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另類檔案的考古遺留

2010-11-22 回應 6
作者:

百年、千年或萬年以來,無論風吹草起或天搖地動,它們只是靜靜地看著人情冷暖、隨波逐流,而隨著時間飄逝,它們或是慢慢的灰飛煙滅、或是安安靜靜的守著原來的位子等待自己的伯樂出現。『它們』就是考古遺留,是我們祖先的遺留,是一件件我們於土裡或海裡所發掘出來的各類物質,也是考古學者眼中的寶物。不同於整齊劃一地排列在小格子或小櫃子的文字檔案,直到再次出現於世人眼前以前,天地就是它們的休息的處所,它們是另類檔案。

考古遺留的種類繁多,從生物遺骸、物質遺留、到建築遺跡,它們傳遞著從古至今的人類形態、活動、行為、文化與認知,並刻劃了一個從點到面的空間分布與生活圖像,從而建構出世世代代的傳承。其材質包含廣泛,有骨骼、木、石、玉、金屬等等。其組合而成的類別更充斥於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如骨鏃、木盒、衣服纖維、石刀、玉錛、陶紡綸、磁碗、瑪瑙珠、青銅鼎、銀耳飾與印有花紋的圓形金箔。或許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些器物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明顯,但是,如果將比例放大至以北京人與山頂洞人、殷墟、秦始皇的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法國的洞穴藝術、義大利的龐貝城、英國的巨石陣或復活節島的巨石人像,其所表現的內容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陸續出過幾次國,但很可惜的是,我仍未造訪過前面提到的任何一個地點,但是,好在臺灣本身的考古遺址也不少,如果以紅點來表示,臺灣本島從北到南也是滿江紅。而我從大學就親身參與發掘的考古遺址也不下十數個,其中,對我影響比較深刻的不外乎是第一、二個參與發掘的考古遺址,它們分別是位於臺東縣的白桑安遺址與臺北縣的十三行遺址。

白桑安遺址的參與發掘,是開啟我進入考古學研究的契機,它是讓我了解發現考古遺留的驚喜的第一扇門,也使我開始對考古學家的生活有了稍微進一步的體會。而十三行遺址則是使我更進一步地認識考古遺址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發掘者、民眾與政府間如何互動的一個很好範例(時值八里污水處理場規劃期間),它也讓我了解到一個遺址中的考古遺留及其傳遞的訊息可以有多豐富。以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陶偶與動物骨骼為例,它們就表達了一千多年前的十三行遺址(鐵器時代)曾經生存了哪些動物、這些動物與十三行人的互動關係為何、哪些動物對十三行人具有特殊意義。

當然,因為對考古學研究的興趣,屬於考古遺留範疇之一的人骨研究,開啟了我生活中另類研究的一扇門。人們對人骨多半保持著又崇敬又害怕的心態,而一般人對『人骨』二字的聯想也最可能是檢骨師,但是,其實人骨結構的基本認識對西醫或中醫都是必要的,而對人類學(特別是體質人類學)或考古學而言更是如此。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骨研究已經從基本的骨骼形狀(形態學)發展到骨骼中蘊涵的基因(古代DNA)與同位素分析等研究。以形態學為例,體質人類學家可以從骨骼的形狀來判斷一個人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況、以及可能隸屬族群;而同位素分析更可以告訴我們這個人的飲食狀況與可能的遷移史(例如:是否小時候曾經從山上搬到海邊,然後就長期居在海邊)。

也因此,無論動植物遺骸或玉石,任何一種考古遺留就像附有密碼的檔案。曾經,它活著,或欣欣向榮(種子)或有喜怒哀樂(含人在內的動物)。曾經,它是祭祀過程中的重要禮器(西周的青銅鼎)。曾經,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秦的兵馬俑)。曾經,它表現了社會中存在的階級(淡水十三行遺址的陪葬金箔)。然而,幾曾何時,隨著自身或使用者的生命流逝,它慢慢地被遺忘而至默默地藏於土中,於是,它們逐一化身為考古遺留。雖然,無論生或死、興或衰、全或缺,它就像記錄著所屬年代的林林總總的檔案,但同時,它們也只能靜靜地等待,等待有心人再次解開隱藏於它們身上的祕密。

考古遺留本身就是一連串的歷史事件。無論尊貴與否,它其實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只是經過時空的潤澤,我們或不知或淡忘了它原來的顏色。然而,隨著考古學家的發現、修復與研究,它們有了再次恢復往日色彩的機會。宛如士林故宮博物院內的翠玉白菜,每一件考古遺留也時時刻刻都在無言的訴說著它曾經經歷的點點滴滴,只是安安靜靜地等待你的發覺。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秀嫚 另類檔案的考古遺留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063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秀嫚,
我在想,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進行遺址挖掘的考古學家,是否有新的方式如何讓其他人非專業者燃起對考古學的熱情呢?我還記得當初閱讀十三行遺址挖掘系列報導時的澎湃情感~~

另外,請問今年史前館究竟有沒有舉辦南島文化節的南島論壇?活動官網上有特別標記這項活動,可是進入史前館的網站與在google搜尋,居然看不到相關訊息?是取消了嗎?

2

我幾天前也連結不到那個論壇

另外順便問,南島文化節是今天復活的嗎?

3

有次跟著一位業餘的考古家到埔里山頭上到處看看,隨便在菜園邊就撿到石刀,雖然我沒有相關專業可以讀到什麼,但是光是觸摸到那個石刀,就有一種突然貫穿幾百年的異樣感受,幾百年前的人握過我現在也握著它,好像我們和前人的關係突然聯繫起來,自我突然具有一種歷史感了,雖然不是透過文字或任何具有歷史記載的「文物」,但是那種感受還是蠻記憶深刻的。

4

嗯, 現在回答南島論壇的事會不會太晚了?! 實在是最近比較忙就沒有上這個網站...
今年史前館主要是協辦, 只有兩天(其實是一天半)的研討會是在國際會議廳辦, 然後半天小型的音樂會(在視聽中心).這主要集中在上星期三(11/24)與星期四(11/25). 其他的都是臺東縣政府主辦. 至於為什麼沒有在史前館的網站上看到, 這...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而復活日應該是11月中吧, 它好像持續了快2個星期吧.

5

會問你,是因為南島文化節的網站提到南島論壇,點進去就連到史前館,但是史前館網站卻沒有任何消息。。。。所以從遠端看來,論壇內容實在是個需要考古的謎阿~

6

嗯, 南島論壇會連到史前館的網站, 那是因為那是唯二兩天在史前館辦的活動之一(另一個是2個小時左右的音樂會). 至於史前館網站沒有任何消息...這......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CAPTCHA
回答以下問題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7 + 1 =
計算出這道簡單的算術題並鍵入答案。例如、1+3,就輸入 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