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水果人類學2

葡萄酒在臺灣製造的曲折

2012-10-29 回應 0
作者:

去年一月在《芭樂人類學》寫了一篇<水果人類學:葡萄酒的想像>,胡謅了日本連載漫畫《神之雫》關於法國葡萄酒的想像,從嗅覺、視覺、味覺、聽覺與識覺的感官刺激,扯到生產年份、風土條件、釀酒師等天地人的社會認知,再到動員所有感性能力捕捉記憶經驗的文化想像。那時候剛留學回台不久,還沈醉在巴黎美好生活的習性,眷戀法式那種充滿象徵資本的藝術品味。

之後的日子,在島嶼忙碌昏頭的工作壓力下,整個人幾乎擦掉花都浪漫的痕跡,換來灰頭土臉與白髮。我的田野地是從彰化芳苑工業區展開,往西靠海一整片濕地原是國光石化八輕廠的預定地,再往南經過大城鄉跨過濁水溪就是雲林麥寮的六輕所在地。這些環境條件,讓我每次到田野地,總好像聞到了高雄後勁五輕的污染氣味。更因為我所進行的環境人類學計劃,調查地點就是鄉鎮工業區的紡織與塑膠工廠和汙水廠,我的生活經驗,就這麼被放進充滿人造纖維、寶特瓶、橡膠等石化產業下游產品的化學味道當中,並轉成對政治經濟問題的思考。

每次從新竹開車前往芳苑,會經過二林小鎮,我總會想到中科四期不斷出現的農工配置爭議,或是日本殖民時代蔗農抗爭事件的階級問題。我萬萬沒有料想,沿著斗苑路偶爾閃過令人狐疑的葡萄酒莊,會是二林近半個世紀以來農業發展的結果,甚至是未來建構地方想像的象徵。更讓我張目結舌的是,二林被稱做是臺灣葡萄酒的王國之地。

臺灣何時開始製作葡萄酒了?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孤陋寡聞。查尋公賣局的相關資料,我必須承認這是事實,葡萄酒在臺灣製造剛好一個甲子。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自1953年在臺北酒廠開始以本土再來種紅葡萄釀製葡萄酒,1957再由相關機構由美國引進金香(Golden Muscat)等品種在台栽種,四分之一個世紀後再因交通成本考量而於1978年移至南投酒廠生產。正是這個時機點,二林農民從偶爾在柳丁園混種葡萄的業餘狀態,轉成與公賣局簽訂十年契作的量產時期(1979-1987),種植面積從80公頃激增到600多公頃,變異了二林的地景樣貌。

二林小鎮這一農業生產的增長數據,改變了我原先的臺灣史認知。一般總說,1960年代臺灣產業結構已從以農為主的模式轉變以工為主,1970年代因臺灣省主席謝東閔為了帶動農村經濟推動「客廳即工廠」運動而席捲數十萬家庭成為代工廠,1980年代有些小工廠規模擴大而進入新興的鄉鎮工業區成為登記有案的中小企業。我研究的芳苑工業區,是經濟部在彰化縣規劃成立的一個綜合性工業區,於1978年開發,1982年完工,工業局說是為了二林、芳苑、大城、竹塘等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我照著工業局的邏輯思維,總想像二林農家子弟都進入芳苑工業區就業,或是因為外包代工而轉成在鄉村處處散佈的隱形工廠的頭家老闆。

然而歷史學者張素玢在「憤怒的葡萄—二林葡萄抗爭事件」的研究告訴我們,二林小鎮的葡萄栽種面積不僅在1980年代倍數成長,更在1990年代擴增到幾近兩千公頃,並在與公賣局第二次十年契作(1988-1997年)的收購爭鬥中,讓近十億的收購資金流入二林小鎮。不過這卻是「憤怒的葡萄」,是在美國農產品傾銷臺灣與一連串農民示威遊行的抗爭時空背景下,二林葡農與農會和民意代表對省公賣局施壓要求強制收購的衝突利潤。這場政治角力的葡萄戰爭,最後在1997年臺灣準備加入WTO國際貿易組織的大旗下走入歷史,二林葡農一窩蜂擴充葡萄園的後果開始廢園,葡萄藤被砍除當成薪火。

因為美國雷根總統推動的新自由主義與全球擴張,1987年臺灣開放美國水果進口,改變了二林葡農從生產者走向抗爭者的命運。但是葡萄酒在臺灣製造數十年積累與在地方摩擦的結果,卻開出了二林葡農的第二條歷史軌跡。許博任的城鄉研究論文「從契作到家庭酒裝—二林葡萄酒文化之發展」點出臺灣因應WTO的變化,2000年公賣局專賣酒品的制度廢止,二林從契作耕種轉型到家庭酒莊,出現模仿西方紅酒文化、強調鮮果風味、食品安全的經營邏輯,發展出在地的酒莊文化。二林成為臺灣政府推動農業轉型、鼓勵申請酒莊證明的大本營,有二十多家合格酒商,讓二林及其周遭鄉鎮的產業結構,從小農生產進入到酒品消費的變化趨勢。

根據自由時報(2012.03.06)「國際葡萄酒暨烈酒展」(VINEXPO)調查顯示,台灣人去年共喝掉超過兩千萬瓶、約75億新台幣的葡萄酒。葡萄酒的消費,在中國、韓國、日本等地更是驚人。面對這一利潤龐大的全球消費市場,葡萄酒的製造,彷彿迷你版的世界體系發展史,瞬間從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擴張到美國、南美洲、澳洲,再到東亞。臺灣也在WTO的浪潮中,捲入葡萄酒的製造隊伍。

前幾天,彰化縣政府剛剛舉行邁入第七屆「彰化紫晶盃葡萄酒評鑑」,冠軍酒品由二林鎮農會全數收購;前幾個月,以紫色寶石為標語的「彰化葡萄公主全國選拔大賽」,也已邁入第四屆;前幾年,臺灣為了將水果行銷中國,從2008年起陸續在廈門、上海等地推出台灣水果節,2010年更進一步將市場腹地擴張到東南亞,而於新加坡舉行「2010年台灣水果節-彰化優先」活動。以二林為中心往員林延伸的鄰近鄉鎮,包括溪湖、永靖、埔心、大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彰化葡萄產業文化活動與酒莊之旅的社會連結,將各葡萄產區塑造成葡萄之鄉,而紫色葡萄轉瞬間已成為彰化的象徵意像。

下次您們跟我到芳苑田調,就不再只有石化產業的化學味道,經過二林,記得和我一起到臺灣酒窖聞聞酒香。不過我開車不能喝酒,就您們好好享用臺灣製造的葡萄美酒就好。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李威宜 水果人類學2:葡萄酒在臺灣製造的曲折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3429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