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5-08-17 林浩立
台灣 印尼 歷史

論糾纏:西巴布亞脫離印尼的獨立運動,能給台灣歷史課綱什麼啟發?

西巴布亞(West Papua)現屬於印尼,但其人民自50年代起即不斷地在為獨立奮鬥。藉由一本關於其獨立運動的民族誌,我們可以看到西巴布亞與印尼並非簡單的二分。一個更適宜的理解方式是其運動中不同的份子與印尼政府、軍隊、跨國企業、國際政治組織之間有著錯綜糾纏的抗爭、合作關係。此糾纏會使運動深陷泥淖,但卻也充滿契機。同樣地,台灣歷史課綱也有機會呈現台灣歷史糾纏的一面:不同的行動者在這島嶼上進出、共生、互競。我們應避免將此糾纏梳理成任何單一的國族框架,切斷糾纏能帶給學生的啟發與可能性。
2015-08-11 趙恩潔

如何培養多元史觀:從東南亞史、伊斯蘭史出發的人類學觀點(下)

歷史的意義,不只在於過去發生了甚麼,而是此時此刻我們能容納多少過去的影像與聲音,尤其是那些被遺忘的、被嫌棄的、被禁止的。我們人人都可能是歷史的天使,並且超越天使,因為我們永遠可以選擇挺身而出,阻止從天堂來的那場風暴。
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值得更好的歷史課。
2015-08-10 趙恩潔

如何培養多元史觀:從東南亞史、伊斯蘭史出發的人類學觀點(上)

關於歷史教學的改革,本文從東南亞史與穆斯林文化史的視角,提供另一種景觀。透過東南亞史與中東史研究中所發現的一些具體知識,來襯托出當今台灣一般人對於「歷史」的想像,如何過度依賴舊版西方中心進步史觀下的過期罐頭知識,而多元史觀的缺乏,又如何繼續豢養根深蒂固的文化種族主義、與不自覺地歧視非西方社會的世界觀。
2015-08-03 彭仁郁

用聆聽與行動療癒創傷:給反課綱運動同學及其他大人的一席話

730晚上,反黑箱課綱高中生聚集在教育部前悼念他們剛剛失去的夥伴林冠華,親近的夥伴都喚他「大林」。大林選擇了一個激烈而悲壯的方式,用自己的犧牲來喚醒沈睡的世人。只是,我想提醒一下在現場的年輕人,這樣的犧牲,也會換來很多痛苦。你們現在心裡感受到的悲傷,身上背負的自責和罪惡感,應該是大林不會想要的。我們心裡巨大的悲痛和自責,會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可能平復。731的這場短講,目的在與反課綱運動的同學,還有社會上的大人,談談如何用用聆聽與行動來療癒創傷。
2015-07-27 林子晴,胡正恆

音樂與社會實踐系列(三): 餘音繚繞的南島社會—達悟古詩變奏曲

我們選在一個知名的中式餐廳,那香氣與喧囂氣氛仿似「舌尖上的中國」本是好意,但在幾代縱橫於大山與大海間的達悟人Syaman Lamuran一家面前,卻讓我們這些漢族和南島語族學者深感窘迫。原因是有好幾次,來自蘭嶼漁人村的父親Syapen Lamuran方靜下歌喉,正要吟頌一段答謝的古詩,結果…上菜的服務來了:又是茶水又是紙巾、不然先上烘蛋再來各式熱炒。天哪,終於才輪到出身牧師的Syapen Lamuran用雅美古詩跟我們敘舊答謝,有非常委婉的用詞,自信地搭配著異文化不甚理解的聲調。
2015-07-20 許馨文

音樂與社會實踐系列(二):在音樂廳裡說故事:論「講座音樂會」的社會文化意涵

過去三年裡,我有機會參與兩廳院的《我是這樣看世界》新系列,透過「講座音樂會」的形式進行,以比較輕鬆活潑的方式,讓觀眾認識臺灣與世界各地多樣的音樂文化。在運用應用音樂學/公共民俗學/參與式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透過共作來促進知識流通與社會行動之際,我逐漸意識到「講座音樂會」、「解說式音樂會」、「音樂導聆」這種將音樂展演、多媒體傳達與演說、對話等語言行動結合在一起的表現形式,似乎於近二十年來,在臺灣成為一種益發普遍存在的演出類型。
2015-07-13 林老師
民族誌

音樂與社會實踐系列(一):我唸《唸歌者》:評一本台灣饒舌樂的音樂民族誌

音樂與社會實踐系列要探討的是音樂如何從它諸多的形式框架中爬出,參與反映社會的各種大小議題。本系列首篇也是另一種「爬出」:一個田野報導人從一本關於台灣饒舌樂的音樂民族誌論文中爬出,與作者(哈佛民族音樂學博士)對話,並兼論台灣饒舌樂的發展。此題為《唸歌者》的論文,精彩地呈現台灣饒舌多元的樣貌,並指出看似輕浮瑣碎的饒舌歌詞,是台灣年輕人想像國族、理解社會變遷的日常政治手段。
2015-07-06 林怡潔

「終戰旅遊」日本正夯

今年是二次大戰終戰七 十周年,在台灣卻未引起太多注意。日本的青梅市立美術館學藝研究員田島奈都子說,最近在日本有關戰時文化展覽旅遊開始的風潮,台灣如果善用此機會,也可以將文化資產整理,並且成為銀髮族的套裝行程,針對日本銀髮族進行行銷,本國和其他國家的銀髮族也可能會很有興趣。
2015-06-28 芭樂合作社

悼我們親愛的夥伴「芭樂貓」

芭樂人類學創始群、芭樂小編之一,筆名「芭樂貓」的陳伯楨,在今天離我們而去。千言萬語,無法言語。謹讓我們回顧芭樂貓寫過的14篇芭樂文,並分別寫下我們的回憶,感謝他帶給我們的美好。
2015-06-22 趙綺芳

「鐵的風暴」:沖繩戰後七十年紀念

對沖繩人民而言,6月23日是個沈痛的日子。但是這個日子只是個象徵,它代表的是一個充滿傷痛的心之洞穴,裡面貯存的是將近三個月盟軍和日軍在沖繩島上如暴雨般的砲彈交擊,以及無法理解的集團自殺,所造成的人身財產傷亡,還有至今仍未褪散的戰爭陰影。

關於戰爭,身為民族誌工作者的我實在無法多言,畢竟再怎麼高明的學理與敘事,也無法取代血淚交織的戰爭經歷,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吧。
2015-06-15 徐雨村
六房媽過爐 儀式

風雨故人來:104年六房媽過爐點點滴滴

關鍵字:六房媽過爐、儀式、雲林 今年的六房媽過爐是在5月31日(農曆4月14)舉行。為了這一天的各項活動,新任爐主早在一年前就展開籌備。若要說爐主跟信眾最擔心過爐當天發生什麼事情,應該就是下大雨。今年上半年台灣適逢大旱,終於等到梅雨來解渴,然而過爐當天卻來了一陣暴雨,這將成為過爐參與者恆久的記憶。
2015-06-08 傅可恩(Kerim Friedman)

黑格爾談面相學與顱相學

(本文譯自筆者在 Savage Minds部落格 的英文文章。) May 7, 2015 Kerim 凡熟悉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讀者想必都知道,書中有一章專論面相學與顱相學。倘若您與我一樣,初讀《精神現象學》時撐不到那一章,那麼日後第一次接觸黑格爾對此類偽科學的批評時,想必亦會與我一樣,大開眼界。
2015-06-03 容邵武

死刑存廢戰爭能否走出死巷?:來自法律人類學的觀察

人類學有甚麼不同的話語可以參與關於死刑的辯論呢?在這涉及文化中對於生命與正義的公共討論中,人類學有沒有可能清楚陳述出當代台灣人文化信仰體系對生命價值的態度?如果我們認為「廢除死刑」與否、以及它是否成功,只是法律、政治問題,主要依靠著法律理論的辯論或是國際、國內政治環境的變化,那麼文化信仰體系便永遠只像是個難解的激情,甚至是容易被操弄的對象。
2015-06-01 羅永清

想像老年與經歷年老:我與我的失智父親與躁鬱症母親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人口狀態下,「先進」國家的人們首先進入一種窘境。老人沒有人照顧,小孩沒有什麼伴,中年夫妻倆人往往身肩重擔,或者不婚不子。想像老化與經歷老化都很難再有浪漫。

如何設計一個制度,在親情倫理與照顧商品化或照顧社會制度化之間求得一個人性尊嚴或家庭價值,真是這個世紀的重要課題,而我的故事,僅僅是百萬家庭的其中一本。
2015-05-25 田邊 控韓幾

空心文化?重點是,我們正在創造文化⋯⋯

「別讓勝文不開心」成就了一項「暗通款曲」的文學技藝—透過隱藏予以發現、藉由反轉作為表達—使得創作在悲傷世局中偷渡著殘忍的竊喜,並且在憐憫的背影後夾帶著貶低訕笑。於是,「別讓勝文不開心」反轉為一場喜劇版的《哈姆雷特》,受到鄉民化身鬼魂幽靈,不斷揶揄調侃使之瘋狂。原先王子復仇記裡的悲劇角色,如今成了一位戲劇裡四處遭人訕笑的小丑,悲劇性權貴人物最終遭受復仇般霸凌而走向失敗之途。
2015-05-18 蔬粒王

菁英會議與殖民遺緒: 荷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會議會外篇

不久前(5月7、8日),荷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會議(Expert meeting on Evidence based heritage policies for inclusive societies)在萊登大學考古學院舉行,有幸跟著「老闆」出席,藉此文分享在會議期間的觀察心得。這個會議舉辦的目的,是透過學術界的討論與溝通,以期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荷蘭分會(Netherlands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UNESCO)的政策規劃產生實質性的建議。不過我感觸最深的卻發生在議場之外。
2015-05-11 malaita
網路

這不是打臉文──人類學的「鄉民」研究(1)

如果有個外星人採取遙研──沒來台灣實地做田野,而是透過接收台灣媒體文字訊息來研究台灣──可能會以為台灣最近流行一種運動:打臉。為何打臉會流行?首先,是其清楚、聳動,有畫面。其次,打臉有血脈噴張的效果,彷彿「正義」得以伸張而大快人心。然而這無疑是兩面刃。
2015-05-04 林秀幸
食物

從菜市場到廚房的另一種生命政治

煮食涉及龐雜和勞時勞力,採買、洗菜、煮、收拾、剩菜的處理… 但如果天天出去吃呢?不僅是吃膩的問題,還有一種沒來由的阻斷和空虛感──一種你和食物的關係被控制,被限定在某一種相位和階段,只得到其中一個片段:「進食」,或許加上「哇,好好吃」或「好難吃」的驚嘆號。而這或許就是「消費者」的含義吧!也就是和物的接觸限定在某一「片段的愛」,如此沒有連續性的片段激情。相反的,自己煮食的每一步都涉及外部的社會關係和內部的意義體系的互相協商和創造,而「自我」也在每一步的衡量和行動中被以手工鍛造(crafting the self)。
2015-04-27 彭仁郁

妳/你的乳頭解放了沒? - 新一波性/別平權與身體情慾除罪化運動

在這忽冷忽熱的四月天,為了響應自美國開啟的「解放乳頭」(Free the Nipple)運動,測試臉書對裸露女體的審禁機制,獨立記者王立柔為眉角雜誌編輯及朋友們(四位生理女性),拍下光著上身聊天嬉戲的生活照,並po上臉書。此舉導致王立柔臉書上照片被刪除、被多次停權的風波。
2015-04-20 馬上瘋檳榔

什麼情緒,如何勞動:從女僕咖啡店到慈濟志工的課堂討論

女僕咖啡的消費過程,與教師在課堂上教書有什麼類似?李宜澤指出,他們都是表演、也是情緒勞動。而這樣的模型在照顧活動中也可看見,情緒勞動在資本主義型態下,以進行自我規訓的方式重新被分派在照顧行動的生產裡,另一方面,情緒勞動的議題從情緒種類的理解進入到勞動「品質」的監控與要求。甚至慈濟的志工模式也是一種情緒勞動:但與前者不同,在志工過程中,「情緒勞務化的公眾」被招喚,並且教導勞務不需要工資,而且應該由個人道德感受來生產與形成意義。

最新文章