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之外的外交可能性
人類學家看「海洋民主之旅」最終站馬紹爾群島的女力連結
以台灣原住民為主體的「南島外交」作為一種靈活的外交路線已經被許多政府官員與學者討論過(見芭樂人類學的〈試論「南島外交」〉),在蔡英文總統的「海洋民主之旅」第一站的帛琉中也相當顯眼。例如帛琉國家博物館與原民會所屬的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文化合作協定」的簽署、博物館館內台灣原住民文物專區「溯原追藝-台灣原住民族工藝文化特展」的開幕,都是在這趟參訪中完成的,我們也在這幾個場合中看到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的身影,以及台灣原住民歌舞團身為外交先鋒的展演。而在去年八月重啟的南島民族論壇中,帛琉也被選定為下一次的會議召開地點。帛琉與台灣透過這樣的「南島連結」而拉近的關係不言而喻。
在最終站馬紹爾群島的接機典禮上,看到蔡英文與馬國總統希爾達‧海妮(Hilda Heine)走在一起的畫面,突然讓我意識到「南島外交」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也就是以「女性」為主體的外交策略。這聽起來很籠統,也正是如此,必須更細膩地操作才能發酵,而在馬紹爾群島的參訪中我認為有幾步棋下得很漂亮,這包括蔡英文答應參加第一屆「太平洋婦女領袖聯盟會議」並擔任主題演講者,以及小額貸款循環基金瞭解備忘錄的簽署。但在進一步討論之前,讓我們先來聊聊海妮總統。
2016年一月初,馬紹爾群島的國會(Nitijeļā)選出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卡斯滕‧內姆拉(Casten Nemra),但由於決定內閣成員的爭議,使他在就任才兩週後就被反對陣營的不信任案請了下台。在一月底的補選中,身為馬紹爾群島島民中第一個拿到博士學位的海妮高票當選,與蔡英文被選為臺灣第一位女性總統的同一年,成為了太平洋島國(不含紐澳)第一位女性國家元首。其實稍早在2015年的國會與地方選舉中,以男性為主的馬國政壇已經吹起了一股女力之風,除了女性國會議員從一位變成三位外,好幾位女性政治人物也贏得了地方首長的位置。博士學位為教育學的海妮很早就在關心島民婦女議題,並且於1987年成立了馬紹爾群島女性團結組織(Women United Together Marshall Islands)。她的女兒則是赫赫有名的女詩人凱西‧珍特妮—琪基娜(Kathy Jetnil-Kijiner),在2014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上以一首口語詩詞表演震撼全場。在「海洋民主之旅」開啟前,總統府特別展示了要送給各個島國元首的禮品,其中要送給海妮的禮物是編織工藝家鄭梅玉的作品「母女情深」,反映了府方的敏銳度。
彷彿命運共同體一般,當蔡英文在2018年十一月九合一選舉中遭受重大挫敗,早先在同一個月海妮也面臨反對陣營不信任案的挑戰,最後以一票之差驚險過關。這個不信任案名義上是針對她發行虛擬貨幣作為國幣之政策的反彈,但論者指出真正的原因是一個名為「朗格拉普環礁特別行政區」(Rongelap Atoll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RASA)的中資計畫,需要將她排除掉才能進行。朗格拉普環礁由於鄰近美軍在馬紹爾群島中氫彈試爆的測試地點,造成居民之後不斷出現的嚴重健康問題,1985年居民全數撤離。現在這片環礁被認定已回復能夠居住的狀態,其首長詹姆士‧又吉(James Matayoshi)聯繫上一位具有馬國公民身份的中國商人,計畫將這裡轉型為一免稅港口與投資置產特區,且能規避特定財政法條的管理。與此計畫有關係的馬國議員,都是不信任案的發動者。
面對中國勢力對太平洋友邦的步步進逼,以往迎戰的「鈔票簿外交」手段已不可靠。訴諸情感的「南島外交」固然製造了許多連結的契機,但在這次馬紹爾群島的外交舞台上,是「女力外交」找到了更精準的施力點。首先是「太平洋婦女領袖聯盟會議」的舉行,在會場除了蔡英文和海妮外,還有帛琉國務部長Faustina K. Rehuher-Marugg、來自美屬薩摩亞的美國眾議員Aumua Amata Coleman Radewagen(曾於2017年拜訪過台灣)、太平洋島國論壇漁業局(Forum Fisheries Agency)新任局長東加籍律師Manumatavai Tupou-Roosen、太平洋共同體社會發展部門主任、來自薩摩亞的Leituala Kuiniselani Tago-Elisara。而太平洋島國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太平洋島國論壇的第一位女性秘書長巴布亞新幾內亞律師Meg Taylor女士也以通訊參加。這些都是當今太平洋島國中數一數二的女性領袖,蔡英文能夠與她們同席針對女性經濟地位與發展的議題進行交流,是相當難得的外交機會。
被批為「灑錢」的「小額貸款循環基金瞭解備忘錄」在會議第一天的簽署也別具意義。這筆名為Kōrā em an Kōl Fund的基金是專門提供當地婦女創業之用,由台灣出資100萬美金,另外100萬美金由馬國政府自籌。「Kōrā em an Kōl」是馬紹爾群島的諺語,意指女性在傳統聚會場合中,展現自我、做出不同貢獻的方式,反映了海妮所創的女性團結組織所強調的,以文化為基礎的婦女培力策略。事實上,她也是「全球婦女銀行聯盟」(Global Banking Alliance for Women)這個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創辦人之一。資助這樣的計畫與以往的「銀彈外交」是有所區別的。
太平洋群島其實有著偉大傳統女性領袖的長遠歷史。在夏威夷群島被卡美哈梅哈一世統一成王國之前,包括夏威夷大島、歐胡島、摩洛凱島、考艾島都有統治全島的女性大酋長的紀錄。1893年當夏威夷王國被當地美國居民發動非法武裝政變推翻時,在位試圖力挽狂瀾的就是莉莉烏卡拉尼女王(Lili‘uokalani),其外甥女凱烏蘭妮公主(Ka‘iulani)也是年紀輕輕就為了恢復王國四處奔走,最後不幸早逝。現今的法屬玻里尼西亞也有相似的歷史,各島群中出現女性領袖是常有之事,例如大溪地西北方的胡阿希內島(Huahine)上,其十位統治者中就有六位是女性。大溪地王國的波馬雷四世(Pōmare IV)也是一位女王,與夏威夷王國一樣,在她在位時法國於1843年宣布大溪地為其保護國,逐步進逼欲將這裡變為殖民地。她斷然拒絕,領導第一波的反抗,造成之後的法國大溪地戰爭,雖然戰敗但也讓法國不敢小覷其影響力,一直要到她過世後1880年大溪地才正式被法國併吞。在東加王國,其歷史上最受愛戴的君主莫過於圖普三世薩洛特女王(Sālote Tupou III)。身高將近200公分的她是東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逐步邁向現代化並維繫傳統價值的關鍵人物。在1953年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上,即使下著雨,由於遵循著不能僭越最高領袖身形的東加傳統,她是唯一沒有拉起所乘坐馬車遮雨蓬的貴賓,冒著雨一路與民眾揮手致意,贏得了所有人的心。至於十九世紀中對應英國殖民才開始的毛利國王運動,其在位最久的也是一位女王Te Atairangikaahu。她即位於毛利文化復振運動興起的六零年代末,並且是毛利社群對內處理懷唐伊條約賠償案與對外走出紐西蘭走上國際舞台的重要領袖。這些貢獻也使她成為第一位得到大英帝國勳章的毛利人。上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女性領導人不是因為其性別而被特別記載下來,而是她們能在遇到最嚴峻的挑戰時,維護王權與人民的尊嚴、進行協商與反抗。希望我們的「女頭目」能在這趟「海洋民主之旅」中感受到這樣的毅力與智慧,也希望未來不管誰在位置上,這條太平洋的「女力連結」都能持續下去。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浩立 「南島」之外的外交可能性:人類學家看「海洋民主之旅」最終站馬紹爾群島的女力連結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707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