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iGuava主題專號

[2015民族誌影展5之1] 生命的風景,無所不在

2015-09-23
回應 0
作者:

2015年的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今年已經邁入第八屆,本影展同時也是亞洲歷史最悠久,聚焦在民族誌影片最大的影展。本屆影展以「生命的風景」作為主題,經過三個多月的徵片期,從世界各地報名的影片,首度有超過700多部影片報名參展(過去大約為300-400部影片),最後在影展委員會的十多名學術與實務界的委員評選下,國內外共有35部影片入選,競爭相當激烈。當然,在眾多的報名影片中也不乏許多相當精采的生命風景,只是影展的規模有限,最後在反覆的爭論與推敲之後,難免由遺珠之憾。反過來說,本屆影展入選的影片都是一時之選,從區域、題材或者表現的手法上,相當多元,展現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一貫的人類學關懷與多元面向,期望能將國內外的精采民族誌影片,介紹給臺灣的觀眾。

本屆影展主題「生命的風景」企圖透過世界上各地區與不同類型的民族誌影片,呈現不同個體或群體的生命故事如何與他者、時間與空間產生交錯的狀態與紋理。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透過時間的延伸與空間的交錯,交疊出社會整體乃至於人類世界的生命圖像。民族誌影片透過光影與聲音的結合,作為再現個人生命傳記的形式之一,在芸芸眾生之中,如同繁星般地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與時空中綻放。透過民族誌影片的映演與交流,使得影片製作者、觀眾與被拍攝者之間形塑一個觀看的經驗,不僅窺見外在的姿態,也微觀地感受到內在的紋理。因此,2015年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生命的風景」為主題,透過民族誌影片的生動展演,全面引介世界各地關於人與他人、人與時間以及人與空間之間,種種生命的風景,展現不同的社會文化以及人類個體與群體,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持續面對各種內外在時間與空間變化中的流動,蘊含了對於人生的希望、壓抑、苦痛等各種情緒,展現了人類社會與文化生活的韌性與多元的面貌。透過影展影片的展演,亦讓臺灣觀眾能有機會進一步認識世界各地的人們所遭遇的處境,以及他們如何面對這些變遷中的能動性,藉以反思臺灣當前所面對的快速變化環境,並提供各種的故事經驗。

「馬拉加西人的玩意兒」

本屆影展有來自國內外共35部民族誌影片入選,除了以主題「生命的風景」入選影片之外,同時亦有「變與不變」以及「抵抗與和解」等兩個「新視界」單元,介紹了世界各國近兩年來的優秀民族誌影片作品。本屆影展共有「生命的風景:臺灣」、「生命的風景:亞洲」、「生命的風景:世界」等三個從國內、亞洲到世界其他區域等三個地區的主題民族誌影片,以及新視界的兩個單元,再加上介紹國內、外各一位主題導演的作品等,共七個單元。其中,「生命的風景:臺灣」單元包含了國內不同族群與不同世代的生命故事,透過這些影片,我們可以一窺臺灣內部如何面對社會與文化轉變的關鍵時刻。在「生命的風景:亞洲」單元中,包含了六部來自中國、日本、緬甸、印尼、韓國單元的六部民族誌影片,展現了亞洲鄰國從日常、生死到神靈的生命交錯,精彩萬分。在「生命的風景:世界」單元中,有來自於印度洋尼科巴群島與歐洲之間因災難而生的跨國經驗、賴比瑞亞、吉爾吉斯、以色列、肯亞以及尼加拉瓜,各種關於生命的酸甜苦辣,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首次有來自肯亞導演的影片入選。

垃圾堆中的夢想(Dusty Bin Dreams)
肯亞導演的作品

除了以上三個不同區域的「生命的風景」主題單元之外,本屆影展還徵選「新視界」主題影片,其中在「變與不變」單元中,可以看到來自烏蘭巴托的搖滾樂團、香蕉以及在臺灣俗稱為雷鬼頭(Dreadlocks)在世界各地的社會意義與文化脈絡、馬達加斯加島上馬拉加西人的生活創意、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面對現代社會變遷時遭遇的處境、印度一個小鎮的社會變遷以及在摩洛哥當地關於好萊塢電影與阿拉伯世界的交錯想像等。在「抵抗與和解」此一單元中,可以見到來自西薩哈拉、盧安達、喀什米爾、以色列、巴勒斯坦、東南亞等地關於民主,關於人權,關於歷史仇恨,以及關於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等命題的影片。

此外,依照慣例,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每屆影展都會向觀眾介紹國、內外各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主題導演。本屆影展的國外主題導演為Jorge Prelorán,生於1933年,於2009年時以七十五歲高齡辭世。作為一位以傳記民族誌形式拍攝的民族誌影片工作者,他的作品帶有許多的被拍攝者的人生風景,目前也未曾被介紹至臺灣。Jorge Prelorán最為著名的民族誌影片形式為採用傳記民族誌(ethnobiography)的形式進行影片的拍攝,著重讓被拍攝者自身來發聲,並透過被拍攝者的故事之中顯現其所在社群與文化的現象。同時,令人注目的是,Jorge Prelorán並非僅專注在紀錄片形式的影片製作上,他也同時大量地參與或製作了許多實驗性或者劇情的電影,其一生的創作相當豐富也多元。因此,本屆影展將特地為國內觀眾介紹這位主題導演,其傳記民族誌的電影手法,在在彰顯了本屆影展主題「生命的風景」的主旨。本屆影展介紹的兩部影片分別是1970年代完成的《映像人》(The Image Man)以及1989年完成的《面向21世紀的朱蕾》(Zulay, Facing the 21st Century)等。

在國內主題導演部分,此次介紹1964年出生的湯湘竹導演。湯湘竹一方面是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電影現場同步錄音師,曾獲得第39屆金馬最佳紀錄片獎獎與第44屆金馬獎最佳音效獎。湯湘竹的紀錄片作品,帶有濃厚的電影情緒與符號,成功地使用劇情電影形式進入紀錄片形式中。從他最早期的《海有多深》開始,作品除了有濃厚的電影痕跡外,也有糾纏與具詩意的傳記色彩。從《海有多深》、《山有多高》到《路有多長》的三部曲紀錄片而言,皆可以從片中看到傳記民族誌的身影,有其導演個人的思慮,交錯了他者與歷史和空間的生命風景,呈現出個人的情緒、生命與歷史的荒謬感。本次影展國內主題導演部分將介紹湯湘竹的兩部作品,包含其最早的紀錄片作品《海有多深》(2001),以及近期完成,具有史詩意味的《餘生:賽德克巴萊》(2012)(參見此篇邱韻芳撰寫之芭樂人類學影評)。

此外,影展主席,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兼所長胡台麗教授也針對本屆影展的35部影片撰寫了《與族群文化交織的生命故事》一文,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透過影展主席的角度對各部影片進行初步的認識。

            本屆影展如同往年,針對每個單元,我們都邀請了國內的專家學者撰稿,專文引介這些民族誌影片的導讀與推介,我們也特別邀請幾位在各領域學有專精的教授們提供部分影片的深入評介,提供讀者更多的選片資訊。同時,我們亦邀請部分入選的導演來臺與各位觀眾進行映後的座談交流,期望能進一步使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並不只是一次觀影的盛會,也是一場讓臺灣觀眾從理解他人的生命風景之中,照看自己生命中那一片光影的知識饗宴。

 

2015第八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生命的風景

影展時間| 2015年10月2日(五)~ 10月6日(二)

放映地點| 台北真善美劇院(02)2331-2270 (台北市萬華區漢中街116號7樓)

官網:www.tieff.sinica.edu.tw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蔡政良 [2015民族誌影展5之1] 生命的風景,無所不在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63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CAPTCHA
回答以下問題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7 + 2 =
計算出這道簡單的算術題並鍵入答案。例如、1+3,就輸入 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