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專欄: iGuava主題專號

[iGuava主題專號][2021民族誌影展]自我的多重性:民族誌影片的性別新主體

在巴黎的南韓女導演有一個家庭煮夫(her chef-husband and housemaid)與一個導演夢;在巴西Bahia地區,一位荷蘭男同志導演受到Santo Amaro年輕男性與年長女薩滿的啟發;在伊朗鄉村的摩托少女騎士,只希望她能有照駕駛;在葡萄牙有一群長輩,她們重演革命時期的青春劇本。四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與題材,卻共享廣義的性別平權關懷。它們也清晰地揭露,影像新主體勇於實驗自我的年代,仍在延續。

[iGuava主題專號][2021民族誌影展]不均衡發展的五十道陰影

面對著發展危機,影像能夠做些什麼?民族誌影片能否捕捉現實,同時乘載希望?「發展為了誰?」裡的影片,不迴避揭露新自由主義下以「發展」為名的政策,往往建立在反民主的程序上,更指出21世紀的掠奪式資本積累,將土地,自然,以及仰賴自然為生計/生命的社群,一起「廉價化」與邊緣化的新局面。

[iGuava主題專號][2021民族誌影展]尋找當代的聲音

排灣吉他演奏家保卜‧巴督路有一次跟我說,他一直在尋找排灣族的聲音是什麼,我問是鼻笛嗎?不是,他說他要找的不是傳統的聲音。然而在2021民族誌影展「音樂:傳承與創新」單元中,從納瓦荷樂團「我不從眾」重金屬式嘶吼的「侵略性」、壯族山歌在微信通訊中「難以識別」的歌詞、到排灣族歌手包曉娟返鄉後嗓音中的「沙啞」,這些說不定就是保卜在尋找的聲音。

[iGuava主題專號][2021民族誌影展]新科技可以解決當代人類的問題嗎?

在這五部影片當中,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也看到新科技帶來的可能,兩者並非對立,反而有相輔相成的可能。新科技沒有不好,但往往造成異化與疏離,無法取代傳統文化帶來的認同與意義。當然,傳統文化也有其壓迫的性質,但透過文明的演進,隨著時間步步創新,保留其積極正面的價值是愈來愈可能的。新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平衡,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加幸福,但這個工作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努力。

[iGuava主題專號][2021民族誌影展]文化的相遇與連結

文化的流動與採借出現在一個令人驚訝的情境,穿越國界快速地轉譯到另一個不同的脈絡,並取得新的意義,激起另類的計畫與連結。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透過紀錄片的拼湊與重建,在當前這種瘟疫災難盛行的年代,觀來特別令人鼓舞欣慰。也許瘟疫阻斷了我們許多人與人接觸的管道、切斷了許多溝通的橋樑,摧毀了許多的家庭與親情,但是不同的文化流徑會繼續被發掘,不同的意義與技術會在不同的社群中被詮釋與應用,只要人們沒有放棄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文化從來不會放棄希望。

[iGuava主題專號][2017民族誌影展]《這裡沒有血黃金》與《印度礦工生涯》

無言的鏡頭回到下雨的礦區,生命無法與礦區裡過度的意外以及冷漠的官僚爭辯,但是帶著期待與希望的流浪工人,仍然前仆後繼地來到這裡。摩托車,新房子,比家鄉更大的田地,都在深沈炙熱空洞的礦坑裡,在抵達這些夢境之前,你必須跟礦坑裡的惡魔交易,你要試試你的運氣。

[iGuava主題專號][2017民族誌影展] 如何研究手機鈴聲及洗衣機操作?:影像形式的田野筆記與調查報告

本屆影展主題「超越人類」(Beyond the Human)是近年人類學非常夯的題目,挑戰人類中心主義,思考形塑「人」的邊界的關係為何,及其跨越、鬆動的可能性,包括動物、靈的世界,以及物質生活。其中「物質生活」篇有兩部探討科技如何與人互動的影片:《鈴聲》(Ringtone)以及《洗衣人生》(Laundry Lives)。兩片將同場放映,特別適合幾個人約好一起去看,看完之後大家邊喝咖啡邊討論,每一組討論都會因參與者的經驗興趣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火花,這樣搭配體驗,才完成這兩部片設計的目標吧。

[iGuava主題專號][2017民族誌影展]《整妝上陣》

梵文經典中紀載著,我們(hijras)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我們坐落於(兩性光譜)的中間某處。古老經文中出現的hijra,總是蘊含著美麗,勇氣以及直率的特質。自古以來hijras自成社群與家戶,傳統生計方式,主要為新生男嬰以及婚禮場合祝禱、祈福。Hijras傳統經歷殖民統治而斷裂破損,處身當今歧視、污名的社會邊緣處境,生活更形艱難。然而hijras社群至今依然清晰可見。

[iGuava主題專號][2017民族誌影展]公共夢想空間:《森林中的伊甸園》

白先勇1983年的小說孽子曾描述當年的新公園,是「我們的黑暗王國」,在每夜的公園大門上鎖後,這距離都會區只有一道牆的空間,剎那間會變成一個想像中的伊甸園,在這裏我們可以實現真實生活中想也不敢想的夢想。Claire Simon 的紀錄片《森林中的伊甸園》(The Woods Dreams are Made of)以鏡頭和採訪探索『一個易進入的「失樂園」』,一個各種夢想與生活駐足的都會森林,提供了觀看者一個機會重新思考都會空間與其主體性之間的互動過程。

[iGuava主題專號][2017民族誌影展]《Lmuhuw言的記憶》與《作部落的人》

在《Lmuhuw言的記憶》中,我們可以看到地方工作小組利用蒐集到的許許多多地名,在google地圖上繪出泰雅人從南投瑞岩部落的Pinsbkan(賓斯布甘)出發,沿著河流遷徙到幾乎整個北部山區的壯闊景象。《作部落的人》則是深入探討教育的本質,談教育與土地與人的關連。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其實是一個疏離的過程,當我們越早把小孩送進學校,小孩疏離的現象就越嚴重。因為學校裡面套裝知識的結果,很難回到真實生活。因此,不只是原住民可以做,每一個社區都可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在地照顧。我們真的非常需要有更多的人,從更多面向去探討這些有關傳統領域、社區教育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