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7-07-10 林浩立
檔案 大洋洲

檔案也可以田野嗎?談檔案館裡的人類學家

為什麼學界會有「檔案田野」(archival fieldwork)這樣看似相互矛盾的說法?會如此稱呼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人類學家帶進檔案館的問題,往往是由田野而來,也就是說檔案館與田野基本上是一個連續體。另外方面,檔案跟田野一樣,不是只有目錄和文件,而終究還是由人所構成。因此在檔案館中,研究者也需要跟館員打交道、跟一同出入檔案館的訪客建立關係、也會有情緒、也會有盲點。
2017-07-04 bricoleur
小說 書評

語言、暴力、救贖與罌粟之海(下)

《罌粟海》不是一部容易讀的小說。〈紐約觀察家週報〉(The New York Observer)聲明:這部小說更近似喬治盧卡斯的史詩電影,而非現代小說,而閱讀小說的強烈視覺(可譯)與聽覺(難譯)經驗,的確也讓閱讀小說的經驗更接近於觀賞紙上電影。但是,《罌粟海》是一部寓意深厚的小說。我願意將這三部曲大作推薦給人類學讀者。撇開現實與虛構的層次不談,好的小說可觸及的深度與高度,民族誌往往不能望其項背。
2017-07-03 bricoleur
小說 書評

語言、暴力、救贖與罌粟之海(中)

LaLa Land的主角不是米亞與賽巴斯欽,而是洛杉磯。同樣地,《罌粟海》的主角,與其說是那些使讀者揪緊了心的角色──寡婦狄蒂與賤民卡魯瓦、落難王公尼珥與他的獄友中印混血阿發(來自孟買的白帽祆教徒與蜑民女子在廣州所生的孩子)、黑奴後裔自由民二副賽克利、變性的毗濕奴派信徒(Vaishnavite)諾伯開新、生物學家之女寶麗和她的兒時玩伴喬都、英國奸商勃南、衰老的船長齊林斯基、地方法官、追捕狄蒂的比洛.辛──毋寧說,是開展在混雜的語言現實(multi-lingual reality)之中的帝國之花。這部作品,最鮮明的兩個角色,一是語言,一是罌粟。舞台背景,則是印度洋。
2017-06-27 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童元昭、黃維晨、巫淑蘭
人骨 原住民 學院 倫理

骨骸:關於死亡、挖掘與爭議

馬遠布農族遺骸爭議,在近日的協調會上有了正面的發展。根據2008年的紀錄,台大醫學院解剖科藏有約1,580具/件人體遺骸,其中207具/件來自原住民族中的五個族群,120具/件得來自兩個平埔族群,其他多數為福佬人,亦有客家人的遺骸。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把眼光由當前的爭議拉寬放遠,去探問遺骸主人如何死亡,遺骸何以被挖掘,而有機會一窺知識、國家、歷史與地方記憶間的關聯。
2017-06-26 蔡侑霖
學院 教育

大學之道不在於入世,在於逃離

近年來作為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的大學被期許必須負起「社會責任」,從事「社會實踐」,主要的方式是透過科技部與教育部政府部門提供大型計畫補助,鼓勵大學教師形成團隊,競爭這些資源並產出成果。然而,成為一個「逃離空間」可能才是當代大學重要的社會責任與實踐。大學座落於社會中,當然不可能遺世而獨立,但該努力的正是確保結構性逃離的可能性,透過自我組織的互助實踐抵抗資本積累邏輯的入侵,維持學術社群的自主性與繁衍,而不是跟著社會浪潮隨波逐流。
2017-06-19 潘美玲
西藏 空間 時間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四張:看見西藏的三個方式

藏人最激烈的反抗不是進行恐怖報復的行動,而是自焚。業力造作和輪迴的世界觀,提供了超越人我之間分別的時空架構。唯有從這個視角,才能理解西藏文化的獨特性,以及這個文化可以為人類所帶來的寶貴資產,對於世事紛擾的現今世界,仇恨對立激化的時代,學習看見西藏的方式,也反觀了我們如何看世界的。
2017-06-12 彭榮邦
心理學 書評

《自殺與靈魂》導讀

《自殺與靈魂》一書的作者希爾曼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指出,死亡出現是為了轉化。透過死亡,生命才可以從前一個狀態進入下一個狀態。這樣的說法並不難想像,因為舊的秩序不結束,新的秩序根本無從浮現。從分析的經驗中希爾曼也發現,靈魂偏好以死亡經驗來推動改變。在這個意義上,如希爾曼所言,「自殺衝動」是一種「轉化的驅力」,而「自殺」,則是「嘗試透過死亡,強制從一個領域移動到另一個領域」。
2017-06-05 bricoleur
小說 書評

語言、暴力、救贖與罌粟之海(上)

這是《朱鷺號三部曲:罌粟海》書評的上集。計畫介紹給讀者的部分包括了:自由貿易、印度洋、語言之海、暴力、救贖、罌粟的生活史、民族誌與小說。今天只能提到這海洋的引子──自由貿易之神。若要用昆德拉所不喜歡但是是網路行銷時代不得不採取的「簡化」策略,也就是「一句話介紹這本書」,那麼我會這樣形容這《罌粟海》:「魍魎畫皮,月之暗面。精準地再現了十九世紀與中國有關的反面世界史。是教科書讀不到的世界史。無比真實,無比複雜。非常救贖,非常好讀。」
2017-05-29 趙綺芳
日本 節慶 海洋 儀式

端午閒話沖繩划龍舟

在沖繩豐富的海洋文化之日常中,Ha-Ri-(划舟競賽)除了留存了沖繩歷史中具有紀念性的一頁文化交流史之外、也結合了當地的生態、物質發展,在季節更替之際,藉由人群的活力,向社會昭示海之幸與人之力的完滿結合。
2017-05-22 胡子哥(Gabriele de Seta)
身體 媒體 網路

論自拍

或許,與其因為緬懷過去相片中那番已逝去的神韻而感嘆,或對關於自拍的種種爭議進行辯論,我們應該要脫離道德焦慮,以及其他身體科技議題的膚淺比較框架來談日常攝影這件事。我認為日常攝影中的自拍行為可以被視為當今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在眼花繚亂的社群科技中捕捉那片刻的「沒差、什麼都可以」的美感,以及擁抱「身體 – 鏡頭 – 形象 – 螢幕」這個看似平淡的組合能夠帶來的種種新的想法與視角。
2017-05-14 林浩立
人類學家 母親

母親節快樂!人類學家媽媽們

在博士論文致謝詞中,我把論文獻給在研究與寫作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四位母親:田野地的斐濟媽媽、我自己的老木、岳母、以及和我一起合力照顧小孩的老婆。若是沒有她們在不同階段的幫助,這本論文一定不可能順利生產出來。多年前,一位自己身為人母的人類學家則是把論文獻給自己的小孩。在短短一句話內,對孩子的虧欠、欣慰、驕傲等複雜心情塞滿其中。
2017-05-08 郭佩宜
太平洋 南島 外交

試論「南島外交」:一個大洋洲人類學家的觀點

台灣是南島重鎮,從南島連結來與太平洋外交銜接──亦即南島外交──是最自然的走法。這些年來雖然不同政府重視程度有別,作法尚未系統化,然而也有不少的交流活動,在有些原住民社群中成為新興的議題。「南島」(Austronesians)這個詞也從小眾學術圈的討論,在過去數年間逐漸在大洋洲有了知名度。台灣的大洋洲研究者很早即是南島外交的倡議者,多少也參與了一些相關活動,對此樂觀其成,本文提出一些個人的觀察與發展建議。
2017-05-01 納豆青木瓜沙拉
田野 倫理 日本 泰國

田野研究倫理那件小事

「田野就像是在學做人」:研究倫理作為一個學科或學門制度化的準則當然不否認其意義,但田野之中面對不同的情境,甚或是相異人群對於「倫理」為何的不同考量,或許很難說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這也或許是為何,關於這些「研究倫理」的討論,總是能不停地在新的課堂上,又有新的案例和應對,讓我們繼續討論下去。
2017-04-24 馬上瘋檳榔
田野 教學

田野行不行:大學的田野工作教什麼,怎麼教?

「田野工作」是人類學相關科系一定會修習的課程,也是我在大學裡面主要獨立任教的課程。在大學裡面教田野工作,其實是訓練同學們增加對身邊事物好奇探問的動力,以及思考現象為何如此的基本推論能力。如何在短短的一學期裡面,讓同學能夠做出有收穫的田野工作,我覺得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想像以不同身份理解 田野場域的能力」。這其實也就是,從異文化的眼光觀看日常生活的能力。
2017-04-21 林浩立
大洋洲

「毛利國王沒有用」?:談不為人知的大洋洲皇室

民進黨立委陳瑩今質詢時爆料,外交部亞太司副司長林恩真,去年在晚宴上竟當著紐西蘭外賓的面,直稱當地原住民毛利人國王「沒有用」,相當失禮。本文順著火熱的「毛利國王無用論」話題,來談毛利國王成立的歷史背景,以及大洋洲其他較不為人知的皇室的故事。
2017-04-17 羅正心
死亡 人骨 墓葬

我的撿骨歲月

要做「撿骨人類學」,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第一,當然是對於死亡、屍體、墳墓沒有忌諱。其次,對於無規畫的墓園要有耐性,行動務必謹慎;且蚊蟲出沒,過敏體質者千萬另選題目。此外,最重要的,當然是「參與」觀察,例如要能一頭鑽到棺蓋下,用頸子、肩膀抵住,好讓撿骨師在棺蓋下慢慢撿骨。
2017-04-10 謝世忠
飲食 身體

擁護母土:北國寒食與南國熱鍋的真精神

為何冷國冷食,而熱國熱食呢?其實這正是擁護母土家鄉的深刻情愫。身體在土地上生活,感受到在地很冷或很熱的氣息。這種母土情造就了人與冷天熱氣的共生和諧真精神,並反映在飲食習慣上面。
2017-04-06 芭樂合作社

數數看有幾顆芭樂籽?:第二屆芭樂籽人類學大賞解密

第二屆芭樂籽人類學大賞結果已經公布並刊出,相信大家發現與上一屆有不太一樣的風格。芭樂的特色就是品種多元,各有所好,能鼓勵、引介好作品,是這個獎設立的目的。秉持透明芭樂的原則,照慣例在作品刊出後解密評審過程與意見。
2017-04-05 卓浩右
墨西哥

那條白色十字架鋪滿的移工之路

不管川普長城有沒有蓋起來,無文件移工之路從來沒有好走過。走上移工之路的人們,各自有不同的動機和原因,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並不是川普口中那些「來自墨西哥的強暴犯」,而是四散在我田野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只是想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想和家人團聚的、再平凡善良不過的普通人。這群無文件移工與他們的家人,即使也許永遠不會為人們所記得,但是他們構成了邊境兩側主要的底層勞動力,默默的支撐著邊境兩側社會生活的運作。
2017-04-04 施景隆
家庭

輪轉父子

父親並沒有把酒醉當成依賴的手段,也沒有在清醒後退縮回到原本的狀態,父親藉由酒醉這一個機會,由權威的父親過渡到以情感訴求為主的父親,這是在幾年後回望才變得清晰,回到當年的場景,我似乎見識到了一種反轉的「通過儀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