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古發冷部落的明日葉物語

2017-09-04
回應 0
作者:

我要趁著日出的時候寫這個故事,因為故事的主角「明日葉」這樣的名號似乎一直指著未來,顧名思義,乃所謂「明天才看得到的葉子」嗎?如果明天才看到,我今天就採不到,到了明天,我也是要等明日,這種植物的名字蒙上一層夢幻的身世,一直處於未來,因此有了一種科幻的迷樣上身。

圖:古發冷(台東縣達仁鄉新化村)下山趕集必須經過的大武村。

我今天要講的故事,是我風聞已久的古發冷村長告訴我的,古發冷在排灣語是充滿濃厚醃肉培根味道的地方,海拔有七百公尺之譜,據守著大武鄉大武村沿海與查察雅頓溪河谷,乃是排灣族東南部一個重要的古聚落,依照排灣族人張金生博士2005年的碩士論文《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研究》,古發冷其實是今名為達仁鄉新化村的前身,這個村誕生於 1945 (民國34 )年台灣光復時的遷村政策,因此「廢社建村,因襲著日治時代以Tjukakuliai (就卡固來)之地為核心,聯合臨近之Tuavangas(就發納斯) Chivavau(奇發發奧)、 Kaquvuliang(卡估布蘭)、 Tinuqulie(地努固樂)、 Pulingate(布利納德) Malulalieng (馬路拉令)以及Pinatsajang (比納查央)等七個部落建立「紹家村」,使之成為光復初期達仁鄉人口最多的村落。」張金生認為「在新化之地成「村」的初期,因不再受日本政府類似限制居住的規則,加上現住地之人是遭日軍攻佔原住地Kuvaleng (姑仔崙)時迫使分離而來,原來此地並非是Kuvaleng (姑仔崙)人的土地領域,所以老人家不會眷戀,而村民在沒有外力的心理包袱後,對自己的未來展開自由意識的抉擇,各部落掀起移民搬家的熱潮,遂於1950(民國39)年從紹家村分離成立「新化村」。  

圖:引自張金生博士2005年的碩士論文《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研究》
圖:引自張金生博士2005年的碩士論文《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研究》

總之,古發冷舊社的身世更是如謎一般,更由於子孫遷居四處,使得古發冷的神秘面紗難以得透。我為了研究古發冷舊社遺址以及新化的產業,一直找不到連接的方式,之前聽說部落有人經營古發冷舊社的生態旅遊,也有村人經營許多特別的農產業,在田野半年期間一直得不到機會接觸,昨天在大武民族街上的一間很低調的咖啡裡巧遇風聞許久的村長,我請他喝一杯咖啡,在這杯咖啡的時間中,他跟我說了他幾十年來屢屢失敗,屢屢站起的產業發展個人史。其中村長告訴了我這個故事曰「明日葉」,我今早跟著日出一起醒來的時候,感覺一陣發冷,因此動筆轉述這個古發冷社與明日葉遭遇的故事。正如前言所提,明日葉只有明日,今日不可得,科幻又神話,而古發冷村長說的這個故事,幾乎,完完全全地表達了明日葉在古發冷的科幻又夢幻地顯身與消失的過程。

話說民國八十年左右,村長還是個四十歲不到的創業青年,因為古發冷部落其實是偏遠中的偏遠原住民部落,靠海的大武村民還有南迴公路可用,古發冷還需從半個小時方外的山間下山趕集,光是運輸成本就多了兩成,村長自幼在山上種香茅種香菇著實掙過一些錢,可能是因為相對地資源少,古發冷村民人人都有一種堅毅與結實,果決與吃苦,輾轉多年,村長在大武公車站已經是個店鋪的老闆,做生意有一套,又是村民信任的有為青年,開著店舖也收著原物料,以一個區域盤商的架勢,帶著村人逐貨於這個南迴公路上必經的公車轉運站,在南迴火車尚未通車的年代裡,生意興榮。儘管如此,一股股全球化的風暴其實早已被村長嗅得。因此村長汲汲營營地尋找新的物產做為多角經營以分散風險的未來之路。香茅及香菇都漸漸式微的時候,村長竟然花掉許多積蓄到南投名間做一個制茶學徒,三年有成就回來把香茅地變成了九甲的茶園,古發冷這個聚落顧名思義有茶的環境,我來不及問村長這九甲茶園有沒有賺錢,村長插入了這個明日葉來找他的故事。

圖:大武曾經是南迴公路上國光客運的轉運休息站,
也是南迴物產的出口中心,但因為南迴鐵路的通車而逐漸沒落。
這個轉運站週遭曾經有電影院、飯店及展售場,但都已蕭條閒置。

原來國光客運旅客在大武站休息的時候,來了一位日本客人,村長世故地招待日本客人喝茶,日本人山崎先生聞茶喝茶,須臾就很專業地說這個茶哪裡來的,村長當時驕傲地說是他種植培製的,幾句行話竟然就讓兩人打開心房,日本人從袋子裡掏出幾顆明日葉種籽說:「你可以幫我種植這個並且製茶嗎?」兩人比手畫腳說一個月後要試喝?這個種子到底是什麼?日本人說「Ashidaba」 漢字寫出來為「明日葉」,村長說「hi」然後兩人互留通訊的BBCall,村長就丈二金剛般地開始預苗種植,一周內長發出如芹菜大小的綠色植物,有芹菜的味道但是白色乳脂豐厚,焠鍊後有金黃色的陽光味道,果然如名目之日,為明日葉。村長才發現這是他最近風聞有祂的植物,阿里山南投或者金峰鄉已經有人栽種,但產業屬性尚不清楚。日本山崎先生竟然要他製成茶又預計要訂貨一頓送到花蓮港出口到日本。

村長以他製茶的設備及經驗,研發明日葉茶,畢盡明日葉這種草本的植物多汁嬌嫩,如何乾燥成茶,著實難辦。還好他有乾燥機器可以克服發霉的危險,但是用一般茶葉製程所做的明日葉茶就是苦澀,傷腦筋多日,他才偶然發現明日葉的植物細胞如果受傷會產生一種保護膜,乃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措施,之所以乾澀乃是因為乾燥的過程明日葉的精華汁液流失,因此村長像一位生化科學家一般,研發不使精華汁液流失也不會發霉發酵的技術,在古發冷偏遠的山上,十一月的寒風,村長在茶廠對付著這明日才會得見的明日葉,到底他明日會不會有未來,然後完成山崎先生一噸的訂單以賺取每公斤九百元的亮眼業務。

輾轉嘗試之間,他發覺製茶的殺青技術可以讓明日葉的傷口表面先行乾燥,鎖住汁液,然後再慢慢脫水日曬,因此可以保存風味與精華,成為一個日本人時尚的養顏健康聖品。須臾幾日,村長邀約山崎先生試喝,果然讓這位業主大大喝采了一番,一個月後村長也匯集到了山崎先生所需的量送到花蓮港交貨,幾乎賺進了又一桶金。

自此,明日葉成為一個人人爭寵的高經濟作物橫行於南迴之間,但是有人開始跟村長競爭了,甚至杯葛村長在南迴區域的收購,有一股勢力甚至自己收購明日葉株自己乾燥,但是村長不疾不徐,果然等到競爭者被山崎先生退貨才來求他。村長很有智慧的運籌帷幄,掌握了這個產業,但是後來村長說:「卻如曇花一現!」為何呢?有待下回分解。

根據維基百科目前記載:明日葉(學名:Angelica keiskei)原產地位於日本的八丈島,屬於繖形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又名咸草、長壽草、明日草。其名稱由來乃是因為今日葉子如果把葉子摘了,明天又長出葉子。
明日葉屬芹科植物,原產地為日本八丈島,相傳是秦始皇派徐福等一批人尋找的「長生不老藥」,
據說也是日本天皇養生秘方,在日本較被接受,並被引進台灣推廣。
在日本,火山爆發後,最先長出的植物就是明日葉,因具旺盛生命力而引起注目。
引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明日叶,圖片也引自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6/Angelica_keiskei_leaves.jpg

總之,明日葉的未來一直在明日,所以就是這麼曇花一現,果如其名,科幻又夢幻,故事說到這裡,大概許多讀者也原本不識此物,是爲神話「明日葉物語」為誌,探討南迴產業的歷史與未來之契機。
(本寫作為南迴線讓阿讓創意無限邀請,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委辦。)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羅永清 古發冷部落的明日葉物語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611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