋狂言論:
http://blog.roodo.com/mysophobia/archives/21118146.html,搬了五個獎給他們。
還有一篇雅加達省長大選的(含歐巴馬搞笑圖):
http://blog.roodo.com/mysophobia/archives/21103610.html
這篇的圖都是Malaita找的,你們功力相當,可以互相切磋。芭樂的表現,缺圖不可。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