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iGuava主題專號

[2015民族誌影展5之4] 非洲之心

2015-09-26
回應 0

非洲大地上無盡訴說著故事,本屆影展中有多部影片刻劃其中的苦難、掙扎、創意、和解與未知。影展首度入選肯亞新秀的作品《垃圾堆中的夢想》,導演如同人類學家每日進出自己長大的地方、如同巨型貧民窟的垃圾場,聆聽、記錄其中的情誼、階序、背叛與暴力。盧安達大屠殺二十年之後,在這《愛恨交織之地》,倖存者與殺戮者比鄰而居,如何在復仇與寬恕之間、在種族仇恨與跨族愛情之間遊移?

《垃圾堆中的夢想》

影評 by 張雯勤

Eriss Khajira / 2014 / 56’ / Kenya / HD / COLOR

http://www.tieff.sinica.edu.tw/ch/2015/dreams.html

放映時間:2015/10/4(日)15:20

1987年次的厄蕊斯‧哈吉拉在東非最大丹多拉垃圾場長大。數以千計的人住在這個垃圾場附近,在奈洛比居民丟棄的垃圾中找尋可用的物品。厄蕊斯回到她幼年時期居住的地方,拍攝了五位垃圾場的居民,其中包括她一個即將成為父親的好友泰克斯布克、想整理好滿是灰塵的垃圾場的雜務工鉤口和想在音樂創作有所突破的饒舌歌手馬沃克。這是一部感人且衝擊力強大的紀錄片,帶領觀眾看見厄蕊斯貧民窟鄰居們的堅毅、哀傷和夢想,在巨大垃圾桶之中的夢想。《垃圾堆中的夢想》從非洲的貧窮之中述說,一個關於希望、友情、絕望和背叛的故事。

 

“it’s a society on its own, and it has its own hierarchy.”

這是一部很簡樸而又深入、令人感動的紀錄片,它紀錄在東非最大的垃圾場(肯亞 Dandora dumpsite)營生者的生命故事。拍攝者Eriss Khajira本身就是在這個垃圾場長大的一位年輕女性,她樸實毫無炫技的鏡頭影像流洩這個特殊場域的生活世界,交錯地景的灰濛、髒亂,與四位主要報導人日常的憂苦與喜樂;而架構在這個地景與卑微營生者之下的是垃圾場複雜的階序組織,與組織運作的權力衝突和暴力。

影片起始於Eriss純真的夢想──讓自己成為一位影像導演,紀錄她所熟知的成長環境,與在這個極度貧困環境下仍然蘊含的生命力與夢想。拍攝時Eriss已搬離垃圾場,但她視那裏為她和無數拾荒者的根源。拍攝期間Eriss如同一位人類學家每日進出垃圾場,與這個場域不同的拾荒者一起翻撿垃圾、搜尋食物,並訪談他們生活中的點滴。在影片中Eriss的報導人包括Textbook(一位愛好知識,妻子正在待產的年輕人)、The Rapper(以垃圾場的故事編寫饒舌歌,並與垃圾場朋友一起唱跳自己的歌曲)、Goko(一位在垃圾場內養雞和豬的農人,也是一位社運者;他熱情組織垃圾場的營生者,為他們開辦借貸銀行與資源回收工廠,並且幫助他們向政府爭取在垃圾場的工作權益),以及Florence(一位有六個兒女的中年母親,其中一個兒子因與垃圾場的朋友吸毒喪失心神,最後失蹤)。

藉由聆聽(listening)與聲影收錄(recording)Eriss探索這些人的故事,描繪他們的悲苦、歡樂與希望。這些人是Eriss的朋友,他們教她撞球、唱rap,共同分享附近機場運送出來的殘餘食物。影像不時呈現飛揚的垃圾,與在這些垃圾堆中汲汲搜尋資源的營生者,包括人、飛鳥、牲畜。

Dandora垃圾場如同一個巨型的貧民窟,Eriss在影片中呈現出這個環境組織的複雜性、營生者之間的情誼、背叛與暴力問題。影片一開始紀錄幾位不同特質、網絡關係、性別與年齡者的生活,我們看到Textbook小孩誕生所帶來的喜悅、The Rapper的創作緣由與才華、Goko為其組織成員權益的積極營走、Florence面對兒子失業、吸毒的無奈與悲傷;縱使面對貧窮,我們仍然看見勇氣與希望。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Eriss慢慢觸及到自己沒有預料到的黑暗層面──垃圾場組織結構的複雜問題。

看似貧窮如一的營生者實際上屬於不同的組織,彼此之間存在著階序的分野與利益的糾葛;這些層級有大老板(有能力佔奪垃圾資源,聘僱勞工做垃圾資源分類、回收與賣錢)、警衛(受雇於大老板,負責夜間看守資源)和生手(只能在垃圾場翻揀食物者)。雖然一開始Eriss就掌握了這些組織分野,但他們之間的角力與殺戮卻是她所始料未及的。隨著Textbook的死亡(他先殺了人,而後被殺),與相關的流言,Eriss開始懷疑自己所看到、聽到、拍攝到的真實性,面對鏡頭Eriss承認無力處理潛藏在原以為熟悉的環境、人物故事下的黑暗糾結。

這部影片的重點不再於找出貧窮之因與提供有說服力的解決之道,它的可貴在於呈現一個拍攝者本身的探索過程。故事從淺近到深遠的進程不斷交錯個人與環境結構之間拉扯的張力。影片沒有炫麗的拍攝手法,但鏡頭是直接、真誠的;背景配樂穿插rap與傳統歌謠,生動呈現當地生活文化的混合與變動性。影片並沒有一個結局,許多未知與問題仍然待解。但就拍攝者來說,這個投入過程已幫助她完成階段性的夢想,以及繼續追求更大夢想的勇氣。

 

重返《愛恨交織之地》

影評 by 薛常慧

Angelos Rallis & Hans Ulrich Gößl / 2014 / 60’ / Belgium / HD / COLOR

http://www.tieff.sinica.edu.tw/ch/2015/everyone.html

預告片:https://vimeo.com/107962018

放映時間:2015/10/4(日)10:00

《愛恨交織之地》探討盧安達大屠殺二十年之後,一個盧安達村落的人文地理。在這第二十個紀念日,倖存者和殺戮者再次比鄰而居,新世代的年輕盧安達人在迂迴曲折且易碎的調停過程社會中成長。歷經四年拍攝,本片描繪了薩爾西斯 和班諾伊提這兩個年輕的盧安達人,在愛與恨、復仇與原諒之間尋求一個心靈聖地。

如果有機會看見殺死親生母親的兇手,你會有什麼反應?有可能寬恕他嗎?

「愛恨交織之地」(A Place for Everyone)這部紀錄片,透過新世代的視野,帶領大家重返1994年盧安達種族屠殺慘案的現場,探討兩個世代以來,如何面對這個歷史的傷痛。

1994年4月6日至7月中旬間,黑暗的一百天期間,由胡圖族(Hutu)組成的政府,鼓吹對圖西族(Tutsi)展開種族清洗式的屠殺,鄰人、朋友甚或夫妻間彼此相殘,估計近百萬人被殺,二十年後,歷經當年浩劫的兩族人,如何繼續共同生存在一起?富含人文關懷視野的兩位導演:安格魯(Angelos Rallis)與漢斯(Hans Ulrich Gößl),以沈靜無旁白的手法,讓觀眾一同經歷這場驚心動魄的返鄉之旅。

片中女主角班娜特.杜莎蓓(Benoite Dusabe )與族人返回出生的故鄉梅望度(Mwendo),屠殺事件發生後,她第一次回到這裡,當時她年僅五歲和媽媽一起藏匿,但後來藏身之處被發現,她被丟入河中,幸運的游泳逃生成功,但媽媽被帶走,她甚至不知道被殺的雙親屍骨何在?返回這塊傷心地後,她開始訪視當年的倖存者,希望能問出父母最後的線索,店內的一隅,胡圖人與圖西人混坐其中,女主角先問了有人知道他父親的下落嗎?其中一位挑明了說,至今沒有人會告訴你真相,他懷疑當初他埋葬的眾多屍骨中,就包含了她的父親。在座一位胡圖族說,當時封鎖了所有的通道,一旦發現了圖西族,就必須逮捕,胡圖族被要求要殺掉他們,重複幾次後,你開始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事,女主角淡淡地問他:你也殺了自己的鄰居嗎?他點了點頭…幾句平靜的言談間,就讓當時殺紅眼的恐怖情境被勾勒出來。

爾後班娜特亦在席間順利問到母親的死訊,第一次聽到母親消息的班娜特,坐在一旁淚流不止。確認了兇手是誰後,由於當年殘存恐懼的陰影,使她該不該面對兇手而躊躇,伯母力勸她兇手已經無法再傷害她,相反地,應該是兇手要懼怕面對她才是,因而,我們戲劇性地看到,女主角與兇手同時出現在同一個鏡頭內,兩人眼神互不接觸,空氣似乎在那瞬間凝結,被審判入獄的殺人犯,首先打破沈默祈求寬恕,但對於女孩追問母親的消息,兇手卻始終左右而言它,讓原本極其壓抑的班娜特,終於爆發的質問兇手:若是你連真相都不能告訴我,如何讓我寬恕你呢?

本片同時透過另一位胡圖族的年輕男子塔爾西斯(Tharcisse),來探討另一族群的現況,他在農作勞動時與朋友閒談,他並未參與當年的屠殺,但因為他是胡圖族,所以仍擔心圖西族的鄰人如何看待他?或是責怪他的長輩,為何當年要做出這樣的惡行?農夫朋友則安慰他說,現在身分證不再標示族群名稱,沒有人可以看出你是不是胡圖族人,就不用擔心太多了…男子繼續訴說,他最近愛上一個圖西族的女子,跟家人提起沒有人相信,但發現這是真的之後,又極力勸要他趕緊分手,就像另一個朋友跟他圖西族女友分開一樣,他感嘆道:愛情是盲目的,我又能怎麼辦呢?

我們看見塔爾西斯(Tharcisse)在公開場合中,大聲疾呼兩族人應該要和平相處,並且預防種族衝突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但當我們在後面的段落中,看見塔爾西斯興致勃勃地詢問女友,是否結婚後可以一起在此地建立他們的家園?圖西族的女友,別過頭去想要停止話題,回答要問問父母意見時的表情,我們清楚的感受到那道橫亙於兩族之間,仍然深不可測的鴻溝。

隨著片尾女主角與族人一同清洗當年的受害者的骨骸,並且重新安葬母親的屍骨,這樣看似尋常的勞動畫面,卻並置重現當年悲劇的慘烈,以及洗滌後和解的釋然,這是值得推薦給所有經歷過族群衝突地區觀眾的一部好片,看看別人的例子,從中省思自己族群和解、和平共存的方法。

 

2015第八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生命的風景

影展時間| 2015年10月2日(五)~ 10月6日(二)

放映地點| 台北真善美劇院(02)2331-2270 (台北市萬華區漢中街116號7樓)

官網:www.tieff.sinica.edu.tw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張雯勤、薛常慧 [2015民族誌影展5之4] 非洲之心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466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