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光與社區感
一個峇里島中部山村的故事(上)
在台灣東海岸面對觀光浪潮席捲而來的都蘭,大家對於觀光的想像和討論,讓我想起我所認識的峇里島的小村面對觀光發展的故事。觀光原本並不是我的研究主題,發展也不是。但是看到認識多年的朋友們所擔心的問題,也刺激自己開始思考,要發展,真的只有觀光一個選項嗎?而假如要發展觀光,部落的生活將面臨什麼樣的改變課題?我有一位研究工作上的好夥伴,從與他的相處與學習中,我看到峇里島上發展觀光過程的改變,和一個人可以為一個村子帶來的一些力量。雖然這不是什麼完整調查後的結果,只是一個朋友的故事,但是,也許從這裡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在面對發展的困惑時的,一點點希望。
Pak Ng是峇里島上最核心的文化觀光地區烏布近郊村落的村長,他平日是一位盡忠職守忙碌的村長,而在他父親去年剛去世之後,他也成了家裡的大家長,從村中大小事,包括政治集會,還有不同等級的村廟宗教節日,蘇巴克(Subak)水田灌溉制度組織的例會與儀式,兩年一次的鬥雞比賽,到村民的各種文件分發與證明,村民的家廟與人生階段大事婚、喪、成年、初生等等儀禮,他都不能缺席,甚至連鄰近村落的活動也不能不積極參加。其實他的正職是專職的導遊,他的英文是我認識的峇里島人裡講得最好的,從來沒有離開過峇里島的他也對自己所在的烏布文化活動熟悉得很,因為那就是他向來進行的生活方式。我在一次生態健行之旅中認識他,因為相談甚歡,他也為人穩重熱心,在知道我希望更進一步認識他的文化後,很大方的開放他自己的生活網絡,讓我跟學生得以有機會跟著他學習烏布近郊一個小村中的社會文化生活。
他沒有受過太多的正規教育,流暢的英文全來自工作環境的學習跟自己的努力。他最先在烏布市中心,收藏了全峇里島近代重要美術作品的Neka美術館當園丁,那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從十幾歲開始,他因為認真而且工作努力,得到美術館老闆的信任,而從最基層的工作一路升遷到管理階層。談到這段過去,他靦腆而謙虛地笑說,當時他的年紀也還輕,卻已經要安排指揮一大群人進行美術館內的工作,其中甚至還包括年紀比他長很多的同事,真的不太容易,不過也因為這個環境跟老闆的信任,讓他有機會從工作中自學,得到管理、觀光旅遊、美學等等的基本訓練。而直到峇里島的旅遊業開始發展後,才讓他決定要轉往旅遊業去發展。
他工作過的五星級甚至六星級的飯店、Villa有好幾家,工作類型也很多,從飯店常客的貼身司機,到烏布鄉間近郊的健行導遊,文化儀禮活動的講師等等,他都很襯職,既不會區分工作的高低好壞,也從來不抱怨不同工作所帶來的不便。認識他快六年了,我從來沒有看過他生氣,不管是在家、面對村務、客人或朋友。他載過的客人中有米克傑格、貝克漢夫妻、史帝夫汪達等等這些國際巨星,他講到這些總是不太好意思,總說只是工作而已,但他因為工作認真嚴謹,從來不出差錯,所以很多飯店在遇到重要客人時往往打電話指定要他接待,有時甚至半夜十一、十二點電話一響就看他匆匆出門去,只因為飯店有客人要從海邊的庫塔區夜總會回來,需要可靠的司機去接人。不過年紀將近六十的他,在兩個兒子分別從大學畢業,也各自找到旅館業的正式工作後,已經開始考慮只接一點固定客人的工作,不要像現在這樣,在從四月到十月的旅遊旺季裡幾乎每天每夜地工作。
但是兩種職業身分在他身上,當然經常會有衝突的時候,像今年他就告訴我一個他所遇到的無奈狀況,一個每年全家都安排到峇里島度假的美國客人在四月間來訪,跟他約定一個月的司機行程,但碰巧一位同村的遠親過世,他身為村長又是親戚,為期一個禮拜的葬禮儀式可不能缺席,因此有幾天他只好另外幫這位客人安排司機導遊,沒想到這位客人非常不滿意其他司機工作的狀況,對他大發脾氣說以後不會再找他了。他說遇到這樣的狀況真的是沒辦法,但他也真的不希望再丟掉這麼穩定的客源。為什麼司機在峇里島的旅遊業會這麼重要?因為在這裡,即使已經是非常現代化的地方了,GPS或是地圖常常是一點兒用都沒有,路況如何?路怎麼走?有時轉進一條小巷就是滿地泥土的延綿小徑,只有懂得門道、經驗豐富的司機,才能有辦法安全地把每一個客人送到他們想去的地方,而且不會漫天開價,交付的事情總能使命必達。我認識很多生活在當地經商的朋友,身邊也總是會找一位能夠協助處理事情的好司機,他們其實通常還兼當秘書跟工作夥伴的角色,對於面對的各種突發狀況還可以給予屬於當地人的中肯建議。
Pak Ng的兩個兒子都很爭氣,大兒子剛從美國工作滿三年回來,他長相跟媽媽很像,但脾氣跟個性都像爸爸,在美國的時候,一天排兩個8小時的班,只用剩下來的8小時休息,可以想見他每天平均睡不到六小時。回來峇里島後在一家六星級飯店當管家,一週工作六天。休假日有時還要幫爸爸接他因為村務繁忙沒辦法接待的重要客人。他已經在準備結婚了,因為他很清楚自己身為長子,未來要接下協助父親跟母親家中儀式責任的位置,村中只要有廟宇跟公共的事務,他也都會在可能的時間範圍內參與,這是他喜歡的生活方式。二兒子是峇里島國立大學外文系第一名畢業的高材生,但他可志不在學術,他讀大學的同時也在觀光商業學院拿到專業觀光業證照,一畢業就積極尋找進入旅館業工作,一年前飯店派他到美國見習,今年回島後,可能還會再爭取出國工作的機會。峇里島人不同於印尼其他島嶼的移工,多數以到亞洲其他較富裕地區幫傭或工廠工作為主;峇里島人若是出國去,幾乎通通都在高級飯店工作。而峇里島上勞動性的工作,則全倚靠來自爪哇和龍目島的季節性移工。
Pak Ng家所在的村子幾乎是被星級飯店所包圍著的,只是村落的舊有生活空間大多是集中在不甚寬廣的主要街道的兩旁,而各式各樣的星級飯店則佔據了面向河谷稻田包圍的美麗景觀坡地上。村子裡的不同世代有著很不同的職業選擇,五十歲以上的世代大多是以務農為主,村子裡發展觀光大約是在1980年代後期,因此過去這些年,年輕世代的選擇全部轉向觀光業的訓練與就業,只要是村裡的年輕人,百分之百都在旅遊業工作。他們之中有導遊、司機、旅館的管理階層、Spa館按摩師、廚師、服務生、清潔人員,工作的地點則從烏布附近到位於島上南端觀光區的庫塔、努撒督瓦、水明漾、沙努都有。我很疑惑為什麼他們常常會有人願意騎車一個半小時去上班,而不選擇住在工作地點附近?對我們來說,這等於從台東到屏東去上班了耶!答案就在於家廟的維護與頻繁的家庭儀式,和經常性的村落儀式責任的承擔,當然也是因為峇里島的觀光區已經發展到不留一丁點兒一般當地人可以負擔得起的生活空間了!雖然這實在是個很無奈的觀光都市發展的結果,但或許也是因為如此,絕大部分的人只要還可以選擇,大多會留在自己傳統的家屋中居住,以通勤的方式來往工作的地點。也因為這樣,村中的家屋大多仍維持著峇里島方正美麗而充滿次序感的傳統形式,庭園中的花木扶疏也是另一個令人讚嘆的特色,隨手一拿都可以是用來進行一天三次祭祀家屋神靈的美麗花瓣。
但這幅觀光發展富裕蓬勃的圖像下,還是有一些遺憾的。(待續)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羅素玫 Alik Nikar 文化、觀光與社區感:一個峇里島中部山村的故事(上)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966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瓦,真令人期待下集.
很想知道這種拼裝生活的實踐過程.不知道那個遺憾是甚麼?這樣的生活裡,美德如何被判斷?
阿,妳這麼快就猜到梗啦
(嘿嘿,下集更精采)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