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4-04-28 舞舞舞

天注定下的NGO

在松菸看完賈樟柯的天注定,在微雨沁涼的台北夜想這個現代中國的「武俠片」。賈樟柯這次對中國社會暴力的描寫很直接,很不用技巧,直白控訴。這種不加粉飾,好像要告訴我們這不是電影,這是真實,或是要映照出這次施暴者的不同:絕望下的老百姓,能使出的暴力,相對於國家暴力,只能是樸拙直接生猛又孤注一擲,鋌而走險,就像天注定一樣有兩面性,一面是替天行道的能動者,另方面則像是宿命天意下僅能被動反應的受害者。
2014-04-21 鄭瑋寧
威權 親屬

太陽花運動中的親屬修辭與感情結構

太陽花學生/公民運動中出現許多與親屬相關的語彙、比喻與類比來解釋、詮釋與定位年輕一輩的行動者、服貿的內容及後果、簽訂協議雙方的關係、甚至心繫臺灣的情感。其中最常見的即是以「孩子」一詞來稱呼、指涉參與的學生/年輕人,是學運中出現率最高的親屬比喻,且無論是運動支持者或反對者,都以明顯或隱晦的方式以此來建構他們與參與學生間的關係。
2014-04-14 malaita
共同體 民主 社會運動

被服貿爭議撕裂的台灣社會要怎麼救?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太陽花運動持續佔領23天後,日前退出立法院議場,暫時休兵,但還是到處在亂。這些學生難道不是暴民嗎?有意見不能理性溝通嗎?為什麼要撕裂台灣社會?我實在很憂心,再這樣亂下去會把台灣拖垮。

和平理性的小康
2014-04-05 趙恩潔
全球化 環境 資本主義

價值觀升級

你有沒有常常聽到一句話,覺得聽了很無奈:「啊這世界就是這樣啊,潮流就是如此,不可能改變。」
還有另外一句話:「啊你反對資本主義,不然我們是要變成北韓嗎?」是不是也很無奈?我們該如何回應?
其實,在服貿爭議紛紛擾擾之中,我們赫然發現:我們不是只有產業需要升級; 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價值觀升級。
2014-04-03 容邵武
政治 空間 社會運動

佔領

佔領,不同於示威、集會、遊行、抗議、靜坐等等我們所熟知的社會抗議或公民不服從的形式。佔領有種很不一樣的味道。它很討人厭,它阻斷了原有在這個被佔領空間的生產--所有的生產,包括物質的生產,意義的生產,秩序的生產。佔領讓這個被佔領的空間暫時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義,所有原本依賴這些意義生存的人們、意識形態,就開始感到焦慮、憤怒、失落、損失。
2014-04-02 鄭瑋寧
國家 經濟

不可異化的未來

從生產、維生、到消費,服貿不僅是一個攸關台灣民主未來將如何發展的問題,更涉及了以人為本的經濟生活(human economy)的社會想像與生命政治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下,服貿開放的商品項目,不單單是可被任意替代的純粹商品,而是蘊含了人們不可異化的未來的特殊商品。
2014-04-01 徐斯儉
中國 經濟

為何不能對房間裡的大象裝可愛?: 中共黨國資本主義與服貿

英文有一句話,叫做「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是說明明房間裡有一頭大象,大家卻假裝沒看到,也就是比喻眾人故意忽視或刻意逃避一個擺在大家眼前的大麻煩、大問題。在我們現在面對的服貿問題中,這隻大象是誰?那就是中國黨國資本主義,那是誰假裝沒看到,那就是國民黨馬政府和那些想要從中撈取利益的,遊走兩岸的大資本。而又是誰在對這隻大象裝可愛呢?那還會有誰,各位聰明的台灣公民,你們告訴我是誰?對啦,那就是耳朵裡長毛的,指鹿為馬的那位啦!
2014-03-31 羅永清
暴力

利馬圍城記以及種種為了貿易而協定所帶來的哀愁: 一篇人類學式的筆記小說呼應服貿之議

種種為了「貿易」而「協定」所帶來的哀愁,在全世界各地上演著。當初西班牙人龔薩羅之所以斗膽赴約,大抵因為,曠日以來,尋找黃金不果,聽說印加王有黃金萬貫,也許,見見印加皇帝,可以僥倖得到些許。大抵,可美其名是為了貿易而想協定雙方以獲得黃金,然而,不料,竟擦槍走火,糊裡糊塗就俘虜了印加王。拷問之後,真有黃金。西班牙人龔薩羅於是挖了一個大坑,據說有一個籃球場之大,想做一場「貿易」,就是要印加王下令率土之濱所有的印加臣民,必須進貢黃金以填滿大坑,就可釋放印加王。須臾,黃金填滿了。得了萬貫錢財的西班牙人龔薩羅卻把印加王給殺了。這就是種種為了「貿易」而「協定」所帶來的哀愁之一。
秘魯政府幾年前立法規定:任何在公民或人民的土地上或社區裡,從事開發或投資,都要事先讓當地人知道並獲得當地的同意之後,才能獲得允許如採礦權等,是謂「自由事先知情同意原則(Free Prior Informed Consent)」。但秘魯總統的命令卻大於此法,徑自發給外國礦權。台灣因為對於原住民的尊重與保護,也透過2005年的《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有同樣的約束,但執政當局依然沒有理會,徑自下令了種種為了「貿易」而擅自所作的「協定」,因此,帶來種種的哀愁。
2014-03-29 被比擄蛇

打假球的故事

服貿簽訂與審查,根本就是一場打假球的故事。
2014-03-28 劉紹華
政治 經濟

從中國的發展來談服貿牽動的價值問題

(本文是作者3月26日在立法院民主教室的演講稿) 我剛從中國回來,太陽花開的前幾天,很遺憾地我缺席了。當時我人在中國,看不到中肯的新聞,一開始還是當地人告訴我:「立法院的牌子都被砸爛了」,我當時的立即回應是,「早該砸了」。對方被我的回應嚇了一跳。然後當地人開始跟我大談民主的問題,大談他們眼中的台灣因為搞民主而經濟落後於中國,甚至下結論說:「太民主了不行。」「台灣現在比不上大陸了。
2014-03-24 容邵武
中國 資本主義 香港

台灣.香港。雙城記!一個故事?

當資本越是要抹去時間、空間原來多層次的意義,以及人們創發時間、空間新的想像時,我們更要不斷的訴說這裡不是一塊空地,不該只有一個(資本)故事,它已經有而且未來還應該有不同的故事。所以當人們反對新自由主義無限制的掠奪時,人們更是在對社會(時間、空間、人、事、物)的意義爭奪。當資本的支持者許諾繁榮的未來,它其實是建立在人們的恐懼之上;當資本的支持者強調把世界和台灣接連在一起,讓我們走出去,讓別人走進來,它其實是一個單一的故事,資本的故事!
2014-03-24 暴民kaka
政治 經濟

反/服貿ing:幾則經濟人類學筆記 (下)

為何有些未來必受影響的人卻無法認識到服貿是一項攸關台灣民主、經濟與國家安全的協議?會問「服貿與我的生活有何關聯?」或者坦承不知道服貿內容的人,是因為對服貿沒有切身感。這是知識欠缺的體現,而執政者企圖遮掩、失職的媒體當然與打造一般人在政治經濟上的知識欠缺有關,更是過去威權統治心態的殘存。
2014-03-23 暴民kaka
政治 經濟

反/服貿ing:幾則經濟人類學筆記(上)

了解不同解讀協議內容版本與立論所持的經濟前提,通常就蘊含了解讀者對政治體制的想像,以及對於執政者能否有效進行經濟治理的期望,或者說,政府或國家的性質。
如果服貿是一股隱約正在形成中的牽涉到妳、我與臺灣社會將變成怎樣的社會的結構性力量,那麼,經濟人類學要面對的是這股結構性力量究竟會如何牽扯了怎樣的社會形構?未來的臺灣社會將變成怎樣的面貌?
2014-03-22 左拉
全球化 政治 資本主義 社會運動

雷神野草莓: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我們根據物資網站發現需要瓦斯罐與三十雙工地手套。所以跟學生從新竹出發在桃園路上五金行買了三十罐瓦斯罐與三十六雙工地手套,男研究生解釋道,物資部天冷要現場野炊煮薑湯給大家喝。結果五金行老闆一聽到我們要去立法院,立刻免費大送我們兩排,又說,真的要去立法院嗎,對,又多送我們兩排瓦斯,通通拿去。老闆的阿莎力,讓我們的「領導」直說「人間處處有溫情。」然後她說:「等到中資全面進駐台灣,這樣小小間的五金行,就再也不會存在了。」
2014-03-17 邱韻芳
台北 巴西 發展

兩個有關「發展」的漁村故事

你知道台北市裡面也有漁村嗎?從淡水河口到巴西海口,有不一樣的河海地貌、豐饒、和人文景致,但是卻同樣地經歷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共振效應,卻又因不同政經脈絡而生出不同的「環境與政經產物」。那邊成就了「機動船」和「貧富差距」,這邊經歷了「廢土傾倒」和「單車市長」。
2014-03-10 Runningnoseky
田野

按摩椅上的人類學家

許多年前,我的同學告訴我,我看起來像是個「安樂椅上的人類學家」。 她倒不是在挖苦我;我自己也清楚,我這人確實很容易留給旁人一種循規蹈矩、保守拘謹的書呆子印象。個性率直如她,或許只是把我身上那股清末民初的陳舊氣息,下意識地和維多利亞時代的安逸學術生活聯結在一起──我看來挺適合那種成天在書堆裡發掘事實,在安樂椅上神遊田野,一板一眼、有條有理、外加沒血沒淚的生活方式。
2014-03-03 玉兔

消失的竹林? 不消逝的天穿山歌 !

竹東客家小鎮上,阿菊在竹東天穿節,足足連續聽了四天從早上八點到六時日落的山歌賽事。在累翻返回高雄的車程上,腦中全是四句一葩,每句七字的客家聲韻:有老山歌、山歌子、有平板、有戲曲,竟然停不下來。聽著這些「九腔十八調」充滿情感的虛字加上蜿蜒的滑音,或快或慢,時而鏗鏘,時而纏綿;歌詞文本有的詼諧勸世,有的絕望嘆息,伴隨著演唱者的美嗓質地和認真表情,真的是「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莫忘祖宗聲」嗎?
2014-02-24 小林尊

徐冰的〈天書〉和〈背後的故事〉作為主體的自我覺察

北美館徐冰策展2014/01/25 - 2014/04/20 當代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國藝術作品總多少帶有一些特色:結合令人瞠目的人物力的大型裝置藝術、自中國元素為出發點又以現代人類普遍經驗為訴求的成長經驗,或是中國式反諷卻能博得西方思維支持理解的反思題材。
2014-02-17 非基改芭樂

環境人文的尺度下看農業倫理

人類為了自我生存而對環境大規模的破壞,的確來自於農業的發展。如果曾經修習過人類學導論,大概記得人類的生計模式類型,通常會討論從小型狩獵採集到農耕的轉變:包括定居,開墾灌溉渠道,保留種子並且嘗試進行育種,以及使用大型器具。但是這些轉變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不可逆轉地改變地景」,同時把原來作為食物來源或者是狩獵採集協力者的物種,開始當做是害蟲而迫害之。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來自BBC的環境紀錄片「人類星球」,撒哈拉沙漠南面的馬利農夫為了保護自己的農作,免於受到如蝗蟲般的「奎莉亞」鳥的吞食,會在奎莉亞鳥巢密集的樹附近設下火線,等到黃昏倦鳥歸巢,一舉把鳥巢和鳥都用油燒了。想像著整片樹林的鳥都被「屠殺」的這個畫面,似乎可以理解為什麼創世紀裡上帝會不喜愛農人該隱所奉獻的作物:因為農人為了收穫用的手段, 為了規模以及效益,造成無法返回的傷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