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1-05-31 林傳凱
政治 國家暴力 轉型正義

倒退著走向未來:一條白色小徑的探索之旅

在今天,談論到1949年至1987年的這段歷史,常出現各類各種「實然」或「應然」、抑或是源於不同脈絡的語彙「絞」在一起的狀態。例如,許多人習慣用「白色恐怖」來稱呼這段歷史。許多人會用倫理上的「人權」或「轉型正義」來探討這段歷史。但真正的問題在於──當聆聽者對「事實」或「脈絡」缺乏任何具體與有細節的理解時,光從「應然」面切入,很容易變成單向卻無聊的說教。那麼,該怎麼做,路要怎麼走?我把至今約850場的活動經驗,整理出一些簡要的筆記,在這裡與朋友們共享。
2021-05-24 邱韻芳
太魯閣族 返鄉青年 性別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寫給支亞干部落的情書

在太魯閣族的傳統裡,男人打獵,女人織布,這是涇渭分明不可越界的規範。但Apyang喜歡織布,更愛打獵。因為gaya(禁忌),他只能用桌上型織布機,不敢碰Ubung(地織機)。對Apyang而言,想學習打獵不是因為殺生的快感,而是在認識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以及連結自身存在和祖靈的關係,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神聖感。然而,曾經帶著Apyang一起上山得到許多獵獲的一位大哥和舅舅,之後卻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再聯繫……邱韻芳老師向大家誠意推薦《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一起感受Apyang分享的生命故事。
2021-05-17 左拉
疫情

疫情是一種全球不平等關係。台灣疫苗不足,該如何看待?

疫情嚴峻,芭樂電台關心您。記得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所有聚會,上班分流、上課加強空氣流動或遠距或請假。今天芭樂電台遠距邀請到鯨教授與副作用教授對談,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國外日前許多防疫措施,真的適合台灣嗎?另外一個問題是,台灣疫苗不足,該如何看待?我們有請兩位老師對談。
2021-05-10 徐雨村
六房媽 過爐 民俗宗教

神明年年搬家、慶典歲歲茁壯:六房媽過爐與國姓公過爐的比較

雲林六房媽過爐、雲嘉國姓公過爐為雲林縣採行爐主輪值形式的跨村落宗教慶典,徐雨村老師分享珍貴田野資料,對六房媽過爐與國姓公過爐的組織概況、祭典規模的演變、過爐儀式內容的進行比較。在保存宗教文化資產時,兩者的組織略有不同:國姓公過爐採取以庄頭為主導聯合策劃,爐主配合管理國姓公神像;六房媽過爐的爐主享有較多主導權。在庄頭和爐主的磨合過程中,我們可理解文化資產、宗教信仰及社會組織的環環相扣。
2021-05-03 方怡潔
青年

人類學的青年研究

「青年」、「年輕」、「青春期」因具備生物特性常被「自然化」,使人忽略這些概念常由特定的社會文化力量創造,並成為一組具有權力差異的社會範疇。青年象徵著新與希望,在許多社會脈絡快速轉變的國家(如後社會主義國家),青年的形象常成為替特定政治經濟安排合理化的符號;反帝國主義、去殖民的國家建立計畫(nation-building project)也常與青年符號牢牢相繫。
2021-04-26 呂欣怡
環境 植物

隙縫中的生機:煉油廠旁的盆栽與人

後勁曾是臺灣草根環境運動的重要地標,超過25年的「堅持」,終能換得政府履行關廠承諾,讓煉油廠內的所有生產設備於2015年11月底如期停工。目前後勁共有四間當地人稱「樹仔園」的盆栽園,都位於聚落邊緣與煉油廠圍牆之間。這裡充滿了各種使用方式,如回收場、土石堆積、工程車停放、菜園,或是雜草荒地。夾雜其中的樹仔園外觀與周圍的混雜地景相當調合,都是由勞工階級居民利用零碎建材自行打造的空間,與蘊育盆栽傳統的中國園林美學大異其趣。
2021-04-19 趙恩潔
動畫 田野工作

進擊的巨人與間諜田野:盔甲巨人如何變成「萊納你坐啊」的男人

不論是間諜工作或田野工作,其實都涉及大量的日常入侵以及知識不對等的交換。長期參與觀察一個社群,人類學者會與報導人建立出親密的社會關係與情感,然而一旦因為上述所謂的日常入侵與不對等知識交換,就可能形成「間諜感」,甚至可能產生「精神分裂」的感受。在進擊的巨人當中,萊納就是這樣一個遭遇了精神分裂的角色。他不是人類學家,而是真正的間諜。但是,就像做長期田野的人類學家,來自瑪雷的他,成功地融入了當地社群,也就是帕拉迪島上的調查兵團。
2021-04-12 潘美玲
西藏 邊境

印度的西藏地圖 第21張:印中邊境衝突中的流亡西藏

班公措因為電影三個傻瓜而聲名大噪,成為觀光客朝聖的景點。由於是軍事管制區,外國人必須申請通行證,又加上印中邊境爭議所在地,持有中國護照是被禁止進入的,至於台灣民眾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原先也在被禁之列,直到2015年才解禁,而我才有機會來到拉達克時拜訪這個傳說中的美麗湖泊。我們從列城出發,單趟需要5個小時的車程,翻越多座山頭,並通過海拔5,390公尺的Changla隘口才會到達。一路上的景觀是雄偉的山群頂著長年不融的冰雪,襯在蔚藍的天空下,偶然遇到放牧的犛牛,感受喜馬拉雅山的壯麗與在地居民的生命力。
2021-04-05 鄭肇祺
市集 行銷 產業

衝市集、去擺攤:兩日行銷員及社交禮儀速成班

你有逛市集的習慣嗎?你有在市集賣過東西嗎?鄭肇祺老師最近兩天成為鹽場攤位小幫手,賣起自己的報導「鹽」。在市場了解氛圍,找出適合的行銷方式,與消費者頻繁接觸而產生賣鹽小技巧,測試到對方的舌頭是否有足夠經驗,去分辨出產品的差異性。「今天讓大家海鹽吃到飽」,這除了是結交新朋友的禮物交換,也是市集裡的社交禮儀,亦是一種行銷策略。市集強調的人文、自然精神,與攤販自行營造的微氣候互相牽引著,營造出一個獨特又迷人的氛圍,同時不失商業、觀光、行銷的內涵。鄭老師認為,要成為攤販,習得相關的社交禮儀,放下紙筆、親身參與,才能go native。而兩位報導人讀畢本篇後,即時作出回饋,讓鄭老師化身鄭同學,與大家一起認識「攤友」視角及對市集的參與經驗。
2021-03-29 林浩立
民族誌 垃圾 田野

找出「街頭隱形人」:人類學家為何要關心垃圾和清潔隊?

「垃圾」可以說是看似穩定運作的體系的破口,而且必須透過文化上的認知行動安放其位置、形成新的連結,或由社會上的制度加以填補排除、甚至增值再利用,然而其物質上頑固雜亂的本質又使之無法輕易地被安穩處理。正是「垃圾」這種能在混亂現象中看到背後秩序,以及在井井有條的管理下看到其中衝突的特性,近幾年來出版了多本針對此一主題的民族誌,包括這本《街頭隱形人》。
2021-03-23 馬上瘋檳榔
學院 動畫

鬼滅之刃與你的名字:如何從動畫內涵思考大學個人申請資料準備

三月是大學入學個人申請的重要時刻,高三學生也在此時有機會為過去學習進行總結,並且針對有興趣申請的科系呈現你的特色。長年面對申請資料制式化困擾的馬上瘋檳榔老師,以爆紅動畫「鬼滅之刃」及「你的名字」,分享製作申請大學資料的策略作為同學們的參考。
2021-03-15 劉文
種族 國家暴力

犯罪現場、目擊者、傷痛文化:以「紀實犯罪」體裁閱讀國家暴力

為何紀實犯罪體裁的敘事如此有渲染力? 紀實犯罪(True Crime)敘事的開場,如同市面上常見的大眾犯罪小說:時間、地點、受害者(屍體)、犯罪手法,一些破碎細瑣的事實陳列,犯罪現場的敘述,屍體作為物質的證據。劉文老師在美國做#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BLM)的田野研究時,發覺2012年後受到大眾關注的一連串警方謀殺美國黑人的事件,彷彿上述如假包換的紀實犯罪體裁影片。作為社會上的觀眾與公民,我們即是這些犯罪的見證人,反覆目睹著網路上大量流傳著這些遭受暴力黑人生前所剩幾小時的資訊。
2021-03-08 李梅君
COVID-19 科技 照護

『這樣也很好』:照護與科技防疫的共舞

「歡迎來到台灣。」「此連結為您的旅客居家檢疫申報憑證。」台灣疫情指揮中心的一個簡訊,除了防疫,也充滿關懷與照護的人與科技的協作的開始。自從 Covid-19 全球大流行開始,數位遠距成為許多國家日常生活的新常態,以「零接觸、零病毒」(contact free, virus free) 的方式中介著人與人的社交互動。研究數位的人類學家李梅君博士,分享她們一家人貓五口從美國舉家搬回台灣的經驗,從STS及照護交織的角度,塌解在關心數位人權的同時,如何看把照護的關係放回看似冷冰冰的科技中。
2021-03-01 胡正恆
動物 生態保育 殖民 野化水牛

水牛之眼:為何陽明山百年來都有水牛,陽管處牛年卻容不下牛?

牛一直是文明史上的行動者,人類社會發展怎麼可能排除動物? 追溯86年前殖民者設置陽明山牧場,進入長期調集戰爭物資的準備,擎天崗動物生態系的變化反應了國家對待土地的關係,從圈養家畜、掌握並運用自然力;到上個世紀來,陽管管領了臺灣最大都會旁的自然保護區系統,宜以文化動物角度來審慎對待野化水牛,並尊重草食獸間的生態演替機制。請陽管不要在未公告/未討論/未有社會公議之下,恣意抓走私地上里民的野牛;也不要宣稱牛不適合草山土地,就來移除水牛。我們為了讓公家機關正視公民輿論與社區參與,牛社團臉友針對擎天崗水牛的福祉與去留設計出一份問卷,企盼調查結果可建議陽管如何管領水牛做為自然與文化雙襲產。
2021-02-23 彭仁郁
二二八 轉型正義

寫在二二八前夕:堅持說下去,因為這一場抗爭也是我們的

當一個群體內部的異質性跨越某個閾值,反而更能逼問群體內部成員,究竟令你們合一的基礎為何?摸索多年,我目前給自己的答案是:承認人性軟弱,對他者保持開放性,相信在異質的他我之間,存在一個高於我們的共享價值。或許,在當代民主國家,那共享的核心價值會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群體內成員只能努力朝向它,沒有人應該有權力聲稱能夠掌控它、抵達它。
2021-02-18 林浩立
人類學家養成

世界人類學日:我最喜愛的五篇人類學文章

在這裡我選出五篇我喜愛的人類學文章,它們並非曠世鉅作或對人類學理論有深刻的貢獻,而是對我身為一位人類學家的養成有重要的意義,且從現在來看,仍值得一讀,不論你在人類學道路的哪一個階段或方向。
2021-02-15 莊雅仲
科技 環境

竹科:人類學的觀點

竹科成立於1980年,園區一開始的基地大致坐落於坡地上,盡力避開徵收水田地區,工業徵用坡地旱田,水稻良田則繼續耕作生產優質米。大概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然後經過整個1990年代,水田意象終於不敵矽島想像。晶片工業觸發了都市紋理的擴張,新世紀至今我們看到代表矽佔領的都會化過程,最終燒向竹科所在科學城的各個角落。竹科作為宇宙政治,見證了從量子世界到都會空間的纏繞糾結,以及其餘世界裡行動者的掙扎求生。
2021-02-08 鹿希法
精神分析

逃避孤獨?

我們是否可能在不受到主流論述呈現的孤獨死圖像的影響,初步地去理解單身生活方式,或者只打算與人保持最低限度的互動且不想依賴家人臨終的生活方式?在多數情況下,單身在臺灣被認為是一種過渡狀態,彷彿他們在人觀上尚未完備。Storr認為這些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與生活安排帶有強迫症色彩的孤獨者,不該被輕率地歸類為「精神疾患」,強調我們應該從生命史與創作來了解與認識這些難以建立關係的背後那些所受苦的心靈與才華。
2021-02-01 郭佩宜
COVID-19 博物館

《研究.疫文化》開放博物館線上策展筆記

這是一個斜槓博物館的人類學家的策展筆記。內容是策劃一個有關COVID-19疫情經驗及反思的展覽。短期內要完成、(趨近於零的)低預算、有限人力,要怎麼做?怎樣才能以策展來與這變動的時代對話?
2021-01-25 納豆青木瓜沙拉
泰國 BL文化 飲食

歪的力量:泰國BL文化的跨境流布與政治動能

你有看泰劇嗎?網路串流平台及戲劇作品打破不同國家的人曾經持有的虛幻與真實之間的疆界。納豆青木瓜沙拉老師將帶我們走過「奶茶聯盟」(Milk Tea Alliance)形成的導火線:泰國BL作品的亞洲傳播,和其所形成的實際政治及社會影響。BL在當今在泰國是基於泰國的文化想像而形成結合日本、韓國兩地特色的「日韓文化」(Koreapanese)綜合體,更延伸出最近台泰港形成的「奶茶聯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