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 林益仁 國慶大典的「阿撒布魯」= 大尾鱸鰻的 #@$%^$^*(#@ 為何主流社會總是相當一致地把低級的幽默當有趣,並以此來理解原住民呢?年初的俗民賀歲電影「大尾鱸鰻」如此,如今的國慶大典也如此,不禁讓人沈思這次的「阿撒布魯哥」事件,決非偶然,如果說這是一種歧視,那麼絕非個人或個別團體的過失而已,它恐怕是一種更為系統性的無知與結構性的問題。
2016-10-13 趙綺芳 文化政治 [人類學家@文化部] 親愛的文化,可以請你來一場表演嗎? 台灣到底需要甚麼樣的表演藝術補助政策? 走過二十五年頭的「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代表的無非是國家對於文化的一種持續期待,但是分門別類的專業評鑑、以及過於偏向「藝術」的判斷基準,有的時候只是更加鞏固鑑賞者與菁英視點的「文化」。我的想法是:若是運用得當,以補助推行政策並不是甚麼壞事。畢竟我們都知道,在資本主義盛行的世界裡,好東西都是需要成本的。我們還是期待,親愛的文化,最終你可以給我們一場好看的表演。
2016-10-10 林老師 文化政治 [人類學家@文化部] 當文化變成國力:以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嘻哈為例 文化為國家服務當然不是什麼新鮮事,臺灣長時間便是處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旗幟下,藉此與對岸的文化大革命做壁壘分明的對抗。然而即使在今日尊重多元文化的氛圍中,這種想法其實依舊存在,只是用更隱晦的方式表現出來罷了,而文化部對「文化國力」的重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文化在此成為一種可以用以測量一個國家進步程度的標竿。
2016-10-06 郭佩宜 文化 政策 田野 [人類學家@文化部] 人類學家與文化部應該彼此看見 人類學家號稱研究文化,然而人類學家卻經常在文化行政、文化政策的場域缺席。這真是「暴殄天物」。攸關文化發展的政策擬定與論辯少了具多元文化視野、從地方細緻的田野工作建立知識的文化人類學家參與,是學術資源的閒置。但反過來說,人類學家放過了文化部(及相關文化行政單位)這麼值得研究的「田野」,也很可惜。
2016-10-03 傅可恩(Kerim Friedman) 文化政治 [人類學家@文化部] 當國家看見文化 在今年的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中,臺灣人類學共筆部落格芭樂人類學主辦了一場「閃電秀」,邀請幾位寫手針對臺灣的文化政策各給五分鐘的演講。這個主題主要針對的是五月時甫就任文化部部長的鄭麗君宣布召開全國會議擬訂「文化基本法」的計畫。講者們反思了政府如何形塑文化政策、以及人類學者如何參與這個過程。以下便是身為講者之一的我的講稿。
2016-09-29 容邵武 文化政治 [人類學家@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讓國家、法律看見文化? 文化部推動「文化基本法」的立法原意,簡單說是要看見文化,但由於法律非常注重「解決問題型的典範」,使得它必須不斷定義文化的問題,以及政府可以多做些甚麼預防這些問題。又,當問題發生後,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賠償損失?賠給誰?賠多少?國家、法律此刻看見文化了,我更覺得其實在「問題化」文化。
2016-09-26 林開世 文化政治 [人類學家@文化部] 文化不是個東西:不要相信指標、評估及報告 我不知道甚麼是妳心目中的文化,人類學自認為自己就是研究文化的學科,而且花了一個多世紀想要弄清楚那是甚麼,也許我們可以告訴你一點經驗。「文化」概念在人類學史上的驚奇歷險告訴我們,別指望人們對甚麼是文化會有共識,也不要想建立一套普遍性標準來評估文化。我們試過了,但越想要定義,就會有引起更多爭議。
2016-09-19 羅素玫 Alik Nikar 阿美族 展覽 記一個頗有芭樂氣息的展覽: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 10/1~11/15 10月1號開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都蘭部落聯展即將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展覽,標題為Kamaro'an i 'Atolan,意思是「在都蘭的居所」。展品以部落參與成員提出代表性物件或照片為主,來講述他/她對於都蘭部落土地與家園的故事,希望透過自我故事的陳述將參展者年齡與世代的社會意義,共同重現集體記憶或希望強調的個人生命故事的交集。然而這個非典型的展覽在策展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故事背後的故事呢?且聽Alik Nikar娓娓道來。
2016-09-13 陳毅峰 非洲 東非高原印象之旅:烏干達與肯亞的拉雜紀行(下) 這是一個生平第一次踏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的學者/遊客的旅遊紀行,敘述這片以前教科書中帶有一點歧視稱呼的「黑暗大陸」上,在城市、校園、部落、山區、草原等多樣的角落中,有什麼有趣的觀察與故事。
2016-09-12 陳毅峰 非洲 東非高原印象之旅:烏干達與肯亞的拉雜紀行(上) 這是一個生平第一次踏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的學者/遊客的旅遊紀行,敘述這片以前教科書中帶有一點歧視稱呼的「黑暗大陸」上,在城市、校園、部落、山區、草原等多樣的角落中,有什麼有趣的觀察與故事。
2016-09-05 林浩立 體育 性別 族群 奧運金牌光芒下的斐濟橄欖球 剛奪下奧運橄欖球項目金牌的斐濟,除了是以小島國之姿擊敗前殖民母國英國外,隊員領獎時謙卑的模樣也征服了許多觀眾的心。然而,在媒體報導中他們竟被形容成一支「由獄卒、警察、農民、無業遊民組成的球隊」,忽視斐濟可是長久以來國際橄欖球場上的王者。本文在介紹這支「雜牌軍」真正的面貌之餘,也談在耀眼的奧運金牌光芒下被邊緣化的群體:女性球員和印度裔斐濟人。
2016-08-29 林子晴 音樂 韓國 我的星星,你的音樂? 《來自星星的你》音樂系譜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電視劇配樂無論在音階、曲式及節奏上都讓人驚艷。劇情緊扣情緒節奏,在純音樂的配樂上也擷取流行的西方古典曲目進行戲劇性的錘鍊,彷彿真能拉近不同人群間的心理距離。且讓我們穿梭於艱澀的譜例記音與影音,想像一下這些華麗動機的交織身後,阿君.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在《消失的現代性》所談當代藝術形式,如何演示了這些小型的失所(displaced)社會。。
2016-08-26 台邦.撒沙勒 原住民 保育 共治 印第安 鮭魚戰爭中的美國印地安人(下) 在歷史殖民、國家力量及保育壓力之下,原住民的狩獵及漁獵傳統每每遇到嚴峻的威脅與挑戰,在哥倫比亞河看到守護河流與鮭魚的印地安人,讓我們回想起那段古老的神話啟示: 鮭魚為人類犧牲,人類為鮭魚講話! 哥倫比亞河流域的「聖靈鮭魚」計畫實施迄今滿20年,在鮭魚復育和部落主權的實踐上相當具有成效,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案例。
2016-08-22 台邦.撒沙勒 原住民 印第安 生態 共管 鮭魚戰爭中的美國印地安人(上) 印地安人稱哥倫比亞河為「大河」,「大河」猶如輸送滋養大地養分的血管,餵哺其間採集漁獵的印地安人,其中鮭魚產量特別的豐富。然而水壩等設施讓鮭魚洄游困難重重,這不只是生態問題,更涉及原住民文化的存續。水壩切斷的不僅是鮭魚藉以回返的水道,同時也無情地斬斷了與鮭魚連結共生的Yakama文化和信仰。Yakama族人自古視鮭魚為他們親近的「兄弟」,失卻了文化聯繫與認同的印地安人,如同困在水庫裡的鮭魚兄弟,返回文化信仰的原鄉棲地是如此地艱難。共管機制,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2016-08-15 劉子愷 音樂 邊境 邊境地下搖滾樂團的音聲吶喊與跨界 今年七月底,中緬邊境的民族青年利用網路社群傳來當地即將舉辦的佤族音樂節的訊息,這也是佤族青年創辦的滄源搖滾社所主辦的第十九屆滄源搖滾音樂節。在邊境地下搖滾樂團的吶喊中,我們可以聽到從搖滾樂團的地下性到在地性的塑造,再到二零後所喜愛流行樂風的搖滾風格,如同一幕幕一明一暗的故事情節。當旅遊論述出現在佤搖滾音樂的場合,搖滾音樂的地下性消逝、舞台燈光熄燈之後,留下來的會是什麼?而不變的又會是什麼?嘶吼聲、吶喊聲、壓抑情節的出口… 佤族搖滾歌手們正大聲地吶喊想留下曾經走過的痕跡與音聲記憶。
2016-08-08 張雯勤 電影 夢想與毀滅之域:看趙德胤的《翡翠之城》 出身於緬甸的華裔電影導趙德胤總是能在電影中深入刻劃緬甸雲南移民之中卑微底層的人物個性與其生命樣態,其最新紀錄長片《翡翠之城》處理的則是緬甸玉石場的環境與一群工人的日常生活。透過鏡頭我們可以體會,無數玉石工人的墮落除了來自個人感官慾望外,更重要的因素恐怕是在於環境結構;除非緬甸的政治環境真正改善,否則百姓終將繼續賭命去營生,因為對於無數卑微底層的百姓而言,那是生活僅有的可能。
2016-08-01 劉堉珊 西藏 「難民」身份的意義轉變:法國藏人家庭田野紀實 在印度的藏民來到法國後要如何適應新的「難民」身份?透過在法國的田野,作者指出在那裡「難民」的意識與作為藏人的意識有了密不可分的連結:我們不只是難民,而是難民中「不一樣」的一群人,這樣的身份認知,成為他們在這個新社會找到某種存在位置、展現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據。
2016-07-25 黃淑莉 空間 消費 空間消費・消費空間 最近很多人在談戴勝益,因為他在全台北最高級的地段開了一家不賣書的書屋。戴董說,為了推廣閱讀拯救出版業,只收入場費每人100元,店內提供2500本精緻藏書免費閱讀,還有咖啡紅茶可以一直喝。此舉卻飽受批評,被認為並非社會企業的經營之道。本文從「空間消費・消費空間」的角度,脈絡化戴董書屋的市場效應。作者認為,戴董書屋的出現或許可以帶來新的消費習慣,為「空間商品」正名,帶動空間價值的再生產,果能如此,或許能夠為許多還在生存邊緣掙扎的空間經營者帶來一線曙光。
2016-07-18 林靖修與Piling Howmi(Lowcing落支煙部落還我土地自救會) 太魯閣族 土地 食物 是誰吃了地瓜?Gimay ta ka dhgal Truku 找回太魯閣族人的土地 地瓜是太魯閣族人重要的主食之一,也是養豬的重要飼料。家豬(babuy)在太魯閣人的祖靈信仰、生命禮俗與道德體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讓地瓜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但除了作為食物之外,地瓜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太魯閣族的土地權益,如何被現代法律與官僚體系一步步「吃掉」。
2016-07-11 童元昭 太平洋 文化資產 大洋洲航海文化的復振與衍生:關島太平洋藝術節側記 大洋洲島民的航海技術(包括造船與導航)是他們之所可以廣布諸多島嶼的原因。這些能力與知識在殖民者的管理下限縮為內海的航行,大洋的航行被迫放棄,久而久之也就遺忘了相關的知識。1970年代中夏威夷引領至今的航海文化復振,一開始就有著解放的意味,空間的、也是意識的解放。對他們來說,獨木舟代表自由。重建的航海知識再度將行動的自由,以及以海洋為主體的思考角度帶回給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