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當代人類學家面對長期合作的田野地,不希望只是單向「研究者─被研究者」,而是合作的、互惠的關係。協力有許多形式,其中知識上的反饋或雙向交流,是常見的形式。Birana i Wala: Growing up in Langalanga這本書書寫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人的傳統文化,以當地語言Wala以及英語雙語寫作,由六名Langalanga文史工作者以及一名台灣人類學家合作完成。
本屆影展主題「超越人類」(Beyond the Human)是近年人類學非常夯的題目,挑戰人類中心主義,思考形塑「人」的邊界的關係為何,及其跨越、鬆動的可能性,包括動物、靈的世界,以及物質生活。其中「物質生活」篇有兩部探討科技如何與人互動的影片:《鈴聲》(Ringtone)以及《洗衣人生》(Laundry Lives)。兩片將同場放映,特別適合幾個人約好一起去看,看完之後大家邊喝咖啡邊討論,每一組討論都會因參與者的經驗興趣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火花,這樣搭配體驗,才完成這兩部片設計的目標吧。
歷史、教師/學生。課綱、教育部。祖國、殖民/佔領。戰爭、大屠殺。
這些是台灣這幾個月的關鍵字,也是這部「誰的歷史?(This is my land)」紀錄片的關鍵字。影片的背景不在東亞,而在中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史觀的對立比台灣還激烈的地方。本片將在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播映,來得正是時候,導演也將來台與觀眾交流,機會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