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分類標籤: 食物

疫情下的機智小村生活

我們是否可以想像,如果台灣的每個縣市都慢慢開始有更多像無過合作社與嘟嘟配這樣的小規模、在地型的集貨與配菜平台,那麼當下一次疫情衝擊再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就有機會讓多一點點的農牧生產者、集貨者、市場工作者、物流業者,以及第一線承擔家庭採買工作的家務勞動者,不用為了他人的飽足與健康、而讓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涉險?

舌尖上的菲律賓田野札記

在台灣,大家一般想到東南亞菜,大概可以舉出心目中各國代表性食物,像是泰國海鮮湯、越南米線、馬來西亞叻沙、新加坡海南雞飯等等。輪到菲律賓時,可能就腦中一片空白。其實菲律賓菜非常的豐富,群島之國各地菜色也不盡相同。這種食物的多元性反映了過去數百年來多重殖民的歷史。因此,菲律賓與台灣都有那種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滋味,配上在地化後的殖民菜餚,更值得在每次的街頭大冒險中細細咀嚼。

是誰吃了地瓜?Gimay ta ka dhgal Truku 找回太魯閣族人的土地

地瓜是太魯閣族人重要的主食之一,也是養豬的重要飼料。家豬(babuy)在太魯閣人的祖靈信仰、生命禮俗與道德體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讓地瓜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但除了作為食物之外,地瓜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太魯閣族的土地權益,如何被現代法律與官僚體系一步步「吃掉」。

[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二張:「好吃,又好思」: 糌粑(Tsampa)、麵條(Thukpa)、也許還有豆腐

俗諺說:「民以食為天」,芭樂人類學強調要「好吃,又好思」,通過食物可以表現個人與群體的認同,並鞏固社會的連帶。而食物也是一個溝通的系統、集體的圖像,食物顯示了「你是誰」,我們也利用食物與他人對話。我到印度研究流亡藏人的田野,處在印度、西藏的兩個社會之中,每天三餐如何吃,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芭樂籽大賞]在神聖與麻醉之間

在P島無人不曉的「撒考(sakau)」,一段從盛宴上的珍貴獻祭轉變為全民飲料的故事。從種植、收割、晉獻到共享,撒考牽繫著P島傳統的階序,還接壤發展中的經濟。人類學家經過體驗摸索著融入,在完全麻醉前努力清楚記下對田野的觀察。雖然不是歸人,下筆的此刻,撒考總不時化為一股混揉熱帶島嶼的愁滋味,淌淌而流。

[芭樂籽大賞]炒米粉:山林邊區的選舉慶典

選舉可以視為國家的慶典,藉由政治動員催出選票,是國族再建構的神聖時刻。一般動員的討論多著重在賄選,但是在地方社會,餐飲經驗經過沈澱,「炒米粉」已經成為具有政治場域強制力的社會事實。透過「炒米粉」的深描,我們可以看出苗栗人基本的政治觀點,以及縫合國家與地方的另類取徑。

[芭樂籽大賞]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

從台灣去到北京,再從北京跋涉到中國西北的新疆,在面對漢人社會時總是以看待異文化的心態視之,卻在新疆成為了他人的異文化。從一件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小事—喝茶開始學習起,進而窺見了一套文化的慣習模式、家戶勞動與社會秩序,並在不知不覺中取得了「進入」田野的入場券,從「茶」的日常實踐中學著做一位「哈薩克姑娘」。

[一片芭樂]政治人物是什麼,可以吃嗎?

本文是新出爐的[一片芭樂系列]的第一盤,旨在生產讓人在吃完一片芭樂的時間內能讀完的文章,爽口、隨意、好消化。就像上述芭樂的隱喻一樣,不知為什麼,臺灣政治人物特別能與食物扯上關係,如小辣椒、空心菜、送楚魚等等,以及選舉時在市場拜票、拿粽子、吃便當等活動,其中的道理是什麼?讓我們切片芭樂來讀讀吧。

從菜市場到廚房的另一種生命政治

煮食涉及龐雜和勞時勞力,採買、洗菜、煮、收拾、剩菜的處理… 但如果天天出去吃呢?不僅是吃膩的問題,還有一種沒來由的阻斷和空虛感──一種你和食物的關係被控制,被限定在某一種相位和階段,只得到其中一個片段:「進食」,或許加上「哇,好好吃」或「好難吃」的驚嘆號。而這或許就是「消費者」的含義吧!也就是和物的接觸限定在某一「片段的愛」,如此沒有連續性的片段激情。相反的,自己煮食的每一步都涉及外部的社會關係和內部的意義體系的互相協商和創造,而「自我」也在每一步的衡量和行動中被以手工鍛造(crafting the self)。

八月豆、生青苔、常與非常

高雄六龜頂荖濃,一個在十八世紀末(1871年)由四社熟番遷移到荖濃溪流域所建立的平埔族聚落,屬於西拉雅族的旁支大武壠社群(又被稱為大滿族)的四社群。 夏日時造訪這個聚落,才農曆五月,氣溫昇到了33度,田園裡已經有人開始種植農曆九月開向時所要用到的「八月豆」(當地人的說法,見圖一)。八月豆的種子外表呈現黑色,是製作米買的重要材料。報導人提到以前族人沿著荖濃溪畔種植了許多豆子。從種子落地,到豆莢飽滿收成,需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豆子收成後,各色飽實的豆莢會混合糯米一起蒸煮,當地人謂之「豆仔米買」。收成後的豆仔米買正好作為農曆9月15日開向時祭拜太祖的重要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