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2-08-01 林開世
西方特殊論 人類演化史

西方真的特殊嗎?一個人類學的觀點

西方文明如何如何在短短兩三百年內取得全球性的霸權地位,在近代學術思潮中始終是個重要的辯論主題。從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到近年來的《槍砲、病菌與鋼鐵》、《西方憑什麼》、《大分流》,都是回答這個「為什麼是西方」問題的著名作品。今天的芭樂人類學,刊出林開世老師為這個領域的新作《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一書所寫的導讀。此書由任教於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系的約瑟夫.亨里奇(Joseph Henrich)教授所著。讓我們跟著學養豐富的林老師一起了解:從人類學的觀點,會如何解讀這本綜觀數萬年人類演化歷史、論證風格明確大膽,且跨越不同知識基礎的巨觀著作。
2022-07-25 彭仁郁
書評 檔案 威權

《他們說我是間諜》書評:最愛的人傷我最深?監控檔案中人類學家的間諜分身

如果你得知國家檔案局收藏著關於你的監控檔案,裡面布滿威權統治時期特務和線民為你量身訂製的觀察紀錄,你是否會有勇氣申請閱覽,一窺當年壓迫體制形塑的「你」的樣子?是否會追問曾經有哪些人,在什麼情況下,基於何種理由,選擇與政權合作,做出不利於你的證詞,操弄關於你這個人的「真相」?
2022-07-18 蔡書瑋
地景研究 人文地理 日常生活

誰的「日常」? 誰的「地景」? 小談東亞城市文化地景

在臺灣的一些負面新聞報導中,我們常會看到網/鄉/酸民在底下回覆: 「台灣最美的風景」、「三寶日常」、「8+9日常」、「暖市日常」、「南部日常」、「天龍國日常」等反諷字句,這些充滿本質主義的論調簡化了不同的人、地方、生活、文化價值,聽起來酸溜溜又惹人厭。不過這些評價也提醒著我們,即使身處臺灣,多數的我們也已察覺到身邊有許多不同的「日常」。從考察日常生活與地方文化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個不壞的起頭。這篇文章想和芭樂讀者們聊聊有關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景」(landscape),以及如何從地景研究中探索「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
2022-07-11 趙恩潔
波多黎各 性別 都市民族誌

受苦的性別們與性暴力循環:一個抵抗壓迫,同時自我毀滅的內城故事

《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深入研究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紐約東哈林區波多黎各移民的生存處境,呈現在紐約內城波多黎各移民在貧窮與種族隔離下,所遭受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多重排除。和其他已中譯問世的內城民族誌相比,本書更著力描述邊緣女性的視角、個人受苦的性別化與性暴力循環,以及男子氣概、後殖民父權及厭女的深層心靈結構。趙恩潔老師在這一篇導讀中,特別從性與性別的角度切入,令讀者直視底層社會與厭女文化纏結的棘手議題。
2022-07-04 印地狗
巴基斯坦 民族音樂 流行音樂 情歌

當芭樂遇上可樂(一):一百種唱出愛的方式

上週末金曲獎揭曉,不知道各位芭樂讀者是否在週末也懸著心,期待聽到自己的愛團得獎呢?今天的芭樂人類學,特別邀請專長巴基斯坦音樂,個性活潑可愛的民族音樂學博士印地狗,為我們介紹巴基斯坦「最厲害、最受廣大聽眾關注、最揚名國際」的音樂演奏節目《可樂錄音室》(Coke Studio Pakistan)。這個標榜跨界融合的音樂節目,開播後持續至今,爆發充沛的創作能量,令無數觀眾感動、落淚、嘆服、敬佩,可以說巴基斯坦音樂產業極具生命力的「活的典藏」。讓我們隨著民族音樂學專家,一起聽聽這個充分展現流行脈動、伊斯蘭奉唱、民間蘇非詩歌、南亞地方文化,如煉金術般冶煉不同元素,融變出聽眾前所未有視聽感受的巴基斯坦國民音樂節目!
2022-06-28 許嘉麟
早餐 早餐店 飲食人類學

早晨與早餐店共舞的姿態

早餐店可說是台灣最為尋常的文化風景了。各位芭樂讀者們,可知道「一早醒來前往隨處可見的早餐店,購買一份熱騰騰的蛋餅、蘿蔔糕、漢堡或三明治,搭配一杯大冰奶」,對於居住在國外的台灣人而言,是多麼值得思念的深深鄉愁嗎?今天芭樂人類學將由飲食文化地理學家許嘉麟博士,從一樁在中國大陸商務旅館的早餐吧文化之衝擊開始,跟我們分享她在台灣的西式早餐店日常田野初步觀察。你將會發現,原來平凡無奇且隨處可見的早餐店,居然凝結著不同的時空速度與食物配置。
2022-06-20 男版小松菜奈
菸草 展覽 氣味

菸草的「文藝復興」:一段再發現的時空旅程

眾所皆知,吸菸「有害健康」,難道菸草真是一無可取嗎?菸草實際上一直都在人類學研究中,扮演相當的角色。2022年,台灣也掀起了一波以菸草為主題的展覽。且讓男版小松菜奈老師帶著大家一起看看菸草在人類社會中的各種面貌。
2022-06-13 何撒娜
胡台麗 台灣人類學家

她那閃閃發亮的背影:紀念胡台麗老師(1950.3.11-2022.5.7)

2022年五月七日,胡台麗老師離開了我們。胡老師是重要的人類學家、作家、紀錄片導演與製作人、臺灣民族誌影展創辦者;她的積極、熱情、溫暖、勤奮、行動力,深深影響了每一位認識她的人,也深深影響了台灣社會。在臉書的胡台麗教授紀念專頁上,每篇來自朋友、同事、晚輩、族人、學生、藝文界的懷念文字,都讓我們看到胡老師勤懇真摯的風範。

《永遠的田野──胡台麗追思紀念會》將於6月14日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四A館下午2點舉行。並於中研院民族所臉書專頁直播。在追思會前夕,芭樂人類學謹刊出現任教於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何撒娜老師的紀念文字。
2022-06-06 蕭鄉唯
共學共作 社會實踐 農事曆

讓我們一起掉入「陷阱」:niamen a quma──排灣族農事曆

月曆可以是陷阱嗎?這週的芭樂人類學,由蕭鄉唯老師為大家介紹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與啦里吧文化健康站如何共同執行「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計畫」,並在面臨經費缺乏、人力不足、長者年邁、青年外流、田地即將被回收等種種挑戰之下,試圖經由設計「niamen a quma──排灣族農事曆」,延續多方共學共作的親密關係。憑藉藝術人類學的思維設計而成的農事曆,期盼透過閱讀與使用,觸發並捕捉更多參與者的好奇與興趣,使讀者宛如掉入陷阱,促使共學共作精神隨著農事曆的發行擴散,延伸到大竹高溪流域以外的家戶。以Alfred Gell的話來說,農事曆承載了多方互動的動能,具有引發實踐的能力,並將啟動嶄新的共學共作形式。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生動又曲折的「陷阱」設計歷程!
2022-05-31 羅永清
衣索比亞 社會企業

衣索比亞記事:憶2019年世界社會企業論壇

世界社會企業論壇在英國及英國文化協會的倡議以來已經是十多個年頭了,2019年大會在東非的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我第一次參加這個論壇,算是亂入,跟著台灣幾位社會企業的重要推手來參加,由於我對於台灣的幾個原住民「社會企業」的長年觀察,似乎我還是有參考點來考察比較國外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實踐方式。
2022-05-23 林果葶
流行音樂 原住民 聆聽

「聽點」初探,⼀種聆聽切入⾓度的觸發時刻:以《神遊》與《O Milaladiway 詠歌者》專輯為例

本⽂企圖藉由「聽點」詞彙的初探,試著由⾳樂作為媒體和內容的差異,來詮釋聆聽切入⾓度的觸發時刻,「聽點」觸發的可以是⾳樂「轉譯」時的新意義,也可以是扭曲或失去的訊息。⽂中特意選擇兩張跨⾳樂類型與跨⽂化意涵的專輯作為舉例,期許從聽者的介入,探究聽者、創作者與⽂化社會脈絡所創造出的空間,以及⾳樂被視為媒體所承載的意義和⾳樂作為內容所喚起的對話,來理解聆聽作為⼀種態度。⼈類除了閱讀所產⽣的「觀點」以外,在聽覺上則可藉「聽點」彰顯當代以⾳樂為主體的審美⾏動。
2022-05-16 劉文
電影 亞裔 美國

從單線美國夢到宇宙跳躍:《媽的多重宇宙》中世代交錯的亞裔美國意象

《媽的多重宇宙》是一部亞裔美國電影。其故事與情感的成立,是依靠著亞美脈絡對於世代的紛爭以及對亞洲的想像(與致敬)所堆砌成。它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之中巧妙地運用並且轉化了亞裔在美國好萊塢主流市場中,陰魂不散的刻板角色印象,以及楊紫瓊這名跨國亞裔演員—藉由她本人所帶給觀眾的聯想,尤其是香港電影給予華語電影圈的多元符碼,帶來一名亞裔女性角色在西方霸權視角外可以有的無限潛力。
2022-05-09 吳易澄
醫療人類學

改變醫療的人類學家—保羅‧法默的救世啟示錄

醫療人類學家保羅‧法默(Paul Farmer)今年二月在睡夢中離開人世。這位被《時代雜誌》稱作「改寫醫學的人類學家」,也拓展了醫療人類學的全球視野。從上個世紀以來,人類學中的醫學凝視,大抵從民俗醫學、文化與症狀,在九零年代逐漸轉向人的社會性受苦與對當代醫療的批判,而法默更將健康議題聚焦在全球發展的脈絡下,導致醫療不平等的分配正義與結構暴力下來理解。然而除了理論之外,法默之所以受到高度的肯定,必然是因為他持續不懈的行動。
2022-05-02 給牛油皮耶吼
社會運動 貧窮 多重世界

在真實世界開啟多元宇宙的Zapatista

日前「媽的多重宇宙」上映並且馬上佳評如潮。片中的楊紫瓊穿梭在數個不同的宇宙中預見多種不同可能性的自己並且同步這些宇宙中自己的技能來拯救這個世界。不過,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爆雷來著的,只是想要藉著這部電影做個開場,在皮耶吼寫這篇文章的這個宇宙當中,曾經有著一群墨國的原住民,他們靠著一己之力,在這個單一的宇宙世界中,開創出了多元宇宙的可能性。這群人,就是Zapatista。
2022-04-25 陳雨君
創造力 舞蹈人類學 工作

創造力的條件:在「未知」中用功

「在未知中用功」是什麼意思呢?創作作為一種「工作」,與如銀行行員、司機乃至教授等「工作」,不同的地方在哪裡?我們總覺得創作被不可複製的神祕靈光所圍繞,但又難以清楚說明「創作作為一種工作」的箇中滋味與獨特性何在。專長舞蹈人類學的陳雨君博士藉由在光環舞集的田野經驗,告訴我們:「在未知中用功」可能是所有牽涉到創造力的工作都具有的特性──包括音樂、繪畫、舞蹈、寫作,甚至企劃。而當工作者進入了深度工作的心流,進入了充滿不確定性的閾限狀態(liminal state),超越了被功利與效率思維宰制且遵守常規與命令的日常作息時間(punctual time)。此時,對工作者而言,「工作」的性質就發生了質變。讓我們來聽她談談這場創作之旅的精采歷程。
2022-04-18 劉榮樺
資料新聞 景觀社會 資料的美感建立 文化生產與再生產

景觀、文化生產與文化再生產 - 人類學對資料新聞的形式分析

什麼是資料新聞(data journalism)?維基百科告訴我們「資料新聞是指透過對大量資料集進行分析與篩檢後來產出新聞報導(故事)的一種新聞處理程序」。看起來冷冰冰的資料,具有什麼樣的特性、再現形式與美感?資料如何具有社會關係與社會性質?劉榮樺老師旁徵博引地告訴我們:資料具有社會性,而社會不可以被化約為資料。資料新聞是一種景觀,可以具有宗教作用,也可以具有能動性,產生新的社會分層與新的想像社群。讓我們來認識資料新聞的臉孔。
2022-04-11 林浩立
烏克蘭 醫療人類學 公共衛生

戰爭的框架:烏克蘭戰爭中「毒癮」的主權隱喻

巴特勒的《戰爭的框架》這樣說到:「他們要求國家保護他們,但使其必須尋求保護的,正是這個國家。讓民族國家保護而免受暴力侵犯,就如同暴露於民族國家所掌控的暴力之下。因此,奢望民族國家保護他們免於暴力,正是交換了兩種潛在的暴力。」烏克蘭的鴉片類藥物成癮者在戰爭開始前已處於這樣的困境中,在戰爭中更是如此,這是隱蔽於各種戰爭傷亡流離數據之下最深沈無奈的悲歌。
2022-04-03 雪裡紅
發展研究 發展人類學 人類學與發展

人類學 feat. 發展研究:殖民批判與人文關懷

人類學與「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是相愛相殺的兩個學科,但歷經時代變遷,兩者又再相逢。什麼是發展?什麼是發展研究?和發展人類學關係如何?人類學和發展有什麼愛恨交纏的關係?雪裡紅老師梳理當中的殖民脈絡,反思各種典範轉移下的話語與實踐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
2022-03-30 madi
新幾內亞 經濟發展 礦業

「塵埃落定」The endgame?

採礦總是在還沒有開採之前就開始,在結束之後還沒有結束。這不是繞口令,而是對於時間性的思考,也是實際採礦區的生活經驗。Emilia Skrzypek(2020)的新書Revealing the Invisible Mine即在討論礦還沒有被開採前,各方(stakeholders)已激烈動員,讓「礦區」(the mine)該有的狀態樣貌漸漸浮現,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樣子;Jamon Halvaksz(2008)的早期文章“Whose Closure?”則討論礦場在關閉之後,公司走了,人對於發展的慾望卻還激盪著,並將過去的經驗,投資在下一個開採機會。
2022-03-28 羅素玫 Alik Nikar
COVID-19 田野工作

Covid19世界中的線上人類學實踐

我並沒有打算要做數位民族誌的研究,過往也只是幾次運用社交媒體和網路來彌補遠距互動的困難,但近期在一些不得不進行的情況下的一些嘗試,其實是開啟了我與既有的報導人之間某些新的互動形式,卻也同時帶來我許多反思方法的困惑,因為建立關係是在田野工作一開始的時候非常重要的,可是看不到人,透過間接的朋友介紹與短暫的線上互相認識,能夠建立起長期的互動關係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