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彭仁郁
親身見證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國民黨黨國教育箝制心靈思想和促使社會流動的雙面性格。原以為將在音樂行政及家教等兼職工作中庸庸碌碌度過一生,未料一連串的意外推湧,觸發初生之犢的無畏,負笈法國取經。非法打工數年後,取得巴黎狄德羅大學心理病理學暨精神分析學博士學位,並花費12年光陰成為法國分析空間學會認證的臨床精神分析師(天曉得是怎麼熬過來的!)。因震攝於遭受不同人為暴力的倖存者面對生命的驚人動力,長年探索創傷主體的豐富地景。返台後,正徬徨於學術身份認同定位時,被一群不畏模糊學科分際的人類學家收容。酷愛歌唱,藉此尋求一種自我治療的延伸,亦嘗試勾結合唱藝術與社會共存空間的耕耘。
2023-07-03 彭仁郁
318 創傷療癒 社會運動

〈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特展開幕式策展理念紀錄

今年五月20日,一個嘗試反思社運抗爭創傷及其療癒可能的小展覽,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開幕了。〈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特展由民族所副研究員、精神分析學者彭仁郁策劃,內容取材自2014年318公民運動、尤其是323-324行政院佔領行動參與者的抗爭路徑與創傷敘事。當時,成千上萬的抗爭者選擇了擱置為學業、職涯拼搏的日常,匯聚成堅實的力量,好不容易才成功破解了對岸以經促統的重大政治危機。九年後的今天,正值有政治人物提出重啟服貿的政見,透過這個展覽,回顧當年抗爭者所承受的國家暴力創傷,以及他們對於台灣社會抱持的願景和想望,或許能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帶來一些省思。底下的文本,整理自5月19日特展開幕式上,彭老師針對她策展理念的短講。
2022-11-01 彭仁郁
傳柯

千面傅柯 ——從瘋狂與死亡邊境發動的思想

傅柯(Foucault)作為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及心理學家,同時亦有各種作為人的身份。傅柯自己曾明言,他的每一部著作都宛如自傳的片段。既然當事人如此宣稱,作傳者和讀者形同取得了授權,逕可大膽將他的生命經驗與思想路徑交叉閱讀。當然,二者之間的相互指涉,從不是線性因果關係。今天,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彭仁郁老師帶給我們Didier Eribon (艾希邦)著的《傅柯》的書評,並讓我們更為了解傅柯一生的遭遇,如何讓他不斷在日常角力中來回測試,持續進行知識、權力、關係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2022-07-25 彭仁郁
書評 檔案 威權

《他們說我是間諜》書評:最愛的人傷我最深?監控檔案中人類學家的間諜分身

如果你得知國家檔案局收藏著關於你的監控檔案,裡面布滿威權統治時期特務和線民為你量身訂製的觀察紀錄,你是否會有勇氣申請閱覽,一窺當年壓迫體制形塑的「你」的樣子?是否會追問曾經有哪些人,在什麼情況下,基於何種理由,選擇與政權合作,做出不利於你的證詞,操弄關於你這個人的「真相」?
2022-03-04 彭仁郁
二二八 精神分析 創傷

紀念二二八: 擴大「我們」的邊界,向起而抵抗的靈魂致意

當普丁下令射擊的砲彈落在烏克蘭城市,摧毀無數家庭的生活,我腦中浮現國民黨軍隊從基隆和高雄港上岸,射殺遊行抗議者的畫面,耳中響起港警對年輕手足發射上千枚催淚彈、橡膠彈的聲音。儘管仍有部分地球人相信,威權強人以武力撐起的排他自我認同,才是群體存續的依歸,但不論是昨日的台灣,今日的香港和烏克蘭,已有無數個勇於為自由起而抵抗的靈魂,證明著有一種群體自我認同不須倚靠消滅異己而存活。有一種「我們」由愛與信念而生,這頂跨越族群邊界的廣大「帳篷」,足以容納每一個願意進來的人。
2021-02-23 彭仁郁
二二八 轉型正義

寫在二二八前夕:堅持說下去,因為這一場抗爭也是我們的

當一個群體內部的異質性跨越某個閾值,反而更能逼問群體內部成員,究竟令你們合一的基礎為何?摸索多年,我目前給自己的答案是:承認人性軟弱,對他者保持開放性,相信在異質的他我之間,存在一個高於我們的共享價值。或許,在當代民主國家,那共享的核心價值會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群體內成員只能努力朝向它,沒有人應該有權力聲稱能夠掌控它、抵達它。
2020-11-16 彭仁郁
民主

民主自由,或一場讓蝕者復返的救援行動

多虧了極權統治者極度自戀的荒謬大外宣,以及一顆受罪咎感鞭策而力求振作的頹廢心靈,一部分被自由世界長久遺忘的失蹤者,終於找到回家的路。只是,回家之路崎嶇漫長。當在地獄中度過的時日,已超過被硬生生拔離家園時的年歲,吹拂著人事全非的家鄉的自由空氣,竟比牢獄中已熟稔的毒瘴,更為冷冽。
2020-05-28 尼可拉・區翁專訪菲利普・德思寇拉
本體論轉向 自然

我們已成為地球的病毒

人類學家認為,這場病毒大流行,應該引導我們朝向一種真正的「地球政治」。
2019-10-21 彭仁郁
創傷 電影

「返校」之後:你/妳的自戀衝擊、她/他的創傷

這陣子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驚悚電影《返校》紅遍台灣,上映十六日票房已破二億,一舉突破了台灣轉型正義推動二十年來累積的稀薄同溫層。就連國民黨籍立委都在臉書上分享觀影心得,呼籲大家不要忘記過去國家暴力造成的傷害。能促使過去威權統治政黨繼承者終於起身反思(姑且不論到什麼程度),實乃民間開啟、官方接力的轉型正義工程多年來望塵莫及的無量功德。
2019-01-14 彭仁郁

你相信哪一種「真相」?: 污名、認同與無意識

在這個假新聞充斥的後事實時代,人們還在意真相嗎?真相真的有辦法破繭而出嗎?還是人們將成為極端的懷疑論者和建構論者,傾向相信所謂的「真相」永遠是被有心人製造出來的?或如極端的建構論者所推崇的,一切事實皆為建構之物,絕對真相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2018-05-21 彭仁郁
心理學 創傷 復原

《從創傷到復原》導讀:真相與正義:暴力創傷療癒的地平線

《從創傷到復原》自一九九二年出版後已翻譯成十國語文。二十五年來,在心理創傷研究領域和創傷療癒實務界,維持屹立不搖的權威地位。對於相關領域學者和專業工作者而言,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創傷療癒聖經,重要性遠大於收錄了創傷後壓力失調症(英文縮寫PTSD)診斷標準的《精神疾病統計暨診斷手冊》(英文簡稱DSM)本身。
2016-06-20 彭仁郁
精神分析 學術政治

誰怕性侵受害者? : 一段理論與創傷真實錯身的故事

最近,輔大心理系性侵案處理問題延燒成至今未能平息的關係對峙與網路風暴。作為對這次勢必漫長艱辛的內部對話仍懷有期待的輔大心理友人,容我先懸置目前處於危機中的各方,在不同時間點上孰對孰錯的問題。這篇文章沒有要替任何人平反或解決問題的意圖,只是藉著書寫我自己這些年從事亂倫性侵研究的經驗,試著爭取一些思考空間。
2015-08-03 彭仁郁

用聆聽與行動療癒創傷:給反課綱運動同學及其他大人的一席話

730晚上,反黑箱課綱高中生聚集在教育部前悼念他們剛剛失去的夥伴林冠華,親近的夥伴都喚他「大林」。大林選擇了一個激烈而悲壯的方式,用自己的犧牲來喚醒沈睡的世人。只是,我想提醒一下在現場的年輕人,這樣的犧牲,也會換來很多痛苦。你們現在心裡感受到的悲傷,身上背負的自責和罪惡感,應該是大林不會想要的。我們心裡巨大的悲痛和自責,會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可能平復。731的這場短講,目的在與反課綱運動的同學,還有社會上的大人,談談如何用用聆聽與行動來療癒創傷。
2015-04-27 彭仁郁

妳/你的乳頭解放了沒? - 新一波性/別平權與身體情慾除罪化運動

在這忽冷忽熱的四月天,為了響應自美國開啟的「解放乳頭」(Free the Nipple)運動,測試臉書對裸露女體的審禁機制,獨立記者王立柔為眉角雜誌編輯及朋友們(四位生理女性),拍下光著上身聊天嬉戲的生活照,並po上臉書。此舉導致王立柔臉書上照片被刪除、被多次停權的風波。
2014-06-16 彭仁郁

我們的心裏都住著一個鄭捷? 記於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後

五月的台北捷運,破天荒地發生了恐怖的隨機殺人事件。原本潔淨明亮的現代都會通勤空間,瞬間化為殺機四伏的奪魂地。一時之間,我們不知身在台北,特拉維夫或是巴格達。一種屬於遙遠年代或他方,為保全生命而必須戰戰兢兢的存在恐慌,排山倒海而來,短短四分鐘之內,原本理所當然的集體安全感,摧拉枯朽般傾圮,取而代之的是對陌生者的恐懼、懷疑。媒體的嗜血,這一次不再只是隱喻。
2013-06-03 彭仁郁
心理學 精神醫學 醫療人類學

DSM-5 :愛在精神疾病蔓延時

整個大學時代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電影,要算是珍˙康萍(Jane Campion)改編自紐西蘭作家珍奈˙法蘭姆(Janet Frame)自傳小說三部曲的「天使詩篇」(An Angel at My Table, 1990)。
一名出身貧苦、其貌不揚,卻文采洋溢的年輕女孩,考進師範學院後,為了吸引年輕俊美的心理學教授,在作業裡揭露自己最深層幽微的思緒。一心跟上美國精神醫學腳步的帥哥教授如獲至寶,確信自己發現了一位集文學天才與精神分裂症於一身的研究對象。一九四零年代,精神分裂症標籤宛如正夯的時尚品牌,成為孤獨女孩建立人際關係的名片,卻也讓她在介於監獄和畜欄之間的精神病院待了七年。被視為負面情緒元兇的部分生命記憶,被兩百多次的電擊「治療」炸得粉碎。最後,七年之中與珍奈談話不超過兩個小時的醫師們決定,唯有前腦葉白質切除手術,才能一勞永逸地驅除女孩滿腦袋的灰色思想。就在珍奈被推上刑台的前幾天,醫師在報上讀到她小說得獎的消息,這名後來享譽國際的女作家,才僥倖保住創作的根基:對生命之流的纖細易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