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5-10-12 林浩立
社會運動

流動、復振、變通:烏克麗麗與夏威夷原住民運動

嬌小宛如玩具吉他的烏克麗麗(ukulele),其實與夏威夷原住民被剝奪的主權與傳統,以及其後的文化復振運動息息相關,更是太平洋島民身份認同的重要象徵。然而這並不代表太平洋「擁有」烏克麗麗。事實上,烏克麗麗本身就是來自他方,而它精小的體型使之易於流動、與世界接觸的特性,也與太平洋的精神相合。如今這個曾被打冷宮、不直一哂的小樂器,又再次大受歡迎。或許這是原住民運動的另一出路:以流動、變通來復振身份與傳統。
2015-10-05 郭佩宜

「芭樂人類學」出書了──好吃,又好思!

「芭樂人類學」出書了!(左岸文化出版社)書中收錄、改寫31顆芭樂,在此附上全書導論,先賭為快。

這本書源自美好的合作,是許多人類學者為了公共的目的無償地甘願做、歡喜做,因此作者群也決議將版稅回歸初衷,除做為芭樂人類學網站後續營運經費,將設立相關獎助,鼓勵新生代加入耕耘大眾人類學的行列。

謹以這本書,獻給我們親愛的夥伴「芭樂貓」。
2015-09-28 林靖修、Wuhua Paqaliyus(巫化.巴阿立佑司)

新園養雞場抗議事件與公共人類學實踐:一個「肉腳」人類學者的視野

今年上半台東市新園里抗議設置養雞場的環境運動,最後以縣議會通過「台東縣新設置畜牧場管理自治條例」圓滿收場。過程中,卡拉魯然部落原漢居民與鄰近的台東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師生攜手合作。然而事後調查與檢討時,有位原住民長者認為台東大學進入得「太慢了」──這正是人類學家投入公共事務時的困境,一方面希望以公共人類學精神參與,另方面又擔心對事情全貌所知不足、不宜貿然行動。林靖修老師反思自己是個「肉腳」的人類學家,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戰鬥位置並形成行動方案與策略?
2015-09-27 郭佩宜

[2015民族誌影展 5之5] 高牆的縫隙: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歷史教育現場的衝突史觀

歷史、教師/學生。課綱、教育部。祖國、殖民/佔領。戰爭、大屠殺。

這些是台灣這幾個月的關鍵字,也是這部「誰的歷史?(This is my land)」紀錄片的關鍵字。影片的背景不在東亞,而在中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史觀的對立比台灣還激烈的地方。本片將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播映,來得正是時候,導演也將來台與觀眾交流,機會難得。
2015-09-26 張雯勤、薛常慧

[2015民族誌影展5之4] 非洲之心

非洲大地上無盡訴說著故事,本屆影展中有多部影片刻劃其中的苦難、掙扎、創意、和解與未知。影展首度入選肯亞新秀的作品《垃圾堆中的夢想》,導演如同人類學家每日進出自己長大的地方、如同巨型貧民窟的垃圾場,聆聽、記錄其中的情誼、階序、背叛與暴力。盧安達大屠殺二十年之後,在這《愛恨交織之地》,倖存者與殺戮者比鄰而居,如何在復仇與寬恕之間、在種族仇恨與跨族愛情之間遊移?
2015-09-25 趙恩潔、滿田彌生

[2015民族誌影展 5之3] 文化的雙螺旋

文化其實一直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糾纏的。本次民族誌影展中許多影片都呈現了這「文化雙螺旋」現象,以下介紹三部影片,分別探討雷鬼頭的起源(印度、牙買加)、摩洛哥的公路電影(阿拉伯、好萊塢)以及親密關係中的宗教衝突(正統、世俗猶太教)。
2015-09-24 邱韻芳、何翠萍

[2015民族誌影展 5之2] 傳統延續中的個人與群體

在當代社會中,傳統如何延續?個人的意願與故事,還有群體的組織與傳承,如何協商?本屆民族誌影展中,許多影片都觸及這個議題。其中一片是描述台灣東港迎王/燒王船的《魯笠》,另一部則是中國雲南花腰傣社區的《難產的社頭》。
2015-09-23 蔡政良

[2015民族誌影展5之1] 生命的風景,無所不在

2015年的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今年已經邁入第八屆,本影展同時也是亞洲歷史最悠久,聚焦在民族誌影片最大的影展。本屆影展以「生命的風景」作為主題,經過三個多月的徵片期,從世界各地報名的影片,首度有超過700多部影片報名參展(過去大約為300-400部影片),最後在影展委員會的十多名學術與實務界的委員評選下,國內外共有35部影片入選,都是一時之選,從區域、題材或者表現的手法上,相當多元,展現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一貫的人類學關懷與多元面向,期望能將國內外的精采民族誌影片,介紹給臺灣的觀眾。
2015-09-21 彭榮邦

歷史作為一種敘事:誰的心理學?為何如此歷史?

這一陣子以來,「歷史」以一種非常搶眼的方式,浮上了台灣原本就已經喧囂不已的話語空間。不管「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前總統李登輝「曾經作為一個『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的言論,或是最近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到北京參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系列活動,「歷史的書寫和詮釋」都是這些事件中的關鍵議題。然而,談論「歷史」在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選擇不加入當前在政治場域的熱辯,而是從一個相對冷門的角落,心理學的場域,來談談「歷史」的相關問題。或許這樣的迂迴,對當前的歷史爭辯可以提供一些啟發。
2015-09-14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張:身/生為難民半世紀

很多人對於收容難民的疑慮在於認定難民會帶來的負擔,認定他們從此必須靠著援助寄生。此外,因為宗教、文化或外觀實際的差異而被標示的「外人」身份,經常會出現「種族化」、「問題化」的現象,而造成與在地社會族群間的緊張,產生了寄人籬下的「雙重弱勢」。然而,一旦有機會,他們也會如你我一樣自食其力過著有尊嚴生活,甚至可以對當地社會有所貢獻。但這如何可能?當初我會進入流亡藏人的生存與生計的研究時,也有同樣的疑問。
2015-08-31 林子晴,胡正恆

聽見歷史:義民節聽見客家唸詩

這一個月來,2015年不尋常的冷冷八月終於走到了尾聲。在中元普渡的嘩啦拉大雨聲景中,如果沒能走訪客家家鄉義民節慶的朋友,還是可以透過客家電視台的實況轉播,看到北臺灣客家「桃竹十五聯庄」的祭典廟會,特別是桃園市政府官方參與、今年輪到觀音鄉爐主舉辦的「義民祭典文化晚會」。我們會在磅礡大雨中聽到現代客家知名歌手謝宇威演唱的「千秋義民」,副歌呼喊著:「你介忠義,永留天地;你介魂魄,化作光明。生為英雄,死為神靈;萬代敬仰,千秋義民。」從這看似小小的詩歌裡,猛然提點著客家山脈裡的多元歷史行動者,匯流成像義民爺般的形體,並廣泛地影響現代情境,就好像嗩吶那般沙啞卻有力。
2015-08-24 邱韻芳

蜻蜓、故事牆與部落會議: 嘎色鬧的「活力部落」之路

近年來許多原民部落都著重於營造入口意象、花台、故事牆,而內容也大同小異。這些「觀光客的凝視」(tourist gaze)已經內化成許多族人們對於自己部落應是什麼模樣的標準想像,而「我們這裡看起來不像原住民的部落」也成為族人對自己部落常見的負面評語。因此當桃園的嘎色鬧(Ksunu)部落決定要以蜻蜓作為部落意象、並在入口處設置故事牆時,我做為「陪伴顧問」,不禁打了個問號。然而後續事情的開展卻出乎意料,且展現了真正的部落活力。
2015-08-17 林浩立
台灣 印尼 歷史

論糾纏:西巴布亞脫離印尼的獨立運動,能給台灣歷史課綱什麼啟發?

西巴布亞(West Papua)現屬於印尼,但其人民自50年代起即不斷地在為獨立奮鬥。藉由一本關於其獨立運動的民族誌,我們可以看到西巴布亞與印尼並非簡單的二分。一個更適宜的理解方式是其運動中不同的份子與印尼政府、軍隊、跨國企業、國際政治組織之間有著錯綜糾纏的抗爭、合作關係。此糾纏會使運動深陷泥淖,但卻也充滿契機。同樣地,台灣歷史課綱也有機會呈現台灣歷史糾纏的一面:不同的行動者在這島嶼上進出、共生、互競。我們應避免將此糾纏梳理成任何單一的國族框架,切斷糾纏能帶給學生的啟發與可能性。
2015-08-11 趙恩潔

如何培養多元史觀:從東南亞史、伊斯蘭史出發的人類學觀點(下)

歷史的意義,不只在於過去發生了甚麼,而是此時此刻我們能容納多少過去的影像與聲音,尤其是那些被遺忘的、被嫌棄的、被禁止的。我們人人都可能是歷史的天使,並且超越天使,因為我們永遠可以選擇挺身而出,阻止從天堂來的那場風暴。
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值得更好的歷史課。
2015-08-10 趙恩潔

如何培養多元史觀:從東南亞史、伊斯蘭史出發的人類學觀點(上)

關於歷史教學的改革,本文從東南亞史與穆斯林文化史的視角,提供另一種景觀。透過東南亞史與中東史研究中所發現的一些具體知識,來襯托出當今台灣一般人對於「歷史」的想像,如何過度依賴舊版西方中心進步史觀下的過期罐頭知識,而多元史觀的缺乏,又如何繼續豢養根深蒂固的文化種族主義、與不自覺地歧視非西方社會的世界觀。
2015-08-03 彭仁郁

用聆聽與行動療癒創傷:給反課綱運動同學及其他大人的一席話

730晚上,反黑箱課綱高中生聚集在教育部前悼念他們剛剛失去的夥伴林冠華,親近的夥伴都喚他「大林」。大林選擇了一個激烈而悲壯的方式,用自己的犧牲來喚醒沈睡的世人。只是,我想提醒一下在現場的年輕人,這樣的犧牲,也會換來很多痛苦。你們現在心裡感受到的悲傷,身上背負的自責和罪惡感,應該是大林不會想要的。我們心裡巨大的悲痛和自責,會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可能平復。731的這場短講,目的在與反課綱運動的同學,還有社會上的大人,談談如何用用聆聽與行動來療癒創傷。
2015-07-27 林子晴,胡正恆

音樂與社會實踐系列(三): 餘音繚繞的南島社會—達悟古詩變奏曲

我們選在一個知名的中式餐廳,那香氣與喧囂氣氛仿似「舌尖上的中國」本是好意,但在幾代縱橫於大山與大海間的達悟人Syaman Lamuran一家面前,卻讓我們這些漢族和南島語族學者深感窘迫。原因是有好幾次,來自蘭嶼漁人村的父親Syapen Lamuran方靜下歌喉,正要吟頌一段答謝的古詩,結果…上菜的服務來了:又是茶水又是紙巾、不然先上烘蛋再來各式熱炒。天哪,終於才輪到出身牧師的Syapen Lamuran用雅美古詩跟我們敘舊答謝,有非常委婉的用詞,自信地搭配著異文化不甚理解的聲調。
2015-07-20 許馨文

音樂與社會實踐系列(二):在音樂廳裡說故事:論「講座音樂會」的社會文化意涵

過去三年裡,我有機會參與兩廳院的《我是這樣看世界》新系列,透過「講座音樂會」的形式進行,以比較輕鬆活潑的方式,讓觀眾認識臺灣與世界各地多樣的音樂文化。在運用應用音樂學/公共民俗學/參與式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透過共作來促進知識流通與社會行動之際,我逐漸意識到「講座音樂會」、「解說式音樂會」、「音樂導聆」這種將音樂展演、多媒體傳達與演說、對話等語言行動結合在一起的表現形式,似乎於近二十年來,在臺灣成為一種益發普遍存在的演出類型。
2015-07-13 林老師
民族誌

音樂與社會實踐系列(一):我唸《唸歌者》:評一本台灣饒舌樂的音樂民族誌

音樂與社會實踐系列要探討的是音樂如何從它諸多的形式框架中爬出,參與反映社會的各種大小議題。本系列首篇也是另一種「爬出」:一個田野報導人從一本關於台灣饒舌樂的音樂民族誌論文中爬出,與作者(哈佛民族音樂學博士)對話,並兼論台灣饒舌樂的發展。此題為《唸歌者》的論文,精彩地呈現台灣饒舌多元的樣貌,並指出看似輕浮瑣碎的饒舌歌詞,是台灣年輕人想像國族、理解社會變遷的日常政治手段。
2015-07-06 林怡潔

「終戰旅遊」日本正夯

今年是二次大戰終戰七 十周年,在台灣卻未引起太多注意。日本的青梅市立美術館學藝研究員田島奈都子說,最近在日本有關戰時文化展覽旅遊開始的風潮,台灣如果善用此機會,也可以將文化資產整理,並且成為銀髮族的套裝行程,針對日本銀髮族進行行銷,本國和其他國家的銀髮族也可能會很有興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