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是什麼,可以吃嗎?
幾年前,芭樂人類學家有機草莓曾分析過政治人物如何使用親屬修辭,讓自己比較可親,例如「阿輝伯」、「花媽」,最近的王金平「公道伯」也是一個類似的概念。不過身為「芭樂」人類學家,還是全世界最重視「吃」的台灣民族的一員,我不由得發現鄉民其實也很喜歡將政治人物給「食物化」。於是我們有小辣椒、空心菜,甚至還有送楚魚。
政治人物與食物扯上關係不是新聞,蔣經國經營所謂「民間友人」時,就有好幾位跟餐飲有關,塑造他的庶民形象。賴神(還是神的時候)被拍到一夜未眠緊盯颱風動態,早上4點多在台南路邊吃傳統牛、不,是羊肉湯,不知虜獲多少人的心。人氣王柯P似乎與蜜蜂嗡嗡嗡畫上等號,最近雙十升旗推出的蜜蜂主題背包和毛巾居然造成搶購,不過他最知名的還是經常不做作的吃,關於他的親切的花絮多半與吃有關──在便利商店吃泡麵、在路邊吃小吃,自帶便當盒去吃大鍋飯、勝選之夜他一面吃剩菜一面被志工們當成可愛動物合拍照,甚至前陣子去TVBS拜訪,流出的影像也是他一 進門就只看到桌上便當,當別人還在交換名片,他忙著甸甸便當有多重價位多少,大喊先開動吧。
或許政治人物喜歡吃,但其實不會很喜歡「被吃」──他們比較喜歡吃別人。但被當成食物,總比「砂石輪」或者「消波塊」要來得好。當一個人化身成了上述建築相關物品──最近又加上了新的種類「柱」──由於過於冷硬,似乎就有了距離。食物是日常的,親切的,庶民的,即使空心菜的綽號有貶意,也還是可以吞下去──換句話說,他們是「可食的」。而砂石、消波塊和柱等則是人工的異化物,是「不可食」的。當一個政治人物「可食」,表示她/他是可被「接納」的,是可與選民合為一體的。當她/他被分類為「不可食」,則是有毒、有害健康、黑心,是禁忌的範疇。
喔喔,這不是讓人聯想到結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嗎?(現在知道這篇廢文為何可以刊登在芭樂人類學了吧?)他寫過一本「生食與熟食」,提出將食物從生的天然材料,透過人的勞動加工成可以吃的熟食,對應了「自然與文化」的二元對比。咦,這似乎讓我們恍然大悟:辣椒、空心菜,和魚都還是生的,需要轉化為熟食,才能更上層樓!可惜國民黨已經放棄熟食路線,辣椒炒空心菜在本週末之後就成為絕響。(不過聽說要改推「圓仔湯」?)
相反地,小英深諳此理,上次大選出了一本書叫「洋蔥炒蛋」,最近更乾脆將自己變成另一種食品:英「派」。這兩種都是熟食,都很好入口,深受大眾喜愛。至於四年之間,從台菜變成甜點,又代表什麼意涵?因為這篇屬於「一片芭樂」,想必讀者已經吃完芭樂了,那麼我就不負責任的下柱啦。
PS:無論怎麼食,還是芭樂最好吃,「英派」隔壁有賣「芭樂人類學」新書,保證「好吃又好思」喔~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malaita 政治人物是什麼,可以吃嗎?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71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I do love your insightful notes on Taiwan political issues!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