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1 咖啡海 南美 田野反思 憂鬱不只在熱帶:田野在從巴西、中國到台灣的全球商品鏈(上) 人類學家對田野工作的回憶如果不帶點憂鬱的色彩,好像就喪失了一些詩意。田野工作之於人類學家,除了生產研究成果之外,猶如台灣男性普遍的當兵經驗或是女性的生產經驗一樣,都在比賽誰的田野比較痛苦?誰的經驗比較誇張?不只如此,人類學家往往也能從彼此的田野工作中找到共鳴,不僅在資料上相互借鏡之處,也能在實務經驗上交換心得。讓我們看看這場橫跨巴西、中國與臺灣的田野與其反思。
2016-01-04 Umin.Itei (日宏煜) 原住民 失能 原住民族地區長期照顧中的文化偏見:以失能者評估為例 2015年5月立法院通過的「長期照顧服務法」,表面上似乎已經考量到了原住民族對長照需求的特殊性,但在實務面上卻存在許多偏見。例如,以巴氏量表評估原住民族老人的失能程度無法捕捉文化行為的特殊性、長照社工及醫事專業人員也沒有文化敏感度的訓練、「平地原住民」更是在制度上被排除歧視。政府應該站在保障原住民族「健康權」 的前提下,儘速通過「原住民族健康法」, 藉以提升原住民族的整體福祉。
2015-12-28 羅素玫 Alik Nikar 2015年的夏日告別 這樣的一個夏天。這樣的2015年。我完成了一趟恍如隔世的陰陽邊界的旅程。就送給大家這一首述說光陰的歌曲,也預祝大家2016的新年快樂,傷痛的與不開心的事情,就通通一起送給流水帶走吧~~ 「門前一道清流,夾岸兩行水流,風景年年依舊,只有那流水,總是一去不回頭,流水呀,請你莫把光陰帶走~~」
2015-12-24 芭樂小編 第一屆‧芭樂籽人類學創作大賞 「芭樂人類學」為鼓勵新生代、推廣大眾人類學書寫,作者群集體捐出版稅,設立「芭樂籽人類學創作大賞」。 獎金:金芭樂NT$8800,銀芭樂6600,紫芭樂3600。 收件及截止日期:2016年2月15日~3月18日。
2015-12-23 林秀幸 Benedict Anderson 和人類學 第一時間聽到Benedict Anderson教授過世的消息,我直覺地在臉書上寫下了: 「當他決定用”community” 作為接近民族主義這座迷宮的紅絲線時,民族就獲得她最豐富的意涵,讓後世的我們取用無盡。」 以下是這句話的延伸,並以此追悼這位思想深沈又廣漠的哲人。
2015-12-21 徐雨村 在地性 土地神 大伯公 馬來西亞 台灣 在地性與跨國連結:土地神信仰的兩岸交流與國際化 在許多宗教或神明信仰趨向全球化的時代,土地神的信仰者也迎頭趕上,積極建立跨國關係。然而,土地神獨特的在地性是否會限制跨國關係的發展?作者發現,在中國大陸、臺灣、馬來西亞各方的土地神信仰者的努力下,一股獨特的、非以祖廟為朝聖對象,而具有某種對等關係的土地神廟宇互訪交流,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漸開花結果,展現出驚人的能量及創造力。
2015-12-14 楊政賢 海洋 阿美族 觀光 「海」好嗎?花蓮鹽寮地區民宿命名的「海」癖現象 走一趟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的鹽寮地區,此範圍約有四十家左右大小民宿業者,其民宿命名多與「海」相關。這反映了何種認知思維與經營理念呢?作者認為,民宿命名的「海」癖現象,除了是臺灣人昔時靠海卻懼海的歷史社會性格使然之外,也是民宿業者們在商言商、對「海」情有獨鍾,試圖與「海」的意象有所連結的生存策略,更是一種集體行動的共構結構。
2015-12-07 江芝華 考古遺址與工程:台灣遺址悲歌 日前因為蘇花改工程延宕,公路總局及花蓮縣縣長前往觀音隧道會勘,對著各媒體指責考古霸權,要求考古團隊〝尊重〞公路總局,傅縣長甚至說,「這一切都是考古的問題」。然而身為一個台灣考古工作者,我卻必須為那些再也無法說話、沒有投票權的先民們說句話,希望傅縣長及工程單位看見他們,而不是只將他們視為過去的〝文物〞而已。
2015-11-30 林益仁 一本書的行動:Frederik的食物實踐 在許多傳統的社會中,食物備置的知識與週遭的人、事、時、地、物之間的牽連,往往有如生態系統中所強調的物物相關(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的道理一般,有著令人著迷的完整性。我的荷蘭好友Frederik Van Oudenhoven 在他的新書「用我們自己的手:歡慶塔吉克與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地區的食物與生命」試圖用「食物地景」(Foodscape)的概念來描述這種具有生態性對食物理解的方式。
2015-11-25 林老師 人類學 音樂 10位與人類學相關的歌手或音樂家 台大人類學系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有一位齊豫學姐,但除了她之外,還有哪些歌手或音樂家具有人類學的背景,或是其作品能與人類學扯上關係呢?吃片芭樂,看看這份清單吧。
2015-11-23 劉子愷 家屋 語言 豪宅的語言想像:台中七期的城市意象與廣告語彙 當溫暖的家屋成為商品時,房屋建商廣告上的語言是如何彰顯其價值,並掩蓋建案背後不平等發展的狀況?本文以台中七期重劃區為例,分析此空間形象是怎麼透過「家庭」、「名宅」、「歐風」等詞彙被建構起來,而在此過程中,當地的歷史是怎麼地被消抹、遺忘。
2015-11-19 李仁淵 動物 歷史 貓兒契 以雕版印刷、作為商品販售的日用類書起於宋元之際,而大盛於晚明,提供許多日常知識的材料,讓研究者得以一窺中國帝國晚期的知識世界。本文以最早見於元代通書的「貓兒契」為例,呈現這類特別的知識如何在商業出版物中流傳、討論契約格式的應用,並嘗試解讀其中的人貓關係。
2015-11-11 馬上瘋檳榔 政治 台灣 原住民 都倫還是巴奈?政治人物的命名與符號的逆襲 之前芭樂人類學談了政治人物與食物的關連,這裡則對政治人物的命名政治有更深一層的分析。例如最近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就被給予了一個阿美族名「都倫」,而蔡英文也得到了「巴奈」的稱號。這些被抽離脈絡的符號一方面被定調成單一形象,但另一方面,原住民或鄉民多元靈活的詮釋並不會因此被壓制,反而可以逆襲這些主流論述,甚至讓政治人物反被操弄成笑柄。
2015-11-09 Runningnoseky 田野 權利與錯誤(Rights and Wrongs) 田野就是去過另一種人生,但有些人生比較刺激。如果你被原本住處主人逼走,好不容易找到新的住所,得到入住權利並清掃乾淨後,卻被反鎖在內,還差點失去一片指甲,最後發現這個住所的主人是個通緝犯,你應如何處理?請看這場在蘭嶼的田野的一系列戲劇化事件與反思。
2015-11-02 趙綺芳 《Maataw 浮島》演出前傳 即將在2016年一月於國家戲劇院登場的原住民族樂舞劇《Maataw浮島》,是原舞者繼2013年深獲好評的《Pu’ing.找路》之後,再度獲得原住民族委員會經費補助的製作,企圖將傳統原住民樂舞與現代劇場藝術結合,繼續拓展原住民劇場的創新風格與美學。
2015-10-26 Jérôme Soldani 吳傑弘 運動 原住民 一顆球和兩顆球:南投布農族長老教會間的排球運動 棒球在台灣普遍稱為「國球」,但是對布農族來說,深受族人喜愛的運動則是在二十世紀後半由長老教會傳入的排球。很特別的是布農人採取「雙排球」的形式,成為星期日下午彌撒結束後的教會主要活動。為何會有「雙排球」這樣獨特的安排呢?這是一種對新自由主義規則的反抗嗎?作者認為,這沒有一個單一的答案,與教會的角色、「玩」本身的創造性、與布農族的集體認同都息息相關。
2015-10-23 林老師 書評 情感 《生命中的鹽》,與被誤解的小確幸 最近出版的「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接班人艾希堤耶」的作品《生命中的鹽》為何英文翻譯會是The Sweetness of Life?甜蜜是什麼滋味?《生命中的鹽》中提到的日常小確幸錯了嗎?吃片芭樂來品嚐一下吧。
2015-10-19 李威宜 教學 自學人類學法的竅門 人類學的芭樂碩果累累,那這麼一顆顆是如何種出來的?除了這些作者對於社會關懷的個人經驗與才華外,很多讀者會很想知道,有沒有什麼學門的基本功夫,可以讓自己也來學一學。或許你沒什麼時間去「抬青椒」上科班,但人類學種芭樂就是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是人類學工作者,所以今天這篇芭樂文,就是要來談一談人類學法的竅門。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自學人類學的方法,大家都來一起種芭樂。
2015-10-16 malaita 政治 食物 政治人物是什麼,可以吃嗎? 本文是新出爐的[一片芭樂系列]的第一盤,旨在生產讓人在吃完一片芭樂的時間內能讀完的文章,爽口、隨意、好消化。就像上述芭樂的隱喻一樣,不知為什麼,臺灣政治人物特別能與食物扯上關係,如小辣椒、空心菜、送楚魚等等,以及選舉時在市場拜票、拿粽子、吃便當等活動,其中的道理是什麼?讓我們切片芭樂來讀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