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照護

2024-08-05 林開世
不確定性 意象 照護 生命

事實開始動搖的時刻:沉入《生命之側》之中

上週,芭樂人類學刊出吳易澄老師為《生命之側》(Life beside Itself)所寫的導讀,為此書在生命治理、原住民健康照護、批判性醫療人類學,乃至民族誌寫作風格上,都做了詳盡的介紹。這一週,芭樂人類學接力刊出林開世老師為《生命之側》撰寫的推薦文,詩意且生動地傳達出這本民族誌的獨特性:開啟了一種容許遲疑與不確定性的人類學傾聽方式,帶我們聆聽因紐特人幽晦的聲音,關注事實開始動搖,事物與自我變得失常,生命溢出生命之外的時刻。除了挑戰了習以為常的社會醫療思維,更讓我們思考生與死、可知與不可知、意義與圖像,以及關懷世界的不同方式。
2024-07-29 吳易澄
治理 健康 照護

《生命之側》導讀:活著的殘酷

《生命之側》(Life Beside Itself: Imagining Care in the Canadian Arctic)成書於二○一四年,是作者麗莎.史蒂文森博士論文所改寫的作品,針對加拿大政府對原住民的健康治理政策的批判反省。書所挑戰的,是當今在一種科學理性下所定義的「生命」,並且對當代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治理性」(governmentality)提出批判。雖然中文版距離原書出版已有十年,但對當今原住民健康照護仍是相當即時的提醒。本書所凝視的對象是「照護」(care),但其所謂的照護,並非當代醫療中的照護行為,也不一定是那種存乎於傳統社會的特殊照護方法。透過「意象」(image),透過因紐特人的命名哲學、對時間的特殊感受,透過歌謠等等,來回答所謂「生命是什麼」。今天,吳易澄老師為我們來作一次《生命之側》的導讀。當被治理的人如何「配合」治理的政策,人們對生命也各有其特殊的邏輯。因此生命治理本身也可能會與地方文化產生衝突,更進一步說,以善意包裝的治理本身也可能是一種暴力。
2021-12-08 bricoleur
運動 防護 照護

運動防護員──一份需要關懷與愛的工作

在「翻滾吧!男人」紀錄片中,有一個高高的身影,電影一開始就出現,念了調皮的黃克強一下。2016年里約奧運的前一個月,李智凱練習時受傷。鏡頭拍到他從計程車裡鑽出來,拄著拐杖走進醫院。此時第一個下車為他撐傘的,就是這位看起來很和氣的大哥。智凱開刀時他在手術房外守候。復健時他也在病房裡。他陪著阿信教練與智凱前往里約奧運。我們注意到掌鏡的導演、調皮的克強、沉默的智凱、鐵血的教練,但是卻常常忘記他的名字──他的名字真的有出現在影片中嗎?Bricoleur老師在今年8/14,趁著奧運團隊運動防護員王瑞翔返國隔離時,在線上所做的採訪,讓我們認識這位細心與專業的幕後英雄。
2021-03-08 李梅君
COVID-19 科技 照護

『這樣也很好』:照護與科技防疫的共舞

「歡迎來到台灣。」「此連結為您的旅客居家檢疫申報憑證。」台灣疫情指揮中心的一個簡訊,除了防疫,也充滿關懷與照護的人與科技的協作的開始。自從 Covid-19 全球大流行開始,數位遠距成為許多國家日常生活的新常態,以「零接觸、零病毒」(contact free, virus free) 的方式中介著人與人的社交互動。研究數位的人類學家李梅君博士,分享她們一家人貓五口從美國舉家搬回台灣的經驗,從STS及照護交織的角度,塌解在關心數位人權的同時,如何看把照護的關係放回看似冷冰冰的科技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