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8-03-19 容邵武

疲倦的民主

為何人類學家不約而同,以疲倦、筋疲力盡、枯竭來形容當前政治行動與想像的現象?我做香港研究很難不碰到香港人說自己疲倦、筋疲力盡,無論是指涉不斷攀升的樓價,或是2046年之後何去何從。台灣的後太陽花運動時代是否亦如是?那麼出路在哪裡?
2018-03-12 謝艾倫
食物 東南亞

舌尖上的菲律賓田野札記

在台灣,大家一般想到東南亞菜,大概可以舉出心目中各國代表性食物,像是泰國海鮮湯、越南米線、馬來西亞叻沙、新加坡海南雞飯等等。輪到菲律賓時,可能就腦中一片空白。其實菲律賓菜非常的豐富,群島之國各地菜色也不盡相同。這種食物的多元性反映了過去數百年來多重殖民的歷史。因此,菲律賓與台灣都有那種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滋味,配上在地化後的殖民菜餚,更值得在每次的街頭大冒險中細細咀嚼。
2018-03-05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六張:流亡中的西藏小姐選美

當流亡藏人社區開始舉辦的西藏小姐的選美活動時,強調現代的摩登女性形象,以年輕美貌為選拔的標準,且為了要和國際選美活動接軌開放泳裝比賽,在內部掀起軒然大波。儘管流亡西藏的社會對此選美噓聲多於掌聲,但一旦到了國際選美的舞台,就成為集體的象徵,而來自北京的打壓,更啟動了藏人的同仇敵愾。而參與的女性則認同活動具有西藏年輕女性賦權的意義,希望透過參與這樣的活動,為西藏處境發聲。
2018-02-26 bricoleur

名為傷心與暗黑的人類學(中)

關於Joel Robbins所揭櫫的「幸福人類學」與Sherry Ortner標舉的「暗黑人類學」之討論,是被名為新自由主義的晚期資本主義背景下人的存在境況之一體兩面。它牽涉到人類學知識圖譜中長久存在的「他者」議題──只是這個「他者」所佔據的空間,在「幸福人類學」的討論串中,由「野蠻間隙」(”Savage slot”暫譯)蛻變為「受苦間隙」(”suffering slot”暫譯)。一旦牽涉到「他者」,就是人類學知識的重大命題。
2018-02-19 邱韻芳
原住民

在大學校園裡蓋一棟有「建照」的排灣族石板屋

「為什麼要在暨大校園裡搭建排灣族的石板屋,而不是蓋南投在地的原住民,比如布農族或邵族的傳統建築?」落成典禮之後,我陸陸續續接收到了不少類似的質疑和詢問。從動念蓋石板屋到它真正出現在暨大校園,實在是一條崎嶇的夢想之路,回想其中所涉及到的傳統與現代的爭議、法律與文化的衝突,我突然領悟到,這不正是原住民在當代社會所經常遭逢的經驗縮影?
2018-02-12 Lady Kaka

彈性與鬆綁:公司治理性與勞動對資本的真正屈從

對於台灣勞動者長期處於低薪的結構性問題,政府只能透過道德喊話與微幅調升最低工資這類杯水車薪的作為來加以對抗。然而,這些力道薄弱的補救措施,在今年的勞基法二修所強行通過的法案內容中,讓多數勞動者認為「政府應負有勞動條件正常化與去商品化之責任」的期許,徹底崩解。
2018-02-05 趙綺芳

叩不叩首,It’s THE big question:沖繩「首里城祭」的身體政治

祭典已然成為沖繩當代文化展演中最顯著的平台之一。這其中,「首里城祭」可說是我近年來在沖繩觀察到的種種當代文化展演中最獨特的一項了,今日的「首里城祭」可說是深化地域意識的新興祭典,而後來加上的冊封儀式「復原」,被認為「復甦琉球王國的華美」,而這個復甦的過程,卻是不折不扣的一場文化展演,具有所有扮演必備的條件:演員、服裝、舞台、觀眾等等,卻又揉雜了當代東亞國際政治而呈現相當複雜的過程。
2018-01-29 馮涵棣
兒童研究

童年人類學:文化與歷史的照妖鏡

初為父母時最易感受到撲面而來、相互競爭的各式嬰幼兒商品廣告、以及各種育兒專家的學說流派。所有的育兒寶典徒增更多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應當從零歲開始的沉重焦慮與壓力。唯有此書,它透過文化與歷史的「照妖鏡」,令人方知原來我們所崇尚的一切也不過是「奇風異俗」罷了。這樣的視角有助於將我們的育兒行為與信念脈絡化於特定的時空與文化架構裡,這樣的覺悟令人放鬆。
2018-01-22 林浩立
遊戲 人類學

Global Futures:人類學家設計的說故事桌遊

在這充滿手機抓寶、連線電競、虛擬實境的數位遊戲時代中,需要兩個以上的血肉之軀圍著一張桌子觸摸著紙牌、紙板等低科技物件的「桌遊」為何銷售量會持續攀升,一直是市場分析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近年來人類學課堂上的授課老師也發現,桌遊是一個能讓學生立即體驗並理解複雜社會現象的有用教學工具。
2018-01-15 郭佩宜

在《幸福路上》遇到人類學家

什麼是幸福?

《幸福路上》電影的主角小琪天真地問。她的爸爸笑說這麼小就問這個問題,長大後會是哲學家喔~

如小琪爸爸所說,幸福是一個哲學問題,但心理學、經濟學談的人也不少。人類學在慢了好多拍之後,也開始探討這個問題。幸福人類學提出了什麼不一樣的觀點?
2018-01-08 李宜澤
動物 書評

昆蟲化身的吟遊詩人:修・萊佛士(Hugh Raffles)的「一昆蟲一世界」

從昆蟲與樹木的聲音生態學、昆蟲視覺的功能分類為線索,到生物哲學家所思考以生物感官與時空經驗才能出現的「周遭世界」,在《昆蟲誌》這本模擬百科全書來向昆蟲致敬的書裡面,萊佛士協助我們看到昆蟲和人類之間展現出來的交互主體,甚至是人類透過昆蟲的能力才得以延伸出去的感官世界。就讓我們透過作者帶領的閱讀和觀察,跟著書中所描述的昆蟲一起:從空中到地底,從蜜蜂發現食物的舞蹈到舞虻求偶的送禮方式,徹底改變我們作為人類身體的邊界,並且享受「甲蟲」卡夫卡未曾設想過的多重真實世界。
2018-01-01 Captain Scar-Little
考古 陶器

陶器的反撲

陶器反擊了。

由於我的工作牽涉到切割分析陶片,又遲遲沒有進展,因此要向各島嶼遺址所在地的島民祖先做的陶罐賠禮,方式是: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砍我的頭。
2017-12-25 蔡晏霖
動物 書評

生命在此會於一瞬:《昆蟲誌》審讀記

《昆蟲誌》是一種介入性的學術工作(engaged scholarship),告訴我們另一種書寫是可能的,另一種學術是可能的,只因為另一種、更多種的世界是可能的。那神秘的騎樓小攤,或許也正如《昆蟲誌》裡人蟲相遇的每一個神奇時刻:許多生命在此交會於一瞬,在傾刻間把萬物變成閃耀著微光的另一個世界,雖然終將消失不見,但已經為我們揭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更多可能。
2017-12-18 bricoleur
田野工作

名為傷心與暗黑的人類學(上)

文章企圖談兩個部分:傷心,以及暗黑。所謂「傷心」,來自Ruth Behar《傷心人類學》(The Vulnerable Observer) 所談的vulnerability──人類學田野工作者的脆弱性、易受傷性。而「暗黑」則是Sherry Ortner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暗黑人類學及它的他者」。 兩者如何相容──儘管這是個咸認黑暗的時代,且我們大多數人都時時刻刻傷心(若非麻木的話)?以我的寫作慣例──一句話都會分兩三次講完──這次先談部分的傷心。之後再談暗黑。
2017-12-11 劉子愷

從大學教科書探尋「語言人類學」的軌跡

我將以語言人類學的教科書為主題,從1993年問世的第一本語言人類學的教科書談起,簡要地說明不同作者在更新語言人類學教科書的版本時,會修正哪些舊版本的說法,或加入哪些新議題。也嘗試說明1993年和2017年出版的語言人類學的教科書的基本差異之處,以探尋語言人類學自1960年代「溝通民族誌」(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1980年代的「語言社會化」(language socialization)和「展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y)、1990年代的「語言意識型態」(language ideology)和「語言復振」(language revitalization)的研究取向興起之後,發展出不同於1960年代以前的語言人類學的歷史背景,此發展也與當代語言學的研究趨勢有其不同的關注焦點。
2017-12-04 暨南大學人類所93-forever
台灣 人類學家

依海的人

11月7 日,潘英海老師在對岸海南島因心臟病突發去世。潘老師待過許多機構,全職的、兼職的,暨南大學人類所只佔了其中八年(2007-2015),但是無疑是潘老師帶過最多學生的地方。潘老師過世之後,人類所師生藉諸多社交媒體留下他們對潘英海老師的回憶。這篇文章在這些回憶的基礎上整合編輯,賦予原始貼文新的的內容順序,而以如今模樣呈現,讓讀者了解潘英海老師的鮮明個性以及其對人類所師生的影響。
2017-11-27 林浩立
大洋洲 原住民 電影

談《雷神索爾3 諸神黃昏》的那位毛利導演與隱藏的大洋洲文化元素

《雷神索爾3 諸神黃昏》的導演Taika Waititi是何方神聖,會讓漫威工作室願意把這樣重要的商業片交付給他?特別是他之前的作品都是獨立色彩濃厚、以紐西蘭當地邊緣小人物為主題的低成本作品。身為一個研究大洋洲社會文化的學者,我在這裡想聊的是Waititi紐西蘭毛利人原住民的身份,以及他如何在一部以北歐神話和英雄漫畫為主題的片子中,獨具匠心地埋下帶有大洋洲文化意涵的線索,並且以開闊、有創意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文化。
2017-11-20 Runningnoseky
田野

歸鄉路

我不想矯情地宣稱蘭嶼是自己的第二個家。雖然我在那裡有著許多的回憶,對那裡有著獨特的感情,但如果我真的把它當成家,它就會是個不得不回去的地方。從人隨著波濤來回翻滾、浪花與嘔吐物四處飛濺的蘭嶼返鄉船班,我們大概就可以看出,回家並不是個「值不值得」的問題。
2017-11-13 蔬粒王

佇立在世界遺產地上的小廟

曾經在我的田野筆記裡,馬王廟是一個能與世界文化遺產A地對抗的中心,因為在當地村民的心中,小廟中的馬王爺相傳是A王朝末代帝王的兒子,世世代代守護著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因此A地雖以重大考古遺址聞名於世,馬王廟更能喚醒村民們對這塊土地長時段的文化記憶與情感。
2017-10-30 納豆青木瓜沙拉
宗教 媒體 日本 泰國

看電視學宗教?:日本『そこまで言って委員会NP』與泰國『不同人不同想法』(ต่างคนต่างคิด)節目中的電視媒體、宗教與社會

最近因妙禪的名車事件,新興宗教議題再次引起討論,前些日子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也請了學者專家討論妙禪與台灣的新興宗教。這讓我想到自己看過幾則日本與泰國討論新宗教與社會議題的電視節目,覺得是個有趣的對照。這篇文章主要想介紹日本與泰國兩個此類節目,目的不在說哪種媒體討論方式較好,也不在討論新宗教是非。希望透過這兩個節目,一方面可以看看在台灣外新宗教如何在媒體上被討論,另一方面也對照新宗教與不同社會關係間的異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