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褪色的田野故事
《田野的技藝》再版序
《田野的技藝》探討田野工作與自我、研究之間的交織,11位作者分別來自人類學、社會學領域。原於2006年出版,2019年重出江湖,作者群已經「長大」,但田野故事隨著時空變化仍不褪色。原先故事中的人物後來怎麼了?一齒年後重新檢視,這本書在台灣社會科學普及書寫潮流中,其實是芭樂人類學與巷仔口社會學的前浪哩!以下是兩位主編為再版書寫的序文。
什麼是「田野工作」?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做的田野有什麼不同?十多年前,一群學界菜鳥決定以講故事的方式來面對自己,檢視研究的歷程,勇敢地把犯錯、掙扎、焦慮、喜悅與領悟,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書寫出來。我們認為台灣需要這樣的一本書,相較於翻譯國外的田野讀本,台灣學者的經驗以及田野背景更能引起讀者共鳴。
二OO六年二月,《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問世。
攤開台灣社會科學的研究入門或研究方法課程大綱,這些年來,《田野的技藝》幾乎是指定閱讀或參考閱讀書目的基本元素了。許多老師反映,書中的田野故事與議題,往往引發課堂上的熱烈討論;這本書也廣泛為橫跨許多學科的博碩士論文以及一般學術論文引用。台大人類系林開世教授指出,這本書「是國內目前對於人類學式田野工作過程中,研究者的經驗與民族誌知識建構之間的關係,提供最全面與最多樣的反省與檢討的作品」。
十多年前我們催生這本書的初衷不但落實,而且歷久彌新,好的故事經得起時間考驗。
這本書並不只預設為課堂使用,而是希望能作為社會科學普及來閱讀。我們在導論一開始就說:「如果你不是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生,也不打算跨進這個領域,只要你對了解異文化有興趣,對了解研究者到底在做什麼感到好奇,這本書還是很有趣。」全書從導論到每則故事,都「講白話」。
《田野的技藝》出版後約一年,謝國雄教授主編的《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也面世,這兩本書經常被相提並論。《田野的技藝》以探討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或社會學的質化訪談為主,作者群為在大學教書的年輕老師,《以身為度》則專注於社會學的訪談田野工作,呈現謝國雄教授與一群研究生的課程紀錄。不過兩本書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相對而言較為系統理論化,而《田野的技藝》把篇幅留在說故事,有意識地克制引述理論的學術習慣。即使觸及許多田野研究的重要課題與面向,每個作者以個人敘事風格與讀者建立連結,而非全書統一口徑。這或許反映了師生團隊與同儕組合的差異,也可能是對閱讀對象的不同設定而致。
過去幾年,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有一門大三的必修課「社會調查」,是好幾位老師分別帶著五到七位同學,進行高雄市旗津或哈瑪星的調查。在這一年實作經驗過程裡頭,不管是歷史材料的爬梳、面對面的質性訪談,或者量化的問卷調查,都有非常多的不確定因素,外在的社會會變化、調查的對象會變化,調查者自己本身也會在這個過程接受洗禮而變化,所以經常是計畫跟不上變化,變化跟不上受訪者的一句話。在此情況下,老師學生都必須調整步伐來應對新局面,例如原本要做「漁民走私的調查」,後來卻變成了「社會如何論述過漁」。這些調查經驗,彰顯了田野過程的變化多端,我們經常必須走進意外旅程,本書非結構化的寫作風格,也恰恰表現了田野過程的多樣面貌,讓這個技藝呈現複雜多元的可能。
重讀第一版的導論,裡面提及出版這樣的一本書可能冒著被批評「不學術」的風險,現在讀起來,不禁莞爾。的確,《田野的技藝》開了風氣之先,當時多數作者們還在助理教授、助研究員層級,大家以熱情投入寫書計畫時,還真有點擔心被批評為不務正業。幸好此書出版之後頗受好評(雖然還是有一篇書評批評此書學術理論深度不足),但在教室與學生群中獲得的迴響,讓大家受到莫大鼓舞。合作過程中建立的革命情感,除了讓我們繼續進行第二本「非常」學術書籍的寫作:《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更促成多位人類學成員共同在2009年創辦了「芭樂人類學」部落格,帶領了台灣社會科學共筆部落格的潮流,間接促成2013年「巷仔口社會學」的成立。台灣至今已有多個學科共筆部落格活躍,而《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一、二)等更結集出版成書。現在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參與社會科普寫作已經受到肯認,最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也開始出版學術普及類叢書,由該所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的《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亦從自身田野故事介紹人類學重要概念。追溯起來,《田野的技藝》可說是過去十多年來的新一波普及書寫浪頭的先鋒。
《田野的技藝》中講述的故事,在一齒年後的今日讀來,一點都不過時,它涉及田野工作最核心的幾個課題,故事依舊感人,想要更深入對照田野與知識建構的讀者,不妨將故事搭配每位研究者的學術論文閱讀。我們很謝謝巨流出版社陳巨擘主編當年的慧眼,以及沈主編的成全,同意左岸出版社改版重出這本書。我們大致保留原來文字與全書結構,包括兩位主編的幾段賦格曲對話。此外有些作者也添上後記,敘述自己研究的轉變,以及讀者們最想知道的、故事中角色的後續發展。隨著近年台灣社會的劇烈轉變,以及新生代研究者、研究課題的浮現,加上國際學術思潮的影響,田野工作也面臨了不同的挑戰。《田野的技藝》重出江湖之際,我們也策畫了第二輯姊妹作——《辶反田野》(預定2019年二月出版),邀請讀者們兩本田野故事對照閱讀,一起琢磨田野的技藝。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郭佩宜、王宏仁 不褪色的田野故事:《田野的技藝》再版序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695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不只是內容再版,連封面設計美學也進步一大階! 好漂釀!
感謝一樓讀者。整個全新改版,內容版面也都煥然一新哩!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