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4-01-08 malaita
選舉,台灣

只要一個起點,整個世界就會改變

面對國外的選舉觀察團與智庫,政治學家分析民調與版塊,國際關係學者討論地緣政治,人類學家能講什麼?該不會只是去觀察選舉觀察團的吧?

芭樂人類學最熱愛選舉、每次大選必出芭樂文的malaita,這次實在寫不出搞笑芭樂、或熱血催票文,而是從三個軸線──視域、速度、虛實──來觀察選舉現象。狹窄視域、快速遺忘、惰辨虛實,是三個當代台灣社會的隱憂,三者在選舉中交互加乘,形構了急短淺的不健康環境。在台灣特殊的地緣政治處境中,我們要守護民主與國家安全,這些會是未來「民防」的挑戰。
2024-01-01 陳如珍
聲音

聲音:那些讓我們紮根的片刻

聲音具有一種力量,能在片刻之間就將我們帶到任何地方。 「聲音片刻」作為我們在共享的聲音環境中接納、擁抱與他人共振的時刻,是我們願意接受外在影響力的時刻,也是我們允許他者的身體撼動我們、將熱情傳導予我們的時刻。在這樣的聲音片刻裡我們不會再「孤獨的共處」,反而感受到個體之間界線的消融。 在這篇文章裡,陳如珍老師透過書寫在錄音室、演唱會現場、及線上課程等等場景的觸動來思考聲音的本質。藉由「聲音片刻」這個概念,她希望能引發大家對聽覺的興趣,探討傾聽如何帶著人們超越空間的阻隔,達成時光的停駐。
2023-12-25 官元瑜
南島 音樂

南島跨域音樂合作到底在吹什麼風?(下)

「南島風」音樂風格是什麼?跨南島音樂合作中,誰決定該使用何種音樂語彙?其中有沒有文化挪用與剝削的事實?這些問題都反映「南島風」在音樂界中的多樣性和定義上的複雜性。卑南音樂人吳昊恩和ʻukulele大師、葛萊美獎得主Daniel Ho的跨界合作經驗,正反映「南島風」和「南島」的定義可能因不同觀點、經驗而有所變化,而對「南島」的詮釋就像海浪一樣,每個浪潮都有一個發起點,但這樣的浪潮當打到其他岸上或與其他浪潮互動時,卻有可能延伸出新生、自我賦權的可能性,但有些也可能因為動力不足逐漸消匿在海洋中。官元瑜老師的「南島跨域音樂合作到底在吹什麼風?」下篇將從昊恩和Ho的媒合與合作過程,與讀者一起理解全球音樂產業中的不平等權力結構,並探討以原住民族為主體、自我賦權的潛在可能性。
2023-12-18 男版小松菜奈
公路、原民性

在柏油路上搜尋原民性

走過山徑「重返舊部落」是歷經日治時期集團移住政策的當代原民部落,與家園、先祖的一場再連結行動。但在日常生活裡,族人又如何指認具備現代性的「現代」道路所蘊含的原民性與其意義所在?或者,平坦舒適的道路上有的僅僅是意義的真空?男版小松菜奈老師開著33年老車往返部落,就如南迴公路沿線部落成員,「你得走在台九線(或南迴鐵路)上才能回到家。」今天,他將借用「原民通勤」(indigenous commuting)的概念,思考柏油路上的原民性。
2023-12-15 林果葶
流行音樂 傳播

從鄭宜農校園講唱會探究溝通的本質

本篇以2023年11月20日鄭宜農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講唱會《金黃色的種子》為觀察場域,試著透過講者對自己創作歷程與認同的整理中,提出幾點創作與溝通本質的觀察,分別為「動機與目標閱聽眾」、「創作與溝通」和「標籤與符號」。而本文將溝通視爲一整個傳播(communication)過程,因此必須梳理傳播過程要素,並以此為基礎探究創作與溝通的本質。
2023-12-08 廖昱凱
搶婚 紀錄片

《迷霧中的孩子》:越南赫蒙族的搶婚文化

在二十一世紀,為什麼越南北部的赫蒙族仍然實踐搶婚習俗?搶婚習俗對於赫蒙族未成年女性又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廖昱凱博士為我們介紹,越南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回答上述問題。這部片的導演何黎艷 (Hà Lệ Diễm),透過三年的田野工作,紀錄了赫蒙族十四歲女孩琪 (Di) 的童年成長,以及搶婚習俗對於赫蒙族青少年與家庭的影響。紀錄片深刻捕捉了赫蒙族的風俗地景,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與現代國家之間的衝突,進而讓觀眾思考搶婚的文化意義、人權與倫理問題。
2023-11-28 林徐達
書介 民族誌 文化

《文化的困境》導讀:馬凌諾斯基遺產與當代民族誌覺察

《文化的困境》首先指認了民族誌現代性所面臨的「文化同質性」窘境(或者說是,「純粹產物已然瘋狂」),試圖說明民族誌職權中「參與觀察」在身體與知識經驗上的文化轉譯,或是民族誌的超現實主義元素喚起文化價値的片斷化與異文化並置。
2023-11-21 林益仁
書介 生態

《神聖生態學》推薦序

對我而言,《神聖生態學》這本書中文版的產出,真的並非只是一本書帶來的知識價值而已。回顧來看,這本書的內容連結到台灣這二、三十年來關於自然資源管理背後的價值與理念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關鍵緊緊地與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知識建構相連。更進一步說,這樣的轉變引導著台灣社會從專家主導的管理模式逐步地朝向原民參與或是更尊重以原民為主體的共管方向,這本書從理論到實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促進了這個關鍵的轉變。
2023-11-15 藍姆路
原住民狩獵 野生動物保育 生態韌性

現在原住民族狩獵文化已經不「傳統」了?

在王光祿事件與轉型正義的浪潮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時稱林務局)於2017年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示範計畫」,試圖解決不符現況和實際的法令規範,使得部落狩獵實踐產生轉機。然而,狩獵文化與生態保育之間的張力仍然存在。動保團體認同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對生態環境的正向影響,但也質疑文明進程中深受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影響的狩獵文化對生態可能造成的衝擊。面對部落狩獵文化制度已然「現代化」及「崩解」的質疑,東華大學的藍姆路老師從自身的阿美族吉拉米代部落微觀視角,思考可用何種視角重新理解涵化和變遷過程,探討「狩獵」對於當代社會和生態保育的意義,試圖拼湊台灣原住民族狩獵的當代意涵,並放眼國際的傳統生態知識論述。
2023-10-30 張復舜(演講)、周仁宇(演講)、詹㝢婷(記錄)、黃郁茜(記錄)
精神醫學 兩種心靈

《兩種心靈》演講系列 (II):張復舜醫師、周仁宇醫師

《兩種心靈》系列演講,是2022年秋季台大人類學系「人類學的情緒與情感研究」所安排的三場課堂演講。今天刊出由張復舜、周仁宇兩位醫師主講的第二場演講紀錄。張醫師為聽眾介紹此書的架構與背景,與台灣的精神醫學發展史做對比,也與大家分享自己身為住院醫師與志工時的觀察與困惑,以及翻譯心得。周醫師則為聽眾介紹精神分析簡史、進行方式,與精神分析在台灣的發展歷程。講座全長三小時(包含聽眾提問),精彩深入,帶領聽眾一窺精神科醫師的現場觀察與深刻反思,以及精神分析治療的堂奧。
2023-10-23 邱筱喬、李誠恩
金門 同志

似遠又近的島與家:後戰地金門的彩虹公民運動

「金門同志的不出櫃,什麼都不做就直接離開,其實是非常非常愛家人的表現,他們不想要家人遭受波及。」身處在金門緊密的人際網絡中,島民常常感受到或不自覺在意他人的視線,在這個地方脈絡下,公開出櫃或是任何表現同志認同的行為,所引發的關注視線與流言蜚語都不僅是歸於個人,而是有關聯性的(relational)延伸效果,影響到自己的家人如何面對親族,親族如何面對島上的其他社群。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金門進行同志運動有可能嗎?邱筱喬老師與研究金門同志議題的李誠恩共同透過報導人Queermoy(化名)的視角,呈現他在人生的四個不同階段,如何因空間、環境或相處之人的刺激或鼓舞,而促使其採取行動或改變方法,成為金門同志運動的先鋒。
2023-10-16 容邵武
等待 生存處境

等,等,等,等

提到「等待」,讀者會想到什麼?等公車、等人、等待願望實現、等待綠燈、等待行人通過斑馬線。中研院民族所的容邵武老師指出:在當代社會迷戀於移動力與不斷前進的思維影響下,我們習於將斷裂、停止、等待視為危機與例外;難以反轉的經濟不平等、遲滯不前的民主、日漸擴大的生態危機,更讓每個人陷入漫長的倦怠與常態性的等待。但是「等待」並不只是被動且難以忍受的;「等待」本身也蘊含著意想不到的積極、主動與豐富性。今日的芭樂人類學,就由容老師為讀者介紹四種不同看待「等待」的有趣方式。
2023-10-10 謝ㄧ誼
藝術 勞動

小島晚上水很冷

你有看過一個活生生、不停變化的藝術生物嗎?當森林水滴落到雕塑作品之上,會與石膏中的化學物質發生變化,藝術品一直在展期產生變化。以上是謝一誼老師遠赴芬蘭進行潮濕宇宙政治及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經驗。觀展時,她也觀察到另一種政治:藝術勞動與報酬不對等的全球社會問題。當藝術、策展專業者為社會帶來創新意念及作品,他們卻沒辦法利用勞動本身掌握收入,要依賴難以控制的名聲。從非人到人,展覽到勞動,謝老師讓我們思考藝術展示中觀眾視而不見的藝術勞動。
2023-10-02 Madi
語言人類學 太平洋

語言多樣性、田野與新幾內亞—推介A Death in the Rainforest

為何巴布亞新幾內亞會有一千種語言?那是地理隔絕的結果嗎?還是社會文化所造成?語言是如何消失的?語言的消失,會是文化的滅亡嗎? Don Kulick的新幾內亞田野回顧與自傳給了一位語言學家的答案。今天,由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吳明仁老師為我們介紹Kulick 2019年的著作A Death in the Rainforest及他的田野回顧。語言的消失是一種流逝的過程,漸漸地對於某些語言的小細節沒有辦法正確使用時,或者就是語言「死亡」的時候,
2023-09-25 林浩立
民族誌影展 紀錄片 聲音 音樂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專題介紹:音樂、媒介、和不會消逝的聲音

透過精湛的身體技藝、樂器演奏等媒介展演出來的音樂作品,如何能讓一個抽象的民族精神、一種消逝的生活方式、一系列歡愉的鄉野記憶能成真?就算實體媒介消失了、就算音樂作品無法被一個個音符精確傳承下去,聲音永遠都在,且總是有辦法藉著新的技術、路徑和地方召喚回來,即使是以拼湊、混音和模擬的手法,只要足以「活化」媒介,就能帶來這樣的可能性。
2023-09-18 傅可恩
民族誌影展 紀錄片 檔案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專題介紹:民族誌紀錄片及其不滿

我們是否能將紀錄片中檔案錄像的使用與薩滿(Shamanism)的實踐進行有助益的比較?這問題可能會遭致人類學家反彈。對人類學家來說,薩滿習俗總是要透過其特定的文化脈絡來理解,而電影往往超越脈絡。但當這種比較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檔案錄像的地位時—尤其是檔案錄像經常只被視為一種普遍的歷史記錄—就有所助益了。
2023-09-11 李宜澤
民族誌影展 紀錄片 記憶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專題介紹:如何媒介,怎樣記憶?尋找身分與歷史軌跡的影像行動

本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主題為「媒介/記憶」:透過媒介素材的收集、拼貼與製作,成為重新追索身分和歷史記憶的重要行動。從媒介多樣的形式和題材裡,可以看到家族文件的聲音,聽見祖先過往的腳印,聞到山林路線的色彩,觸摸文化與環境的味道。民族誌影像不只是「紀錄與紀實」,更是重新編輯和再造感受的魔幻空間。
2023-09-05 邱韻芳
原住民 文化復振

跟著Ciang和Bukun走近布農

對布農族人而言,中文所稱的「狩獵」,在使用族語時需要低調、隱喻地以 ‘ mudadan (走走)’ 代稱。而在傳統文化中,老人家經常說在山上「要有好的‘bahi’才拿得到東西」。但 ‘bahi’ 指的不是中文的「運氣」,而是當事者需透過與所有相關人、事、物以及環境之互動過程去細細感受的身心靈(尤其是夢)狀態時,我們如何學習傳統布農族人說話時須蜿蜒敘述而非直接破題的文化慣習,學習山林智慧?邱韻芳老師透過布農族詩人學者Bukun及從暨南大學原專班畢業的Ciang在「Malanngaus tu Pust-Bunun tu palisnuluas taiklas tu Bunun(首屆後布農人的布農人知識論壇)的分享,跟我們訴說她與眾人每次相遇時,所能增加之不同角度的理解。
2023-08-24 雪裡紅
婚姻 愛情 金門

婚姻、愛情(個體)政治經濟學:讀邱筱喬《Visions of Marriage: Politics and Family on Kinmen, 1920–2020》

邱筱喬博士的新書《Visions of Marriage: Politics and Family on Kinmen, 1920–2020》訴說一段段在金門發生,關於愛、情感、親密關係、(跨境)婚姻、非婚(non-marriage)、生命想望的故事。金門在熱戰和冷戰中都成了前線,軍管制度管制身體也管制情慾,更意外延續了彷彿時空錯置的親屬體系,同時催生不同以往的婚姻、家庭功能與意義。近代海峽兩岸的政經政策、通婚、多元性別運動,都顯示無條件地侍奉丈夫、公婆的女性角色並非必然。新型態之性別和婚姻關係,一次又一次反映「事實」、「傳統」的創新可能。今天由雪裡紅老師為我們導讀這本新書,思考親屬、婚姻、親密關係、性別這些經典研究範疇的更多可能。
2023-08-16 吳易澄(演講)、詹㝢婷(記錄)、黃郁茜(記錄)
精神醫學 兩種心靈

《兩種心靈》演講系列 (I):吳易澄醫師

《兩種心靈》系列演講,是2022年秋季台大人類學系「人類學的情緒與情感研究」所安排的三場課堂演講,邀請吳易澄醫師、周仁宇醫師、張復舜醫師、廖偉翔醫師為大家介紹這本書。這系列演講很受歡迎。今天刊出由吳易澄醫師主講的第一場演講紀錄。吳醫師將為大家介紹此書的時代背景脈絡、作者的關懷,也分享自己從精神科專科醫師與人類學訓練角度出發的一些想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