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人類學週年慶
2009年11月2日,台灣人類學界的一群芭樂籽開始一個實驗,推出一個共筆部落格,命名為「芭樂人類學」。
在這個年代,一個組成鬆散的人類學部落格竟然可以每週固定貼文,達到一年之久!這實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為了歡度週年慶,這個神祕的共作團體(corporate group)某些成員寫下他們對「芭樂現象」的觀察,以及對「芭樂人類學」的心得、期許和夢想。(由於大部分作者對資本主義的參與觀察已經不勝其擾,決議不推出滿千送百的活動,請見諒。)
芭樂園業績報告
首先來點數字(免得被說人類學家只會質性研究,或都只是自說自話的詮釋)。
部落格一年來累積造訪人次約3萬,人數有一萬兩千多。訪客以台灣讀者為主,但ip居然來自49個國家!(扣掉18個顯然沒停留的誤入者,竟還有31國,沒想到芭樂這麼四海阿。)芭樂每週一下午固定上架的儀式性規律,明顯反應在部落格流量圖中;RSS、facebook和plurk/twitter都是傳播的路徑。此外有些文章經轉貼和外部引介連結(如台灣好生活、意識型態咖啡館、野蠻部落格等),也常衝高點閱,匯入新的讀者。
芭樂第一年的成員組成為半開放性,有些寫手比較勤奮(例如貢獻兩篇(含)以上的作者有14人,其中有幾位各繳交5─6顆芭樂),也有偶爾插花贊助的(單篇文章者有11位),每個人的書寫頻率不一,加入的時間不一定,隨性而為。有的越寫越順手(單篇作者中的兩位已排定近期再出招),我們也不斷邀請新的朋友加入(明年初極可能再加入3─4個新鮮芭樂)。芭樂中「怎樣算是人類學」的定義寬鬆,作者們研究領域分歧,多半在人類學相關系所工作;小小的台灣人類學圈中,「自我認同為青年人類學家者」在此出沒的比例可謂不低。
芭樂人類學一年來共貼出57篇文章。人類學家喜歡歸納甚於演繹,部落格背後也沒有一個大腦或學會在主導,採取野放的芭樂自然農法,因此我們沒有事先設定主題類別,作者有極大空間自由發揮,透過關鍵字tag的方式(部落格右欄),呈現動態的生長狀態。從後台統計數字來看,芭樂文排行榜多少反映了議題熱門程度(不過由於芭樂讀者漸漸增多,近期的單篇文章出刊日閱讀數肯定高於草創的前幾個月,數字的意義需在這個脈絡下解讀。)第一年榮登榜首的是與賽德克巴萊有關的「誰的民族英雄」,累計超過兩千的閱覽。緊追在後的是「沒人寫信給人類學家」──倒不是讀者很關心人類學家的孤寂,而是擔心白海豚的轉彎問題。此外「你研究生了沒?」、「 一位很低調人類學家之2010年新展望」、「 『腳滑』的人類學家」、「公共人類學」也受到許多關注,可見人類學社群熱愛反思。其他受到關注的社會議題還有八八風災、環境與農業、金融海嘯、ECFA、正義、民主與人權,硬芭樂的接受度逐漸升高。另一方面,生活小品的人類學分析總是暢銷(如足球、 節慶、逛街、網路世界、胎教與兒童),影評、劇評也有一定的讀者。田野工作當然更是芭樂的重要枝幹與養分來源。
相較於其他部落格,芭樂第一年的風格比較安靜,作者和讀者的交鋒很少,甚至寫手間也很少在公開版面討論議題,直到最近一個月才稍微放得開,出現有趣的留言板對話。或許有人會想寫篇芭樂分析這個現象?
「芭樂惠我良多」
寫芭樂文有時似乎和做田野有點類似──這件事對人類學家(作者/田野工作者)的意義說不定遠大於讀者/田野地的人。芭樂人類學的作者們面對截稿壓力依舊懷著感恩的心~
呂欣怡
不管是芭樂還是蕃石榴,寫作對我都是很艱澀的工作(os: 那你選這個職業是怎樣,自虐阿),還好有芭樂幫的發起以及大家按時交稿的群眾壓力,一些掛念著的人與事,就像心裡始終梗著的芭樂籽,在這個部落格找到了發芽的空間。
有些作者發現芭樂的實用性價值:
Labi
這幾週來開始威脅利誘修課的學生讀芭樂,有一次被該報告的同學放鴿子,我當場印了雅仲的公共人類學或公共化人類學要他們現場閱讀、討論,效果不錯,或許我下回乾脆開堂「芭樂人類學」,每週就討論芭樂專欄的文章,那我就不需煩惱課程大綱的每週進度該怎麼寫,反正都是芭樂、芭樂、芭樂,各種滋味的人類學牌芭樂。這主意不賴吧?
林秀幸
自從當芭樂(和八卦是表姊妹?)寫手後,我開始懂得儲蓄的道理,平常就要積累,以應不時之需。只是我們積累的是台灣的芭樂,不是大洋洲的芋頭。如果學術概念如同貨幣一般轉來轉去,增加剩餘價值,我們卻積累一些奇形怪狀的芭樂,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和積累芋頭的酋長一樣增加一些聲望。-想太多的芭樂。
芭樂真是營養豐富,既教人懂得儲蓄,又把大家的文思逼出來,還可以讓Labi隨時可以有教材。下回大家要搶開八卦人類學,有了芭樂,週週不用害怕開天窗──前提是我們不能開天窗。
除了教學之外,「人類學視界」第四、五期的主編莊雅仲應該也很愛芭樂吧?有了芭樂之後,視界的邀稿壓力減輕不少。
「芭樂人生」
更深入的頗析芭樂作者們的意義世界,發現一年來,芭樂潛移默化的進入寫手們的生活中,難不成已經成為'total social fact'?
芭樂貓
開始寫芭樂人類學後,在市場上看到泰國芭樂,不禁懷疑起它們是不是離散芭樂,感到親切了起來呢~
malaita
自從加入芭樂寫手行列後,無論是看報紙看偶像劇看路人吵架跟學生哈啦或是踩到一沱狗屎,人類學都與我同在,什麼都有一番芭樂道理。我的「人類學的視野」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從學術文章的「返景入深林」,變成「處處有芭樂」!
Labi 回憶芭樂的滋味
話說小時候,我最愛的就是躺在床上,邊啃芭樂,邊讀所謂的「課外讀物」,當時土芭樂的滋味可比現在的泰國芭樂好多了(我一直不懂為何許多人吃芭樂時要去掉它的心,那可是最甘甜的所在啊)。
半年前進入芭樂人類學的行列,發現不甩學術格式的人類學家精彩有趣多了,於是過去啃芭樂讀小說的滋味又回來了。我開始找回幼時讀雜書和塗鴉時的興味盎然,幾年來擠不出學術文章的腦袋居然變得文思泉湧。前幾天開車上山時突然想到11/6可以交稿的題材,興奮地差點把車停在路旁寫芭樂文。
胡正恆
台灣大廚推薦2009-2010經典菜單:芭樂燉南瓜(如果是花輪夫婦也可以用等量的花椰菜來取代南瓜)
「有人問我什麼是芭樂?」
「芭樂人類學」一年來在台灣人類學界創造了新的「名詞」(這真是芭樂的好題材)、「動詞」(你芭樂了嗎?)和「形容詞」(這篇文章實在太芭樂了阿),繼續拼下去,說不定哪天還有大寫G(Guava)的出現!芭樂人類學居然被維基百科納入「人類學」詞條下的連結,未來發展令人期待(?)。
但是「芭樂」到底是什麼?「芭樂」藉由水果的隱喻,有時指涉某種文章、某些人類學家、有時又指涉某種風格。經過一年的摸索,有些「芭樂」的「學術定義」慢慢的浮現:
趙綺芳
Guavanthropology Gives Untamed, Anthropolog-Valuing, Autonomous Nomads The Holy Right Of Penetrating Opaque Locution Over-toned in Giddy Years.
(工商服務:google字典)
如果上述定義還不夠清楚,那麼換個方式再詮釋一次:
胡正恆
芭樂主義(Guava symbolism as local enactment against colonial enframing gives Unlimited souls a wilder Anthropological Vitalism, Ah; GUAVA)深度描摩不同的人類生命狀態,深切地參與人群差異的生存處境,同時跨文化的比較性視野也是在騷擾、遊鬥、挑釁、揭露既定學術科層框架,烏托邦地企盼著對在地世界觀與美感體系的多元尊重。如果人類學終將以理解他者的共同生命情境為志業,那對當地生態與生存脈絡的貼切理解,好比我們對亞洲多層次音色的身體體驗與直感式技藝,終將鬆動西方主流傳統對於曲式欣賞與調性分辨的綑綁與蒙蔽。芭樂主義在調式上標舉著新自由主義底層下掙扎與奮戰的多音微言大義,烘焙、調味以及醞釀著具有道德想像厚度的未來有力甦醒。
蝦米?還是有看沒有懂?那麼請看這個激進的芭樂宣言:
Lady Kaka 芭樂做為一種革命
芭樂做為一種風格的革命。這不僅指涉使用媒介與語法的翻新,更指涉一個人如何再現其專業知識與素養的美學與技法。風格的革命指涉研究者在新的情境與社會條件下,必須重新思考以知識再現被研究對象的美學,(我的)芭樂寫作是(試圖)對再現當代社會的美學進行革命的實踐。
再現美學與風格的革命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芭樂本身做為一種觀看當代社會的革命。人類學家如何觀看她/他所生存的時代呢?人類學家的眼睛是一雙怎樣的眼睛?我總是想起Michael Taussig在談觀看的觸覺性(tactility)時,強調融合多重感官的觀看方式,讓被觀看者的意象本身以及觀看過程中所涉入的關係,一同進入觀看者的視域(vision),從而產生具有觸覺性的知識,而不致將被觀看者看成其形塑抽象的知識客體,這當然隱含了觀看者不會與被觀看者彼此異化。另一方面,芭樂做為一種觀看當代社會的革命,更意味著揭露習焉不察的表象下複雜糾葛的權力關係,從而看穿霸權與意識形態的作用形式。(我的)芭樂寫作因為(有意識地與反思地)觸覺性觀看著自身與他人共同身處的時代,而(企圖)對學術的視野進行革命實踐。
芭樂做為一種學術視野的革命實踐,來自於我將芭樂當成思考人類學與當代社會之間關係的辨證意象:藉芭樂思考田野地以外的當代現象與論述當代的另類出路,再回過頭來深化對自身田野的分析與掌握,以找出在新的知識範疇建構的可能性。
什麼,字太多?(不是有附飲料讓你解渴了嗎)只能用一句白話來詮釋?
郭佩宜
「芭樂」是進行式、是過程、是work/play、是觀看的視角、是反思後的實踐、是對權力關係敏感的公共(化)人類學。
芭樂,一個未竟的夢想
芭樂人類學的網址guavanthropology.tw在試買一年後已經到期,有15位寫手慷慨解囊(其實是小額捐款每人50元啦),合資支付第二年的網址費。請大家繼續期待第二年的芭樂人類學。芭樂們,革命尚未成功!
容邵武 等待芭樂
我記得聖地的地圖, 然而路途風景如此詭譎奇幻
是的, 我說的是真的
走吧!!當年你拿著地圖邀我一起要走過山丘、平原、森林
然後許諾的聖地就在盡頭
如今, 我站在這裡看到了
我記得地圖
聖地卻沒有名字了
我還要等待嗎?
有機草莓的回應:
邵武
不用等了,接受現實吧
當你戴著帽子出現在我眼前
我就知道我們生命中的秋天即將到來
除了豐收的預言之外
年少的矜持和青澀隨風飄去
那悠遠的笛聲,不再迷惑我的耳朵,卻沒有停止招手
攤位上阿婆看顧的短暫的芭樂,讓我駐足傾聽他們的五音雜陳
和那記憶中的笛聲互道晚安,等待明日的相會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芭樂合作社 芭樂人類學週年慶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943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 等待芭樂」讓我心動,但看完有機草莓的回應,我馬上就倒戈了
好容易芭樂幫的打虎文藝青年終於現出原形,沒想到有機草莓的本尊竟然是光之美少女!
Labi,對同事要有忠誠度。不過也難怪你,因為我是少男殺手,噢,不,是邵武殺手,因為見光死。
光之美少女上
我喜歡這土地
我喜歡這裡
這裡是我的家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